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實驗教案優秀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實驗教案優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科學實驗教案優秀1
活動內容:
《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豐富有關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方面知識。
2、通過操作對垃圾進行分類并嘗試用廢品進行手工制作。
3、培養幼兒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
教學難點:
對廢舊材料進行手工制作。
教學準備:
廢舊物品若干、舊電池、課件、膠棒、剪刀、貼紙等。
教學過程:
一、請小朋友介紹自己帶來的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說說它們可回收到哪一類垃圾?能用來制造成什么?
二、觀看課件。
1、 今天張老師帶來了一個好玩的小游戲,里面也是有關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2、 觀看課件一:對垃圾進行分類。
把三個盤子上的垃圾分別放到“可回收物”、“不可回收”、“有害物品”中,并請幼兒說說理由。
3、 觀看課件二:對垃圾進行加工。
剛剛我們把垃圾進行了分類回收,現在我們要對這些可回收的垃圾進行加工制作出新的制品來,我們把這里的垃圾分成了四類,你們知道是哪四類嗎?(紙、塑料、易拉罐、玻璃)
三、對廢舊物品進行手工制作。
1、小朋友,剛剛我們在課件中看到四類可回收物經過專門的機械加工成了新的制品,那今天我們這沒有專門的.加工機械,我們要怎樣才能把這些垃圾變廢為寶呢?變成好玩的、好看的、好用的東西。
2、今天張老師帶來了幾個玩具,你們看看它們是用什么做成的。這些玩具好看嗎?那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做啊?你們看張老師也收集了很多垃圾,現在就用你們的小手做出好玩的、好看的東西來吧。
4、幼兒進行操作。
5、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
幼兒園科學實驗教案優秀2
活動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比較、觀察、了解物體遇水溶解、吸水的變化。
2.能初步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樂意把自己的發現進行分享講述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增進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在動手操作中,比較、觀察、了解物體遇水溶解、吸水的變化。難點:能對現象進行觀察比較。
活動準備
1.教師材料:糖、鹽、布、棉花若干。
2.幼兒材料:分別裝有糖、鹽、布、棉花的盒子若干,水杯、溫水、小調羹若干、記錄表。
3.場地規劃:小組形式。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故事導入,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獨立猜想,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故事《小馬過河》
——師:一天,佩奇給了小馬一個大包袱,她說:“請你幫我把這個包袱運到河對岸去給喬治!”于是小馬馱著包袱河邊,突然,它的腳一滑,不小心跌進了河里。他使勁地往上爬,爬起來之后頓時感到背上原來重重的包袱變輕了。這是怎么回事呀?(提問:這個包袱里可能裝了什么呢?)
第二天,佩奇又給了小馬一個大包袱,讓他運到河對岸去給喬治。他心想,昨天跌進河里再爬起來,背上的自輕了許多,于是就故意滑了一跤。可是這一次出乎它的預料,包袱掉在水里變得越來越重,小馬再也爬不起來咦?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提問:這一次包袱里可能裝了什么?)
二、猜測和假設,引導幼兒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推測。
——師:包袱里到底裝的是什么呢?今天我把佩奇家里的東西都帶過來了,我們一起來做做實驗,幫小馬找答案。(介紹實驗材料:鹽、糖、布、棉花。)
——師:讓我們把鹽、糖、布、棉花放進水里,猜一猜,水在水里變輕了? 誰在水里變重了?
三、進行實驗和觀察。
1.第一次實驗,交代實驗要求:
——師:將四種材料放進用紗布縫制好的袋子里,然后放進水里觀察, 會發生什么變化?
實驗結束后,將袋子打開,引導幼兒觀察,鹽和糖遇到水之后,不見了,我們稱它為溶解;棉花和布遇到水之后,喝飽了水,我們稱它為吸水。
2.第二次實驗,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分成三組進行實驗,然后記錄。
四、記錄、處理信息和數據——鼓勵幼兒記錄及分享講述探究結果,并結合已有經驗進行想象。
1.介紹記錄表,引導幼兒根據實驗情況記錄結果。
——師:如果材料在水里不見了,這種現象叫做溶解,請在相對應的位置上打“√”如果材料放在水里,喝飽了水,我們稱它為吸水,請在相對應的位置上打“√”。
2.處理信息,鼓勵幼兒大膽講述探究結果。
——師:請小朋友分享一下,小馬包袱里裝的東西就是這四種材料里面的兩種,可能裝的.是什么?為什么?
五、表達與交流——鼓勵幼兒大膽遷移經驗,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 溶解。
——師:謝謝小朋友們幫助小馬尋找答案,我們發現糖和鹽放在水里會不見了,這種現象叫做溶解。那在生活中那還有哪些東西會像糖和鹽一樣放進水里也會不見呢?請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實驗,然后再來幼兒園和
我們一起分享吧。
活動總結
活動前,我收集了許多生活中溶解與吸水的物品,并了解這些物品在怎樣的水溫下溶解得更徹底。這些準備工作,為幼兒探索提供了條件,也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實驗過程中幼兒自主、有序地把材料投進水里,再觀察材料在水中發生的現象。孩子們使用材料進行探索,他們興致盎然,爭先恐后的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孩子們沒有壓力,敢說,敢做,能將自己的認知和發現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孩子們發現了鹽和糖會在水里會溶解,而棉布和棉花在水里會吸水。
活動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我在活動的過程中,總是擔心“我不講,他們會知道嗎?”,“再放縱下去會不會偏離了主題?”等等。在今后的活動中要將主權真正的交給孩子們,教師根據幼兒探索的需要靈活的提供有
針對性的支持,成為幼兒學習的幫助者。
幼兒園科學實驗教案優秀3
一、活動目標:
1、觀察雨天的不同聲音和姿態,感受雨天的情景。
2、嘗試用點和線來表示不同的雨。
3、喜歡繪畫活動,學習使用油畫棒的握筆方式。
二、活動準備:
大雨以及小雨聲大雨、小雨、刮風時斜雨動態圖ppt;油畫棒若干、紙張若干。
歌曲《大雨,小雨》
三、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大小雨的不同特點
難點:學習用點、線來較好的表示大雨、小雨
四、活動過程:
1、聽聲音辨別大小雨。
聽兩種不同的雨的聲音,請幼兒分辨。
師:小朋友,你們都見過下雨了吧!下雨的時候有時會下小雨,有時會下大雨,你們聽聽哪個是小雨的聲音?哪個是大雨的聲音?
出示大雨和小雨圖片讓幼兒對比,驗證猜測的結果。
小雨的聲音是滴滴答、滴滴答,大雨的聲音是嘩啦啦、嘩啦啦。
2、看不同雨的外形,認識雨的不同形態并嘗試用手指畫雨。
觀看小雨動態圖,認識小雨的.形態。
師:除了聲音不一樣以外,小雨和大雨的樣子一樣嗎?小雨是什么樣子的?我們用手來點一點吧!
觀察大雨動態圖,認識大雨的形態。
觀察斜雨動態圖,認識風吹過來的斜雨的形態。
原來小雨和大雨除了聲音不一樣以外,他們的樣子也是不一樣的,小雨是短短的,一點一點從天上落下來的;大雨是長長,一條一條從天上落下來的;沒有風的時候小雨和大雨都是直直的,風吹來了,雨就變成斜斜的,風越大雨就變得越斜。
3、學習嘗試雨的不同畫法師幼共同嘗試畫雨。
師:剛才我們用手指來畫畫,現在我們要用筆來畫畫,你們會畫大雨和小雨嗎?風吹來了,雨會怎么樣?(請個別幼兒試著畫雨,老師也可以有簡單的示范)老師三張大白紙放在桌子上或地上,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畫大雨、小雨、斜雨。
提示幼兒畫完一種雨后,可以到另外兩組去畫不同的雨。
提醒幼兒注意站位,以免相互碰撞。
4、欣賞作品添畫雨天背景讓幼兒講述保護水資源的方法,設計節約用水的標記。
組織幼兒觀察自己的作品,看看小雨、大雨、斜雨有什么不一樣?
老師用蠟筆在幼兒的作品的大海報紙上作烏云,突出雨天的情境,讓幼兒清晰觀看自己的作品,感受雨的不同變化。
5、音樂結束在情景下音樂再次用手指畫雨
師: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兒歌嗎?《大雨、小雨》,我們跟著音樂一起用手指畫一畫吧!
幼兒園科學實驗教案優秀4
【活動目標】
1、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2、在同伴面前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實驗與發現。
【活動準備】
1、 經驗準備:帶幼兒到戶外吹泡泡,引導幼兒觀察泡泡的形狀。
2、 物質準備:泡泡水、瓶子、用鐵線拗成的三角形吹泡泡工具。
【活動過程】
一、出示泡泡水及圓形吹泡泡工具,引發幼兒興趣。
1、教師吹泡泡喚起幼兒的回憶。
2、師:圓形吹泡泡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
二、出示三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引導幼兒大膽猜想。
(一) 引導幼兒觀察,說說它的形狀。
(二) 幼兒猜想:“你們猜猜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嗎?吹出的泡泡會是什么樣的?”
三、自由探索,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一)幼兒自由探索,觀察泡泡的形狀。
(二)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猜想記錄表上。
(三)交流分享:
1、你發現了什么?
2、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嗎?
3、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
4、和你原來想的一樣嗎?
(四)教師小結: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圓形的。
【活動延伸】
一、區域活動
師:其它形狀的工具(正方形、長方形)吹出的泡泡是不是也是圓形的呢?小朋友們在科學區里繼續探索吧。
二、家庭延展:請幼兒利用周末的時間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能吹出泡泡的工具。
[幼兒園科學實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