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伊索寓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伊索寓言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
1.找準故事的“矛盾點”,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寓言和寓意,并能從中獲得教益。2.通過三則寓言的學習,了解伊索寓言的特點,學編寓言故事。3.激發學生繼續閱讀《伊索寓言》的興趣,從中獲得更多的智慧。教學重、難點:
認真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教學導入
先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烏鴉喝水》《狐貍和烏鴉》 1.畫面中的這些故事你們熟悉嗎? 2.誰來選擇其中一則故事簡單講講。
小結過渡:講得真不錯,這些都是伴著我們長大的故事,也是《伊索寓言》中耳熟能詳的篇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走進《伊索寓言》。(學生讀題)
二、了解寓言、了解伊索。
1.說到寓言,我知道,很多學生都很喜歡。那你知道寓言最主要的特點是什么嗎?(學生交流后板書:小故事
大道理)
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2.課題中的伊索是一個人,誰能來簡單介紹一下。過渡:伊索是編寓言故事能手,他編的寓言就叫——那伊索寓言又是如何通過小故事來說明大道理的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先來讀一讀《牧童和狼》這則寓言故事吧。
三、學習《牧童和狼 》
1.指名讀,教師相機正音。(兩人,第一遍重在正音,第二遍重在思考)2.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指名說)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交流,紅字顯示
齊讀)4.“一貫說謊的人”是指誰?文中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這牧童一貫說謊?(交流時指導學生體會牧童兩次“大叫”的不同情感,并進行感情朗讀。第一次讀出戲弄的語氣,第二次讀出著急、驚恐的語氣。)
小結過渡:然而,不管牧童怎么叫喊,就是沒有人來幫忙。因為——(學生再次齊讀寓意)。這就是《牧童和狼》所告訴我們的道理。那下一則寓言《蟬和狐貍》又會給我們一些什么啟發呢?
四、學習《蟬和狐貍》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為什么《狐貍和烏鴉》里的烏鴉會受騙?而《蟬和狐貍》里的蟬卻沒有受騙?
2.學生回答
3.教師追問,指導朗讀。
(1)從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蟬很聰明?(相機理解“別人的災難”)
(2)誰愿意來扮演一下這只聰明的蟬,讀一讀蟬最后對狐貍說的那番很有智慧的話。(指名讀 齊讀)
(3)學到這兒呀,老師有兩句話與大家共勉:
出示課件: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是教育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英國哲學家羅素
善于吸取教訓會使一個人迅速成長起來。——英國哲學家羅素
(學生齊讀)
過渡:都說狐貍很狡猾,但這一次,他卻沒有能夠忽悠得了一只小小的蟬。這真是狐貍家族的悲哀、恥辱。于是,他垂頭喪氣地往回走,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了葡萄架下,這時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發生了呢?
五、小結:同學們,我們學習了三則寓言,這三則寓言都出自伊索之口。
1.快速瀏覽三則寓言,想想三則寓言有什么共同點?“(結構、內容、人物)2.指名交流。(可結合前面學過的三則成語故事比較著談。)
3.課件出示: 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同學們熟悉的動物,如狐貍啊,狼啊,驢子啊等等。作者在每則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話點明故事的寓意。(齊讀)
4.師小結:這就是伊索寓言與其它寓言所不同的地方。
六、提供寓意,編寫寓言。
1.老師聽說伊索寓言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先有寓意,然后,伊索再根據這些寓意,編出一則則簡短而又簡單的小故事。現在,老師這里也有一個寓意,(課件出示 齊讀)你想不想根據寓意也來編個小故事?
2.那在編故事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誰來給大家友情提醒一下?(故事與寓意要吻合,故事要有趣、情節要簡潔、語句要通順)
3.學生編寫寓言
七、總結:
同學們,有人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也有人說,寓言是一座獨特的橋梁,通過它,我們可以從復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而像《伊索寓言》這樣的一本經典書籍,仿佛廣闊的森林,仿佛無垠的大海,里面蘊涵著無窮無盡的智慧。課后請同學們一定用心去賞讀。
板書:
小故事
伊索寓言
大道理
伊索寓言教學設計2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有人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東西。也有人說,寓言是一座獨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簡單走向復雜,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
2、還記得伊索嗎?
師生:一位了不起的寓言家!故事大王!讓我們趕快走近他,走進他的寓言故事!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本課三篇寓言故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誰能簡單概括一下每個小故事主要講了什么?
《狐貍和葡萄》狐貍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牧童和狼》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
《蟬和狐貍》狐貍想吃蟬,變假裝贊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
4、今天我們將繼續來學習《伊索寓言》看一看每則小故事都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什么道理呢?
二、細讀課文,分析形象、領會寓意。
(一)《狐貍和葡萄》
(1)好幾次大叫只是想捉弄村民,拿他們尋開心,并不是真的狼來了,所以大叫時一點也不緊張,只是假裝害怕而已。
(2)大叫說明牧童真的害怕、著急了。此時他希望村民趕快來把狼打死。
2、面對牧童的兩次大叫,村民們表現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一步讀懂課文。)
生:剛開始村民們“驚慌失措”,后來“喊破喉嚨,也沒有人前來幫忙”,是因為村民們一開始很信任牧童,擔心他的安慰,可是牧童卻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這是一種欺騙、撒謊、不誠實的行為,最后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在信任他。
5、這則寓言故事教給 ……此處隱藏7059個字……生,學生積極發言。
建議:1.給更多的學生機會回答問題。
2.課件中的“點名”應為“點明”。
伊索寓言教學設計8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把這則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2、 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從中受到教益。
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從中獲得啟示和教益。
教學準備:課外閱讀《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談話揭題
1、 板書“寓言”提問:同學們,還記得什么叫寓言嗎?課外你們讀過或聽過《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誰能給大家介紹伊索和他的寓言嗎?
2、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伊索寓言》里的三個故事。
二、 初讀感知
1、 自由讀文,提出自讀要求:
(1)注意讀準生字的字音,讀通課文的句子;
(2)邊讀邊思考:這三則寓言各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 檢查自讀效果:
(1) 出示詞語卡片:
狐貍 葡萄 饞得 酸的 驚慌失措 糞便 戒心
a、 指名讀、搶讀;
b、 指導“饞”、“慌”與“謊”的寫法;
(2) 指名讀文,注意指出“狐貍”、“葡萄”中的第二個字的讀音是輕聲,
(3) 聯系讀文理解“驚慌失措”、“一貫”、“圈套”、“戒心”;
三、 再讀復述
1、 自由讀文,試著復述這三個故事;
2、 指名讀文,復述故事。
四、 作業布置
1、 每字寫兩遍。
2、 課后繼續讀這三則故事,用“||”試著給每個故事分段。
3、 課外朗讀《伊索寓言》并寫下心得體會。
第二課時
一、復習
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則寓言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貍和葡萄》
1.課文中哪些詞語是描寫這幅抓插圖上的內容的?
2.“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他”會想哪些辦法呢?。
3.用課文里的一個詞來說明狐貍想盡辦法的結果。此時此刻,狐貍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
4、齊讀最后一句話,這句話在課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
師:學習了這則寓言后,你有什么話想對大家說嗎?請把你要說的話寫在課文下面吧。
1、學生寫話
2、學生交流體會。
一、精讀感悟《牧童和狼》、《蟬和狐貍》
(一)學習《牧童和狼》
1、誰能給大家說一說《狼來了》的故事?(指名說)
2、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板書《牧童和狼》)。
3、默讀這則寓言,思考:牧童兩次喊“狼來了”村民們反應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們的樣子他的反應是怎樣的?
4、體會:牧童兩次“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兩次聽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例子嗎?
(二)學習《蟬和狐貍》
1、自由讀文,思考:這則寓言與《狐貍和烏鴉》一文中狐貍所用伎倆有何異同?蟬與烏鴉表現一樣嗎?為什么它們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呢?
2、生活中或是電視、其它媒體中聽過或看過這樣的例子嗎?
六、作業布置
1、同學或伙伴之間說說這三則寓言
2、修改讀《伊索寓言》心得體會,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3、繼續選讀《伊過寓言集》。
附:板書設計
12、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狐貍:虛榮,口是心非
《牧童和狼》牧童 :不誠實,罪有應得
《狐貍和蟬》蟬 :善于觀察、思考,能識破壞人說好話的欺騙手段,對小人做到“防人之心不可無”
伊索寓言教學設計9教學目標:
1. 了解三則寓言故事內容,引導學生賞析理解。領悟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
道理,結合例子,獲得效益。
2. 通過對寓言的理解,激發學生對《伊索寓言》的喜愛,培養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語言說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內容?
二.精讀課文
《狐貍和葡萄》
1. 指導看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體味葡萄的誘人。
2. 一只狐貍看到了,它變得怎樣了,又是怎樣做的?
“想盡了各種辦法”,想象一下,它可能會用什么辦法呢?
3. 結果怎樣?他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4. 狐貍為什么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齊讀第三段,體會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讀第1、2段,邊讀邊想:在“好幾次”和“后來”發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們各有什么不同表現?(讀后交流)
2. 齊讀第1、2段,體會牧童前后“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聽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經歷類似的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事情嗎?
4.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說謊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蟬和狐貍》
1.學生討論:“圈套”指什么?本則寓言中指什么?
2.細讀第2段,思考:怎樣騙的?(劃出表現狐貍行騙的詞語)
3.默讀3、4段,思考:蟬為什么沒有上當?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
4.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
什么?
5.齊讀第5 段,說說自己對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6.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三.總結、1.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經驗教訓。
四、作業:自學《我讀書我快樂》。
附: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葡萄:誘人。
狐貍:饞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沒來
牧童:大叫(說謊) 村民:聞聲趕來(上當)
大笑(捉弄村民) 驚慌失措(氣憤)
狼來了:
牧童:嚇壞大叫(真話) 村民:沒人幫忙(不相信)
《蟬和狐貍》
狐貍:想吃蟬,設圈套
蟬: 善于觀察、思考,存有戒心
(聰明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