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花25萬元成功克隆去世寵物狗”“上海奶奶花18萬克隆寵物”……近年來,“克隆寵物”的話題逐漸走進公眾視野。有商業機構聲稱:“克隆動物保證擁有與本體99.9%以上相同的基因,并且有第三方權威機構認證。”這給部分喪失愛寵的主人帶來希望:他們想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復活”寵物,與其再續前緣。
難以接受寵物離世的事實,希望讓這份陪伴延續下去,這些都是人之常情。現實生活中,“毛孩子”們早已成為很多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可能是獨居老人的情感寄托,可能見證了孩子成長的全過程,也可能為在外漂泊的年輕人帶來過無數個溫情、歡樂的時刻。當寵物驟然離去,過去經歷的點點滴滴涌上心頭,很多人都會感覺“心被掏空”,陷入巨大的痛苦和失落情緒之中。
于是,在看到可以通過克隆“復活”寵物的選擇時,一些養寵人士會躍躍欲試,哪怕為此花費動輒十幾萬元,也會覺得“太值了”。只是要看到,克隆寵物,絕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其背后可能涉及不止一只動物的生命健康。在沖動決策之前,還需全面了解其運作原理和潛在風險,本著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審慎決定。
克隆寵物時,需要先從寵物身上提取細胞樣本,將其細胞核移植到受體卵細胞中,通過微電流刺激等方式使兩者融合為一體,構建克隆胚胎。而后,將克隆胚胎移植入代孕動物子宮,使動物懷孕,最終產下克隆體。
這其中,涉及幾個關鍵問題。第一,克隆并不意味著一比一“復制”。有專家指出,從基因水平上說,克隆寵物更像是不同時間出生的同卵雙胞胎。盡管長相類似,但是性格受后天環境影響較大,因此會有一定差異。所以,嚴格來說,克隆寵物并非“死而復生”,它完全是一個新的生命個體,無法承載原先的感情和記憶。用“復活”寵物的標準去要求它,恐怕不僅會讓自己失望,對新生命而言也并不公平。
第二,克隆寵物需要代孕母體,而這個過程可能會為其帶來不少波折和痛苦。比如,供卵母體大多要經歷被人為注射激素、腹部被剖開后取卵的痛苦,代孕動物可能會出現嚴重排異反應,還可能要經歷多次流產。也許在商業機構的宣傳中,更多將重點放在“重獲寵物”的美好概念打造中。可是,“復活”寵物的喜悅是否應該建立在其他動物的痛苦之上,是必須被正視的問題。
第三,每一個“完美”的“復刻寵物”背后,都可能有著無數個無辜的生命被犧牲、被拋棄。有科普博主指出,為保證成功率,機構一般都會克隆出多只“替代品”,并選擇長相最接近的那只交付到主人手里。而那些沒被選中的小動物,要么成為供卵和代孕工具 ,要么會被直接處理掉。這一殘忍的篩選方式,也是很多動物保護人士抵制克隆動物的重要原因。
可見,在商業機構描繪的“重獲寵物”的動人圖景之下,其實掩映著太多關乎技術和倫理的問題。因此,在法律監管仍有待完善、克隆技術對動物傷害仍然較大的情況下,選擇克隆寵物的確需要三思而后行。
學會正視失去,是每個養寵人士的必修課。如果真的把寵物當作家人朋友而非陪伴工具,就應該放棄“炮制”替代品的幻想,尊重自然規律,正確面對它們的離開;如果真的熱愛動物,尊重生命,也應該放下執念,避免為一己私利而給其他動物帶來無盡痛苦。(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