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以眼花繚亂的方式將各類資訊呈現在讀者面前時,閱讀有了N種選擇。雖然網絡便利、快捷,但我還是喜歡閱讀紙質圖書,雖然落伍,但心里卻極喜歡的。圖書的油墨清香,紙質的舒服手感,文字有序的整齊排列,都讓我有一種莫名的親近。
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厚厚的,在文字的牽引下,心就慢慢地走進去,猶如進了一座城,蜿蜒曲折,攀登、瞭望、欣賞、回味……
書就會由陌生慢慢熟悉起來,如同一個朋友經過慢慢的對話、交流,漸漸地了解、熟悉起來,書有時候就是朋友,充滿了智慧的朋友。我經常凝視著書架上的書,用心地和它交流,像是在和熟悉的朋友對話。
一個午后,陽光從窗戶斜射進來,灑落在沙發上,我讀史鐵生的散文集《靈魂的事》,漸漸地,整顆心都沉浸了進去。我非常喜歡史鐵生,他是位用靈魂寫作的人,苦難讓他的文字更純凈,對生命的體悟,對人生的思索,對死亡的通達,對宇宙的遐想,讀來都是那么地令人愉悅。我讀過他的《我與地壇》,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再讀這本《靈魂的事》,就有了對人生更多的感悟與思考。
汪曾祺是另一位我很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字初讀平淡,再細細咀嚼,卻又余味無窮。最初看到他的一本談吃的隨筆《五味》,是我在回家途中從路邊攤上看到的,隨手翻翻,就再也丟不下了。這本書里既寫“故鄉的食物”,又寫“四方食事”,吃成了這本書的主題。在他的筆下,魚、豆腐、干絲、韭菜花,許多平淡的食物變得津津有味,令人總想去嘗一嘗。而“宋朝人的吃喝”則穿越歷史的隧道,把宋朝人的飲食考究了一番。這本書初讀是美食,細品之下,卻有人生滋味在其中。
我喜歡在寂靜的冬夜里,坐在有暖氣的房間里讀一本特別喜歡的書。賈平凹、錢鐘書、沈從文、張愛玲、蘇童、梁實秋、鐵凝……
他們是大家,是智慧的化身,卻愿和我一起擁擠在這樣一個小小的房間,觸手可及。在和這些可親可愛的良師益友相處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教會了我思考,教會了我冷靜,教會了我分辨,教會了我樂觀,心靈在書本里行走的過程得到洗滌。
書不僅僅是智慧的臺階,還是那呼嘯奔騰的江海,是那延綿不絕的山峰,是那五彩繽紛的世界,是那浩瀚無垠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