為什么自然界的動物,都沒有教它,都懂得交配?交配是繁衍的需要,也是生理的需求。
《動物世界》聽到趙忠祥老師配音說:春天來了,又到了動物的交配季節。你有沒有想過,許多動物都會選擇春天作為交配季節,是為什么呢?在動物界,交配只是為了繁衍越快完成“體液交換”越容易在天敵環繞的大自然中生存下來,植食性哺乳動物僅持續數秒,這是為防敵害乘機偷襲的一種適應,其他動物可較長,尤其是食肉目動物,貓科動物長2~3分鐘,交配時間最長的動物是馬島縞貍,可長達8個小時。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表明,馬島縞貍的DNA與人類相似度高達98.6%,它們的交配時間最長可持續8個小時,是交配時間最長的動物。動物的交配完全是受到本能驅使的行為,其間難以存續感情因素,也就沒有更強的目的性、更多的助性手段和花樣技巧,這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所以,如果只是遵從本能發泄,就會被稱為"禽獸"。獵豹作為比狗強N倍的獵獸,歷代都有人試圖馴化,但最后都在“當眾交配”這個環節上失敗,獵豹可以幫助人類打獵,就是不愿意在籠子里交配——丟不起這個臉。
馴化的本質是“奴役”,真正的“奴役”是精神奴役,所以羞恥感作為“高級動物”的特權,是“馴化動物”們一定要被剝奪的。動物的行為主要取決于本能。它們的交配、育雛、覓食、防衛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被決定了的,不以個體的意志為轉移。相反,人類能夠做出選擇,也必須做出選擇。這既是人的特權,也是他的重負。
其實答案也不難,我們知道,動物后代在剛出生時,還比較脆弱,消化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需要以母親的乳液為食,這導致母親在養育孩子需要比平時更多的營養。一般動物懷孕時長較短,只有4-5個月,所以動物在春季時交配,就可以在食物旺盛的夏季或者秋季生育幼崽,這樣可以保證后代盡可能多的成活。世界上動物的交配方式,最奇葩的莫過于琵琶魚了,整個過程讓你感覺匪夷所思且五味雜陳。
琵琶魚又稱鮟鱇,它們棲息在300米以下的海洋深處,外表極其丑陋。之所以叫它琵琶魚,是因為它們的鼻子處有長出來形狀好像釣魚竿一樣的器官,而正是這個類似樂器琵琶“頸”的器官,會發光引來獵物或潛在配偶。地球上的生物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從自由交配到回避近親繁殖是遵循大自然的進化規律。正是這樣才有生物的多樣性和保持基因的良好性,地球才呈現物種繁榮的景象。
交配是繁衍的需要,也是生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