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式折線統計圖》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復式折線統計圖》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復式折線統計圖》說課稿1“復式折線統計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教學內容。這部分教材可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教學第74-75頁的例題,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的第1題。第二課時完成練習十三的第2-6題。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復式折線統計圖。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單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統計數據,會根據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判斷;也曾學習過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描述數據的一些方法,增強數據處理的能力,進一步了解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統計觀念。在以信息和技術為基礎的社會里,數據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復式統計圖里一般同時表達兩組數據,它們有共同的主題,各反映一個內容,分別畫成兩條折線,便于人們根據折線的形態以及兩條折線的位置關系,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獲得需要的信息。例題和習題選擇寬廣的題材,讓學生充分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它的應用價值。
1、巧妙地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凸現特點。
例題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青島、昆明兩個城市xx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折線統計圖的回憶。提出的問題是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在學生感覺這種方法非常麻煩的時候,教材把兩幅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復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通過三個問題,逐步教學復式統計圖的知識。
2、重視發展統計觀念。
練習十三配合例題,看重進行三個方面的練習。
(1)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第1題和第6題都是畫圖練習,要根據統計表里的數據,在圖上描點、連線。在教學單式折線統計圖時,已經進行過這樣的練習。
(2)利用統計圖里的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統計活動不能停留在數據的獲得和呈現上,其價值更體現在對數據的利用上。第2、3題為此而設計。
(3)聯系課外活動應用統計知識,培養統計觀念。小學生的統計觀念是初步的,表現為對統計活動有興趣,能應用習得的.統計知識開展統計活動,能通過收集、分析數據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簡單現象。第4、5題為此而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能運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會分析統計圖中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回憶鋪墊
1.分別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單式條形統計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這兩張統計圖合并成一張,那是怎樣的呢?
2、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復式條形統計圖。
說說從圖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點引導學生對兩個城市的降水量進行比較。說說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3、我們還學過什么統計圖呢?
揭題:我們已經學習過折線統計圖。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板書:折線統計圖)
二、教學例題
1、分別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單式折線統計圖。
提問:根據第一幅統計圖,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據圖中折線的整體形態,說說青島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嗎?根據第二幅統計圖,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如果要比較這兩個城市xxxx年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辦?
引導:以前我們曾經學習過復式條形統計圖,那么這兩幅統計圖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為復式折線統計圖呢?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兩幅統計圖確實可以合在一起而成為復式折線統計圖。(在板書的“折線統計圖”前添上“復式”,完成課題板書)
3.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復式折線統計圖
提問: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明確圖例表示的意思
啟發: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追問: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說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說明了什么?
指出: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于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分別從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個城市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分別看圖,并根據圖下的問題在小組里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1)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
(2)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是指某一個男生或某一個女生嗎?
(3)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
(4)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與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樣?
(5)從圖中你還獲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1、學生自主審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討論:你打算先畫表示哪組數據的折線?表示“最高氣溫”的這條折線應畫成實線,還是虛線?
3.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提醒學生,先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接各點;再認真細致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虛線連接各點,畫好折線后,不要忘記填寫制圖日期。
4、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5、引導學生看圖回答教材提 ……此處隱藏16931個字……析:
折線統計圖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及會對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對這種統計圖的分析預測。我覺得這些內容分成了這樣幾個層次來教學:
1、合并為了方便比較兩人的成績,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畫在同一個圖上,變成復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出現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和其帶來的好處。
2、區別讓學生比較單復式折線統計圖區別,引入和克服教學重難點。
3、讀圖通過復式折線統計圖兩條折線的升降的分析,對數據進行合理的預測。這也是課標的要求,本課的學習,不但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是今后學習更多其他統計圖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基于這樣的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認復式折線統計圖,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2、使學生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3、學習分析復式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4、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教學難點:
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教學過程:
一、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
1、制作單式折線統計圖。
出示2名同學踢毽子的測試成績表格。(統計表)
同桌每人選一個繪制折線統計圖。
2、校對反饋,教師補充制圖過程中遺漏和注意的問題。
(這一環節設計,引導學生復習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結構,為復式折線圖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
1、第一次嘗試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
(這一環節讓學生感知是為了方便比較兩人的成績,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畫在同一個圖上,變成復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出現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和其帶來的好處。)
2、認識圖例。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分成了這樣的幾個步驟完成。1、讓學生感知圖例的必要性,沒有圖例我們就不能清楚的知道復式折線統計圖每一條折線所表示的含義。2、使學生了解常用的圖例有幾種。3、使學生知道圖例在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3、第二次嘗試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
(這其實是本堂課新授的知識點,我這一環節的安排意圖有2點。1、是要求學生能正確、規范的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2、是可以照顧班里后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公開課老師也會照顧到我。)
4、讀圖和揭題。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這一過程中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如果我把數據去掉了,你是看什么得出來的?(我的想法是,用數據來分析、推測將會出現的情況,我覺得仍舊停留的數據上,沒有正真體現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二、鞏固練習
1、第23~28屆奧運會中國和美國獲金牌情況統計表
(1)猜測奧運會中國和美國金牌的獎牌數。
(2)制作奧運會中國金牌的獎牌獲得情況復式折線統計圖來推斷猜測是否合理。
(這一環節的安排1、是檢驗學生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繪制方法的掌握情況。2是讓學生鞏固、運用復式折線統計圖來對數據進行合理的推測。)
2、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在生活中的運用。(機動)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感悟到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反思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于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復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并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會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復式折線統計圖。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數學依賴于生活,并從生活中抽象和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復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我是這樣處理的,以學生感興趣的踢毽子比賽引入并展開教學,教學效果證明這樣處理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置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笨梢姡耙伞睂W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啟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小強、大熊兩個同學每天的訓練成績,引起對折線統計圖的回憶;再提出懸念:應選派誰去比賽,這個問題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才能找到答案。在學生感覺這種方法非常麻煩的時候,我適時點撥:“對比著看較煩,有沒有好方法讓我們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著都叫著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么辦了?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說的各種修改意見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三)正確分析,大膽預測,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對于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復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如“再一次經歷制作過程”時,讓學生根據圖上信息進行大膽預測:我國第29屆奧運會將獲得多少枚金牌?從而使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設置懸念,主動探索——正確分析,大膽預測”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煉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二、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數學語言要干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過于簡單。在課中,應該注意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連接自然,同時也要培養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要滲透于平時的教學中。課堂上應該根據學生的狀態隨時對教案作出調整,好多好的課堂教學機遇沒有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