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秀仙一、教學目的1、知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2、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3、德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二、教學過程(一)查上首詩的默寫。(二)背景和作者簡介:(見注釋206頁⑥)(三)齊讀本詩二遍。(四)理解此詩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
題破山寺后禪院 1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閱讀答案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8.詩的頷聯、頸聯寫出了環境 、 的特點,“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禪院的景色使人內心 。(3分)
9.詩的尾聯動靜關系處理得很巧 妙,請結合詩句分析。(2分)
8.(3分 )寧靜,幽美(突出“靜”和“美”之意即可),雜念頓消(純凈、安然,意思對即可)
9.(2分)“靜”是指“萬籟俱寂”,“動”是指“鐘磬音”,用鐘磬音的悠揚不絕襯托環境的幽靜,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意思對即可)
迎燕詩詞閱讀答案
迎 燕 ◇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尋常百姓家。
為迎新燕入,不下舊簾遮。
翅濕沾微雨,泥香帶落花。
巢成雛長大,相伴過年華。
(1)“為迎新燕入,不下舊簾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2)讀《迎燕》這首詩,談談你從中獲得的啟發。(不少于兩點)(2分)
答案:
6. (1)(2分)中表現燕子與老百姓的濃厚情誼
(2)(2分) ①鳥是人類的朋友;②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才能創造美好的意境;③春天是短暫的;④愛應該表現在行動上;⑤動物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⑥動物和人類一樣也具有博大的母愛。
題破山寺后禪院 2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詩詞。
2.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多層次誦讀法 按下列順序操作:一讀識字通詞, 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共鳴。
2.詞語替換法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表達效果,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高妙。
3.討論釋疑法多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涵。
4比較閱讀法適當引入相關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5.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代散文,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 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體設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帶,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資料。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古詩。現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 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 快。占5分鐘 (解說:初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 新課,喚 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 爭氣氛。)
二、解題
1.《題破山寺后禪院》。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對大自然秀麗風 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 濁官場的厭惡。藝術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 作。
2.《別云間》。
作者介紹: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愛國作家、抗清將領。明代末年,在階級矛盾和民 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出現了一批愛國作家,他們組織了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團體的文 社,如“復社”“幾社’等。他們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并寫出了一些內容充實、慷慨激昂, 閃爍著強烈民族精神的光輝詩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歲參加抗清活動,隨“幾 社”領袖陳子龍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他的詩文充滿了濃烈 的戰斗生活氣息,表現了抗清的決心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風格悲壯激越。其代表作除 《別云間》外,還有哀悼陳子龍的長詩《細林夜哭》和散文《獄中上母書》。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 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解說: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句 子的意義劃分節奏,總結五律、七律的停頓規律。)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 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 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 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 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說:引導學生想像與聯想,實現從文字信息到畫面信息的轉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閱 讀價值。改寫并不等于古詩今譯,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2)《左遷至藍關示侄孫 湘》一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唐憲宗崇尚佛學,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人宮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務正業,為瞻仰佛骨,大肆 施舍而奔波,形成時弊。昏庸的統治者不辨賢佞,對敢于直言阻諫的韓愈幾欲定為死罪。本 詩即反映了當朝者面后腐敗、荒廢朝政、誤國殃民的黑暗現實。
(解說:貫徹讀思結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
(3)《別云間》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以表達抗清的斗志為主要基調,同時也含有對江山為外族侵略的悲憤,面對死亡的無懼 無悔,對故土的眷戀,人雖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堅定信念。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 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題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徑通幽處,排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你認 為它好在哪里?“山光悅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悅”“空”該如何理解? “曲徑”一 句,寫出了禪房的位置及環境,彎彎曲曲的小路將人們引向一個幽靜的去處,那就是在繁花 簇擁中,高木掩映下的禪房。詩句的妙處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確定 的,它們只是點出了景物的主要特點,而小路究竟是彎曲成什么樣子,后禪院幽靜到何種程 度,深僻成何種境界,則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了。詩句留給讀者無限暇想的空間, 讀者會身不由己地進人這個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來的“無我之境”成為“有我 之境”,讀者的心靈也受到這種清靈幽深環境的吸引與凈化,“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 我也如是”,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一體。因為一個心存雜念的人是不配進入這種畫面的。詩 句既給人美妙的想像、愉悅的感受,又給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且這一切全在不動聲色之 中進行,這便是其超人之處了。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 使動用法, 應理解為“使……歡 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
(解說:學習詩歌不能只以讀懂意思為終極目標,要能夠欣賞品味其語言的精妙之處,做到 既可意會,又能言傳,通過口頭訓練切實提高學生感受語言,駕馭語言的能力。) (2)往 遷至藍關承任孫湘》一詩的頷聯與尾聯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 關馬不前”中的“橫”與“擁”能不能用其他詞語替換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
頷聯“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直抒胸臆,抒發自己為革除弊事,不惜年過體 衰,而反遭貶遷的憤慨之情。而尾聯“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則向侄孫傾吐凄 楚難言的苦衷和憤激之情。 可以將“橫”試著改為“阻”‘浮”“‘飄”“堆’等詞,但它 們都不能表達出“橫”字所體現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擁”字也可以改 為“積”“壓”‘“蓋”等詞,也同樣表達不出“擁”字所賦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 意義。正是這兩個詞語的恰當運用,使這兩句話寫出了作者因遠離家鄉、路途艱險而無限的 沉痛與悵惆。
(解說:在同一首詩中各句話側重表達的感情是有區別的,要指導學生把握體會。用詞語替 換的方法體會詩歌遣字用詞的技巧。) (3)《別云間》中哪些詞語表達了作者為抗清而死 的決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靈旗”幾個詞語。其意義都與‘死后”有關,不過沒有絲毫的畏懼, 更沒有對自己所從事的抗清事業的悔恨,而是充滿了戰斗的豪情、英雄的氣概。
四、布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完成了背誦,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 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獲。課下希望同學們完成以下幾個任務:
1.搜集唐代田園派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 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將其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作比較閱讀,看它是從什么角度 來抨擊時政的?
3比較閱讀《別云間》和《梅嶺三章》(其一),及抗日將領吉鴻昌的絕筆詩:“恨不抗日 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看三者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有何異同。
第二課時
一、導語 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這是一首思鄉詩,古詩詞中有很多是用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 習兩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武的《水調歌頭》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說:由李白的詩歌導入 ,自然地由詩歌的學習過渡為對詞的學習,并明確了兩首詞的主 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針對性。)
二、解題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 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泥產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 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了豪放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方法以鋪敘、直抒為 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有詞牌,規定著詞作的句數、字數 及音律。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2)讀小序了解寫作背景,結
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閻與下閩表達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解說:在老師指導、講析之前完成自主閱? )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l)《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
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問青天— —“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 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 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解說:對作品從整體與細節上做分析評價,切實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風格。)
(2)《醉花陰》是一首懷人詩,但字面上卻未出現一個如“思”“憶”“盼”之類的詞語。 只在結尾點破:“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作是借助哪些內容傳達出了孤 單與懷念這一主題的?
天氣的沉悶難受,白晝的漫長難消,夜半的涼透驚覺,這一切又恰逢重陽佳節,熱鬧喧騰的 節日氣氛更增添了女詞人的寂寞惆悵,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詞中所說的:“不如向 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黃昏時節,東籬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難以慰藉這位 形影相吊的少婦。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將以遺所思”,而“路遠莫致之”。結尾三句真 實地寫出了“為伊消得人推悴”的狀況,相思之傷人正如西風吹落花。詞句寫盡了對丈夫的 深沉思念,滿懷的離愁寫得含蓄深婉。
(解說:學習詞作中借環境烘托與人物行動來渲染、暗示心理的寫法。)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找出《水調歌頭》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 度?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世的聚合 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 里共蟬娟。”作者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對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對親人的思念 之情無法排遣而向青天發難,進而自慰、釋然,語氣愈加曠達,感情也進一步升華為對天下 之人的美好祝愿,對生活的信心也更堅定。
(解說:詞風的豪放正是作者為人曠達的表現,“文如其人”,通過作品風格了解作者品 性。) (2)對《醉花陰》首句中“薄霧濃云”的意思有兩種理解,有 你同意哪種說法,談一談自己的理由。
(解說: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教師不用統一的觀點作限制。)
四、布置作業
1.蘇軾雖是豪放派詞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約柔美的。將本文同《江城子》(十年生死兩 茫茫,老夫聊發少年狂)作比較閱讀。
2.唐代金昌緒的《春怨》也寫相思:“打起黃草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 西。”它寫相思的方式與《醉花陰》有何不同?
題破山寺后禪院等<<詩詞五首>>教學設計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 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的意境。
2、理解詩歌的內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朝是詩的盛世,一個一個詩人因詩而名垂青史,讓后人銘記。常建就是這樣一位,盡管后人無從考證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詩文一直為后人所傳誦。
二、出示目標:
出示目標,解讀目標。
三、導學達標:
1、結合注釋了解作者及背景 :
常建,唐代詩人。
2、鑒賞詩歌
①、既寫出自然之景,又寫出心靈之境的詩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寫景的過程又是悟性的過程的詩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③。寫出了禪院幽靜的環境,以及這幽景給人生的啟示的句子:'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d
④。末聯表面上是進一步寫禪院的幽靜,實際上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末聯表面上是進一步寫禪院的幽靜,實際上是以聲靜來襯寫自己的心靜,抒發自己萬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
“詩眼”分別是“悅”“空”。“悅”是說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鳥的性情歡悅。“空”是說潭水清澈,臨潭顧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悅”“空”兩字表現了環境的幽靜,寫出了人的心情與山光水色相應。
四、課堂檢測:
1、背誦課文。
2、理解內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吳均《與朱元思書》陶冶心靈意境相同的詩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f
六、小結:
作者表面上是寫禪院的幽靜,實際上是以聲靜來襯寫自己的心靜,抒發自己萬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業;
1、 熟讀、背誦。
2、完成練習。
八、板書設計:
《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聞鐘磬音。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 4
一、主題思想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致,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語文教案-詩詞五首《題破山寺后禪院》等。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比較深刻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把朝廷的腐,敗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結合到一起來寫,表白了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氣。
《別云間》是詩人在故鄉被清兵追捕時所作的一首悲壯慷慨的絕命詩。全詩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對破國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決心,表現了詩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熾熱的愛國熱忱。
《水調歌頭》這首詞通過中秋醉酒賞月,以奇特的想象抒發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陰》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過對閨中環境和重陽佳節把酒賞菊的孤獨寂寞之感的描寫,表達了對丈夫無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結構
《題破山寺后禪院》以由外入內的游寺的路線貫穿全詩。首聯從“入古寺”“見高林”寫起,點明游寺的時間,烘托幽深的氣氛,頷聯寫踏竹徑,到進禪房,抓住山寺獨特的景物,描繪了山寺幽深寂靜的景色;頸聯點明全詩主旨,種種景物的描寫,都是圍繞“潭影空人心”層層鋪墊;尾聯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烘托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個幽靜、高遠的境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首聯:直言獲罪被貶原因。“朝奏”與“夕貶”相呼應,表明意外獲罪之迷。“路八千”由貶謫之遠,說明獲罪之重。頷聯:表明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顧惜衰朽殘年的勇氣,言詞之中充滿著對因忠而得禍的怨憤之情。頸聯: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國事,情悲且壯,進一步抒發非罪遠謫的不平。尾聯:對遠道而來的侄孫韓湘交代后事,情調凄楚、心緒沉痛,蘊含著詩人難以言喻的憤激情懷。
《別云間》全詩緣事抒情。敘事上,由遠及近,漸次推進;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層加深。首聯:寫自己抗清的經歷和現在的遭遇。頷聯:作者將個人的遭遇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表達了對清軍入侵中原的強烈義憤和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頸聯:表明詩人就義之前的思鄉之情。尾聯:表達詩人堅定的抗清斗志和對抗清事業的必勝信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按問“天”一一問“月”一一問“人生”的思路,層層遞進。
詞前小序,敘述作詞的原因,領起全篇。上片:寫詞人歡飲時的想像,刻畫了一個空靈澄澈的境界,表達了詞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寫“無眠”時對人生哲理的探求,表達了作者的豁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詩詞五首《題破山寺后禪院》等》。
《醉花陰》這首詞上片開頭寫節日的無聊與閑愁,一個“愁”字奠定全詞基調。后二句寫佳節重陽的夜晚。一句“涼初透”,給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寫獨自對酒賞菊以及內心的愁緒。開頭二句似乎寫得閑雅灑脫,良辰美景自得其樂,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個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涼意境。“莫道”是突兀而來,三個句子三個層次,不消魂承上逆轉,引出下句“西風”,使重陽佳節帶上蕭索的凄涼;最后推出“人比黃花瘦”的警句來,是重陽“愁”的歸結。“瘦”是全詞詞眼,主題所在。全詞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離別之苦。
三、參考譯文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來到這座古老的寺廟,初升的太陽映照著高聳的樹林。竹叢中彎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禪房周圍的花草更加顯得蔥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鳥自由地歡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讓人心地空靈。萬物的聲響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爾傳來鐘磐的余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諫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剛呈送到皇宮,傍晚就傳來獲罪的消息而被貶潮州。既然決心為圣明的君主興利除弊,又怎么能夠顧惜自己的衰朽殘年。巍巍秦嶺云海茫茫,身家何處是歸宿?皚皚白雪擁堵藍關,馬兒都裹步不前。賢任孫從遠方來,念你孝心一片,就勞你到那瘴癘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別云間》
抗清斗爭已經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敵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淪陷,雙眼熱淚不斷,天地遼闊,可何處能訴說心中的悲憤!毀家紓難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鐵蹄下的父老鄉親。待到魂魄歸來故土的那一天,重舉抗清的大旗與敵人決一死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何時出現的呢?端起酒杯仰問上蒼。(又)不知天上的宮殿樓臺,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駕風前去,又怕瓊樓玉宇的極高處,(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況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賞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間(痛快)呢!月亮轉過朱閣,低照著美麗的窗戶,照著不眠的詩人。不應有什么怨恨,(但它)為什么總是趕在(我)離別親人的時候露著圓臉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歡離合,月亮總有陰晴圓缺,此事自古難以圓滿。只求親人平安,千萬里之外共賞此美月吧。
《醉花陰》
漫長的白天難以挨過,銅香爐里的香料逐漸燃盡。重陽佳節又到了,碧紗櫥中夜半時,玉枕冰涼透骨。傍晚在東籬下飲酒賞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無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風吹卷竹簾,賞花人比菊花還顯得單薄清瘦。
四、詩詞簡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
這首五律是詩人仕途失意后,游歷虞山破山寺時寫的一首山水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代讀者贊賞的名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悅”,用如動詞,使……歡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馨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動顯靜,以鐘馨音響輕輕回蕩,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
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語言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 5
【自學指導】
1、熟讀和背誦這首詩。
2、理解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
3、正確理解詩人希望脫離塵世、追求清凈隱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
籟lài 磬qìng
【朗讀課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課文簡析】
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感受,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景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本詩題詠佛寺禪院,卻抒發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欣賞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悔的情懷。
開頭兩句,寫詩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顯露對佛宇的禮贊之情。
三四句,寫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后院花叢樹林深處的唱經禪房。這樣幽靜美好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景,而在與能夠喚起身經其景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
五六句,寫他舉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綠水。只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雜念頓時滌除。此時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佛門怡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山光”兩句,造語警拔,寓意深長,旨在發人深思。詩人著力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
七八句,寫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間所有其它聲音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這是律詩,但筆調似古體,格律變通:首聯流水對,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
這首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首詩表現了常建詩歌的特點: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景,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思維訓練】
1、詩中哪些句子描寫破山寺后禪院的幽深景象?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2,詩中哪些句子描寫山和水?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3、“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兩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點?
突出古寺肅靜、幽深、脫俗、純凈的特點。
4、“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佛地的喜愛之情和希望脫離塵世、追求清凈隱逸的思想。
5、《題破山寺后禪院》具有盛唐山水詩的什么情調?
悠閑適意的情調。
6、找出《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韻腳。
林、深、心、音。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預習《無題》。
題破山寺后禪院 6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閱讀原文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閱讀題目6、“曲徑通幽”源自“竹徑通幽”一詞,意思是 。(2分)
7、“潭影空人心”流露的詩人思想是 。(2分)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閱讀答案6. 彎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靜的地方。(2分)
7. 擺脫塵世一切煩惱(或超凡脫俗)、遁人空門(2分)
《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詞鑒賞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詣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岳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學習并掌握朗讀詩歌的方法,了解詩歌大意。
2、反復誦讀,借助聯想和想象,體味分析詩的意蘊。
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誦讀古詩的能力。
2、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1、體會詩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隱逸情懷。
二、教學重點:明確朗讀詩歌的方法,并根據自己對本詩的感悟來創造性誦讀這首詩。
三、教學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四、教學過程:
(一)、簡單介紹作者常建,導入新課。
常建,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官盱眙尉。后隱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場通聲氣,交游中無達官貴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齡外也無知名之士。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而自然,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他的詩現存57首。數量雖不多,而"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庫全書總目》)。詩的題材比較狹隘,雖也有一些優秀的邊塞詩,但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詩派中曾有王、孟、儲、常之稱。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歐陽修特別欣賞其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賞析詩歌,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歌意境。
1、學生散讀詩歌,圈點評注。
2、學生齊讀詩歌。
3、請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詩中哪兩句詩,并說說理由。(提示學生注意從詩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詞、詩句反映的意境、詩句體現的作者的情懷等角度來談喜歡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聯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主旨。
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現了詩人在禪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脫俗的感受,表達了詩人對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脫離塵世的心愿。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5、學生再次帶著自己的感悟朗讀|、背誦詩歌,總結學古詩、讀古詩的方法。
(1)激情吟讀 整體感知
(2)細心品讀 深化感知
(3)背誦積累 鞏固感知
(三)、遷移擴展,學習王維的《過香積寺》。
1、學生散讀詩歌,借助所給資料了解詩的含義。
2、談談讀了詩歌后的體會。
(這是一首寫游覽的詩,主要在于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云峰”、 “古木”、“深山”、 “危石”、“青松”、 “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
3、這首詩和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都是以禪院作為寫詩的對象,在寫法和立意上有何異同?
(四)課后練習:
1、熟讀兩詩,背誦《題破山寺后禪院》。
2、試著將《題破山寺后禪院》改寫成現代詩或現代文。
材料: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過香積寺
王維
早聞香積寺盛名,卻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數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這兒古木參天,根本沒有行人路徑;深山中,何處傳來隱隱約約的寺鐘。俯聽危石的流泉,輕輕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蔭寒氣猶濃。日已將暮,我佇立在空寂的清潭邊,有如禪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淮海中學提供
《題破山寺后禪院》閱讀練習及答案
(一)閱讀唐朝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歌,完成第8題。(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8.(1) 與“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在表現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一項是( ▲ )(2分)
A.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B.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C.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D.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2)“曲徑通幽處”一句,對“曲”課文注釋為一作“竹”。編者選用“曲”而不用“竹”,? (2分)
答: ▲
答案:
8.(1)C。(2分)(2)兩個詞所表達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彎彎曲曲,層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環境的幽靜。(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遠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體到局部等。答對兩點即得2分。
題破山寺后禪院 8
(唐)常 建
【自學指導】
1. 熟讀和背誦這首詩。
2. 理解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
3. 正確理解詩人希望脫離塵世、追求清凈隱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
籟lài 磬qìng
【朗讀課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課文簡析】
此詩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感受,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景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本詩題詠佛寺禪院,卻抒發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欣賞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悔的情懷。
開頭兩句,寫詩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顯露對佛宇的禮贊之情。
三四句,寫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后院花叢樹林深處的唱經禪房。這樣幽靜美好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景,而在與能夠喚起身經其景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
五六句,寫他舉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綠水。只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雜念頓時滌除。此時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佛門怡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山光”兩句,造語警拔,寓意深長,旨在發人深思。詩人著力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
七八句,寫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間所有其它聲音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這是律詩,但筆調似古體,格律變通:首聯流水對,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
這首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首詩表現了常建詩歌的特點: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景,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思維訓練】
1. 詩中哪些句子描寫破山寺后禪院的幽深景象?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2,詩中哪些句子描寫山和水?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3.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兩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點?
突出古寺肅靜、幽深、脫俗、純凈的特點。
4.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佛地的喜愛之情和希望脫離塵世、追求清凈隱逸的思想。
5. 《題破山寺后禪院》具有盛唐山水詩的什么情調?
悠閑適意的情調。
6. 找出《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韻腳。
林、深、心、音。
【課外作業】
1. 完成“學習建議”。
2. 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 預習《無題》。
【教學后記】
題破山寺后禪院 9
語默
教學目的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詩詞。
2.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多層次誦讀法 按下列順序操作: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共鳴。
2.詞語替換法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表達效果,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高妙。
3.討論釋疑法多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涵。
4比較閱讀法適當引入相關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5.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代散文,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體設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帶,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資料。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古詩。現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鐘 (解說:初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 新課,喚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爭氣氛。)
二、解題
1.《題破山寺后禪院》。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對大自然秀麗風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藝術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別云間》。
作者介紹: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愛國作家、抗清將領。明代末年,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出現了一批愛國作家,他們組織了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團體的文社,如“復社”“幾社’等。他們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并寫出了一些內容充實、慷慨激昂,閃爍著強烈民族精神的光輝詩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歲參加抗清活動,隨“幾社”領袖陳子龍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他的詩文充滿了濃烈的戰斗生活氣息,表現了抗清的決心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風格悲壯激越。其代表作除《別云間》外,還有哀悼陳子龍的長詩《細林夜哭》和散文《獄中上母書》。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解說: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的意義劃分節奏,總結五律、七律的停頓規律。)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說:引導學生想像與聯想,實現從文字信息到畫面信息的轉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閱讀價值。改寫并不等于古詩今譯,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2)《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唐憲宗崇尚佛學,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人宮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務正業,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時弊。昏庸的統治者不辨賢佞,對敢于直言阻諫的韓愈幾欲定為死罪。本詩即反映了當朝者面后腐敗、荒廢朝政、誤國殃民的黑暗現實。
(解說:貫徹讀思結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
(3)《別云間》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以表達抗清的斗志為主要基調,同時也含有對江山為外族侵略的悲憤,面對死亡的無懼無悔,對故土的眷戀,人雖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堅定信念。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題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徑通幽處,排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 詩句的妙處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確定的,它們只是點出了景物的主要特點,而小路究竟是彎曲成什么樣子,后禪院幽靜到何種程度,深僻成何種境界,則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了。詩句留給讀者無限暇想的空間,讀者會身不由己地進人這個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來的“無我之境”成為“有我之境”,讀者的心靈也受到這種清靈幽深環境的吸引與凈化,“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一體。因為一個心存雜念的人是不配進入這種畫面的。詩句既給人美妙的想像、愉悅的感受,又給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且這一切全在不動聲色之中進行,這便是其超人之處了。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使動用法, 應理解為“使……歡 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
(解說:學習詩歌不能只以讀懂意思為終極目標,要能夠欣賞品味其語言的精妙之處,做到既可意會,又能言傳,通過口頭訓練切實提高學生感受語言,駕馭語言的能力。) (2)往遷至藍關承任孫湘》一詩的頷聯與尾聯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中的“橫”與“擁”能不能用其他詞語替換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
頷聯“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直抒胸臆,抒發自己為革除弊事,不惜年過體衰,而反遭貶遷的憤慨之情。而尾聯“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則向侄孫傾吐凄楚難言的苦衷和憤激之情。 可以將“橫”試著改為“阻”‘浮”“‘飄”“堆’等詞,但它們都不能表達出“橫”字所體現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擁”字也可以改為“積”“壓”‘“蓋”等詞,也同樣表達不出“擁”字所賦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義。正是這兩個詞語的恰當運用,使這兩句話寫出了作者因遠離家鄉、路途艱險而無限的沉痛與悵惆。
(解說:在同一首詩中各句話側重表達的感情是有區別的,要指導學生把握體會。用詞語替換的方法體會詩歌遣字用詞的技巧。) (3)《別云間》中哪些詞語表達了作者為抗清而死的決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靈旗”幾個詞語。其意義都與‘死后”有關,不過沒有絲毫的畏懼,更沒有對自己所從事的抗清事業的悔恨,而是充滿了戰斗的豪情、英雄的氣概。
四、布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完成了背誦,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獲。課下希望同學們完成以下幾個任務:
1.搜集唐代田園派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將其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作比較閱讀,看它是從什么角度來抨擊時政的?
3比較閱讀《別云間》和《梅嶺三章》(其一),及抗日將領吉鴻昌的絕筆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看三者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有何異同。
第二課時
一、導語 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一首思鄉詩,古詩詞中有很多是用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武的《水調歌頭》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說:由李白的詩歌導入 ,自然地由詩歌的學習過渡為對詞的學習,并明確了兩首詞的主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針對性。)
二、解題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泥產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了豪放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有詞牌,規定著詞作的句數、字數及音律。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2)讀小序了解寫作背景,結
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閻與下閩表達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解說:在老師指導、講析之前完成自主閱? )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l)《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
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解說:對作品從整體與細節上做分析評價,切實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風格。)
(2)《醉花陰》是一首懷人詩,但字面上卻未出現一個如“思”“憶”“盼”之類的詞語。只在結尾點破:“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作是借助哪些內容傳達出了孤單與懷念這一主題的?
天氣的沉悶難受,白晝的漫長難消,夜半的涼透驚覺,這一切又恰逢重陽佳節,熱鬧喧騰的節日氣氛更增添了女詞人的寂寞惆悵,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詞中所說的:“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黃昏時節,東籬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難以慰藉這位形影相吊的少婦。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將以遺所思”,而“路遠莫致之”。結尾三句真實地寫出了“為伊消得人推悴”的狀況,相思之傷人正如西風吹落花。詞句寫盡了對丈夫的深沉思念,滿懷的離愁寫得含蓄深婉。
(解說:學習詞作中借環境烘托與人物行動來渲染、暗示心理的寫法。)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找出《水調歌頭》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作者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對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而向青天發難,進而自慰、釋然,語氣愈加曠達,感情也進一步升華為對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對生活的信心也更堅定。
(解說:詞風的豪放正是作者為人曠達的表現,“文如其人”,通過作品風格了解作者品性。) (2)對《醉花陰》首句中“薄霧濃云”的意思有兩種理解,有 你同意哪種說法,談一談自己的理由。
(解說: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教師不用統一的觀點作限制。)
四、布置作業
1.蘇軾雖是豪放派詞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約柔美的。將本文同《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老夫聊發少年狂)作比較閱讀。
2.唐代金昌緒的《春怨》也寫相思:“打起黃草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它寫相思的方式與《醉花陰》有何不同?
題破山寺后禪院 10
《題破山寺后禪院》(七年級上)復習指南(背誦、賞析篇目)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注釋:
1.禪房:僧侶們的住所。2.悅:使……悅。空:使……空。3.萬籟:凡能發出聲響的孔都叫“籟”,此指自然界的一切聲響。4.但:只。5.鈡磬:寺院里誦經、齋供時打擊鈡磬作為報時或召集信號。磬:古代用玉、石、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詩句大意:
首聯:清晨,進入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著山林。(時間、地點、入寺所見)
頷聯: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徑通向古寺的幽靜后院,僧人誦經的禪房就掩映在茂盛的花木之中。(移步換景 禪房幽深肅穆的環境氛圍 )
頸聯:朝陽下,山林煥發著光彩,使鳥兒也高興起來,自由自在地飛翔鳴叫;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使人俗念全消,心靈變得純凈。(美好的自然山水 內心愉悅脫俗)
尾聯:此時,萬籟俱寂,只有禪院中的鐘磬之聲悠悠地傳來。(以聲襯靜 寧靜氣氛 )
主題思想:
本詩以清晨游寺后禪院為線索,描寫了古寺的肅穆、幽深、脫俗和純凈,抒發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題破山寺后禪院 11
桑秀仙
一、教 學 目 的
1、知 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 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二、教 學 過 程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見注釋206頁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徑”,竹林叢中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史讀者贊賞的名句。“竹徑通幽處”,有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和聯想,去描述詩意的書作“曲徑通幽處”。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是詩人表達了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水。
以上四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祥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俱”,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和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小結: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 “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誦這首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教案 12
一、教學目的
1、知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二、教學過程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見注釋206頁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徑”,竹林叢中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史讀者贊賞的名句。“竹徑通幽處”,有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和聯想,去描述詩意的書作“曲徑通幽處”。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是詩人表達了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水。
以上四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祥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俱”,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和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小結: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的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誦這首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 13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致,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比較深刻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把朝廷的腐敗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結合到一起來寫,表白了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氣。
《別云間》是詩人在故鄉被清兵追捕時所作的一首悲壯慷慨的絕命詩。全詩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對破國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決心,表現了詩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熾熱的愛國熱忱。
《水調歌頭》這首詞通過中秋醉酒賞月,以奇特的想象抒發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陰》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過對閨中環境和重陽佳節把酒賞菊的孤獨寂寞之感的描寫,表達了對丈夫無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結構
《題破山寺后禪院》以由外入內的游寺的路線貫穿全詩。首聯從“入古寺”“見高林”寫起,點明游寺的時間,烘托幽深的氣氛,頷聯寫踏竹徑,到進禪房,抓住山寺獨特的景物,描繪了山寺幽深寂靜的景色;頸聯點明全詩主旨,種種景物的描寫,都是圍繞“潭影空人心”層層鋪墊;尾聯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烘托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個幽靜、高遠的境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首聯:直言獲罪被貶原因。“朝奏”與“夕貶”相呼應,表明意外獲罪之迷。“路八千”由貶謫之遠,說明獲罪之重。頷聯:表明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顧惜衰朽殘年的勇氣,言詞之中充滿著對因忠而得禍的怨憤之情。頸聯: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國事,情悲且壯,進一步抒發非罪遠謫的不平。尾聯:對遠道而來的侄孫韓湘交代后事,情調凄楚、心緒沉痛,蘊含著詩人難以言喻的憤激情懷。
《別云間》全詩緣事抒情。敘事上,由遠及近,漸次推進;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層加深。首聯:寫自己抗清的經歷和現在的遭遇。頷聯:作者將個人的遭遇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表達了對清軍入侵中原的強烈義憤和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頸聯:表明詩人就義之前的思鄉之情。尾聯:表達詩人堅定的抗清斗志和對抗清事業的必勝信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按問“天”一一問“月”一一問“人生”的思路,層層遞進。
詞前小序,敘述作詞的原因,領起全篇。上片:寫詞人歡飲時的想像,刻畫了一個空靈澄澈的境界,表達了詞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寫“無眠”時對人生哲理的探求,表達了作者的豁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醉花陰》這首詞上片開頭寫節日的無聊與閑愁,一個“愁”字奠定全詞基調。后二句寫佳節重陽的夜晚。一句“涼初透”,給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寫獨自對酒賞菊以及內心的愁緒。開頭二句似乎寫得閑雅灑脫,良辰美景自得其樂,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個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涼意境。“莫道”是突兀而來,三個句子三個層次,不消魂承上逆轉,引出下句“西風”,使重陽佳節帶上蕭索的凄涼;最后推出“人比黃花瘦”的警句來,是重陽“愁”的歸結。“瘦”是全詞詞眼,主題所在。全詞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離別之苦。
三、參考譯文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來到這座古老的寺廟,初升的太陽映照著高聳的樹林。竹叢中彎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禪房周圍的花草更加顯得蔥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鳥自由地歡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讓人心地空靈。萬物的聲響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爾傳來鐘磐的余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諫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剛呈送到皇宮,傍晚就傳來獲罪的消息而被貶潮州。既然決心為圣明的君主興利除弊,又怎么能夠顧惜自己的衰朽殘年。巍巍秦嶺云海茫茫,身家何處是歸宿?皚皚白雪擁堵藍關,馬兒都裹步不前。賢任孫從遠方來,念你孝心一片,就勞你到那瘴癘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別云間》
抗清斗爭已經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敵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淪陷,雙眼熱淚不斷,天地遼闊,可何處能訴說心中的悲憤!毀家紓難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鐵蹄下的父老鄉親。待到魂魄歸來故土的那一天,重舉抗清的大旗與敵人決一死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何時出現的呢?端起酒杯仰問上蒼。(又)不知天上的宮殿樓臺,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駕風前去,又怕瓊樓玉宇的極高處,(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況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賞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間(痛快)呢!月亮轉過朱閣,低照著美麗的窗戶,照著不眠的詩人。不應有什么怨恨,(但它)為什么總是趕在(我)離別親人的時候露著圓臉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歡離合,月亮總有陰晴圓缺,此事自古難以圓滿。只求親人平安,千萬里之外共賞此美月吧。
《醉花陰》
漫長的白天難以挨過,銅香爐里的香料逐漸燃盡。重陽佳節又到了,碧紗櫥中夜半時,玉枕冰涼透骨。傍晚在東籬下飲酒賞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無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風吹卷竹簾,賞花人比菊花還顯得單薄清瘦。
四、詩詞簡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
這首五律是詩人仕途失意后,游歷虞山破山寺時寫的一首山水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代讀者贊賞的名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悅”,用如動詞,使……歡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馨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動顯靜,以鐘馨音響輕輕回蕩,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
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語言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本詩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宮供奉。韓愈上疏勸阻,因此獲罪,被貶為潮州刺史,行至藍田關(今陜西省藍田縣)時,寫下這首詩給侄孫韓湘。“一封朝奏九重大,夕貶潮州路八千。”寫作者上疏諫阻迎佛骨被貶滴一事。“朝”與“夕”相對,極言獲罪之速。“路八千”言遠赴潮州路途的艱難困苦,滿腔無事而遭放逐的悲憤。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寫為“除弊事”,“衰朽”“殘年”在所不惜了,雖遭沉重打擊,但正言直諫的勇氣,忠君報國的信念卻沒有絲毫改變。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眼前高山峻嶺,云霧茫茫,雪擁藍關。身家何處是歸宿?瞻念前途,不由得觸動了詩人的百結愁腸。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寫囑托侄孫準備到那瘴癘猖獗的蠻荒之地,為自己收拾骨骸,流露出作者暮年遭貶的哀傷心緒。
《別云間》
云間,是作者的家鄉。這首詩就作于他在云間被捕時。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寫自己參加抗清起義已經整整三年;而今壯志未酬卻身陷敵手的經歷。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抒寫國破家亡的悲痛,飽含血淚,悲壯淋漓。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作者已抱定必死的決心,放心不下的只是正在遭受清兵蹂躪的父老鄉親。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等到魂魄歸來的那一天,詩人要重掌抗清的大旗繼續同敵人戰斗,表現了至死不渝的戰斗精神。
《水調歌頭》
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寫的。當時王安石當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壓抑,所以詞中頗有消極傷感的情緒。但他畢竟有著曠達的胸襟,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中達到了自我解脫。
上闋寫“歡飲賞月”時生發的奇想。為了解除自身的寂寞,作者在中秋把酒賞月時一邊舉著酒杯,一邊詢問青天,想象著“天上宮闋”這一夜的情景,并忽發“升天”奇想。但他想到月宮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宮中起舞也只能玩賞自己的孤影,又感到天上又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間生活的溫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間”,一句飽含著對人間生活的摯愛之情。
下闋寫“無眠”時的思親之情,并生發對人生哲理的探求。當月兒轉到朱閣的這一面,低低的照著綺戶時,作者已經在“無眠”中幾乎度過了一整夜,月圓而親人不能團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離愁別緒顯得更濃了。然而他能寬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總是在我遠離親人、思念親人的時候露出圓臉,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圓滿的,還是面對現實,通過嬋娟月色來傳達一種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卻憂愁,共享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釋懷后流露的豪爽曠達之情。
《醉花陰》
這首《醉花陰》寫于作者南渡之前,描寫她在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上闋描寫寂寞無聊的生活。“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訴說長日無聊,從香消見晝長。“愁永晝”三字抒發了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惆悵。“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慨嘆季節變化迅速,光陰荏苒。下闋抒寫離情別緒。“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寫傍晚在庭院中飲酒賞菊,菊花淡淡飄香。“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寫盡管把酒對菊,人的幽怨難消。從人比菊瘦可見幽怨的深劇。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1.借誦讀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景致和所抒發的感情。
2.了解各篇寫作的背景,深切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感悟詩詞。
2.結合創作背景體會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多層次誦讀法 按下列順序操作:一讀識字通詞, 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共鳴。
2.詞語替換法用一些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字,比較表達效果,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高妙。
3.討論釋疑法多組織討論,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涵。
4比較閱讀法適當引入相關詩歌,作比較分析,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5.改寫法將詩歌改寫成現代散文,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 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體設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帶,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資料。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古詩。現在我們就組織一次古詩接力背誦,一名同學背 出上句,其他同學以搶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詩,要求準確無誤,看誰背得最多,接得最 快。占5分鐘 (解說:初二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接力背誦的形式導入 新課,喚 起他們對所學篇目的回憶,并激發其“溫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競 爭氣氛。)
二、解題
1.《題破山寺后禪院》。
作者介紹:常建,唐代田園詩人。其作品往往通過對田園景色的描繪,表現對大自然秀麗風 光的熱愛和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歌頌隱逸生活,抒發閑情逸致,有時流露出對污 濁官場的厭惡。藝術風格上樸素真切,清新自然,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本詩是常建的代表 作。
2.《別云間》。
作者介紹: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愛國作家、抗清將領。明代末年,在階級矛盾和民 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出現了一批愛國作家,他們組織了既是文學團體又是政治團體的文 社,如“復社”“幾社’等。他們積極參加抗清斗爭,并寫出了一些內容充實、慷慨激昂, 閃爍著強烈民族精神的光輝詩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歲參加抗清活動,隨“幾 社”領袖陳子龍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義,死時年僅17歲。他的詩文充滿了濃烈 的戰斗生活氣息,表現了抗清的決心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風格悲壯激越。其代表作除 《別云間》外,還有哀悼陳子龍的長詩《細林夜哭》和散文《獄中上母書》。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等障礙。
(2)指導學生學會正確停頓,流暢朗讀。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 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解說:先查工具書或參照注釋弄清字詞的讀音、意義,掃清朗讀障礙,再指導學生根據句 子的意義劃分節奏,總結五律、七律的停頓規律。)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題破山寺后禪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你讀后有怎樣的感受?試著將其 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徑、禪房、花木、山水,可謂步步有 景。這些景物都幽雅、寧靜、安閑,即使有鳥兒的歡騰、鐘籌的聲響,也只是以動村靜,更 增添了一份肅穆與淡然之氣。使人讀后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凈地,心中雜念、浮躁消 失殆盡,不禁沉醉于這樣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說:引導學生想像與聯想,實現從文字信息到畫面信息的轉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閱 讀價值。改寫并不等于古詩今譯,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2)《左遷至藍關示侄孫 湘》一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唐憲宗崇尚佛學,迎鳳翔法門寺佛骨人宮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務正業,為瞻仰佛骨,大肆 施舍而奔波,形成時弊。昏庸的統治者不辨賢佞,對敢于直言阻諫的韓愈幾欲定為死罪。本 詩即反映了當朝者面后腐敗、荒廢朝政、誤國殃民的黑暗現實。
(解說:貫徹讀思結合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
(3)《別云間》一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以表達抗清的斗志為主要基調,同時也含有對江山為外族侵略的悲憤,面對死亡的無懼 無悔,對故土的眷戀,人雖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堅定信念。
(解說: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 應多加肯定、鼓勵。)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題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徑通幽處,排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所稱誦的佳句,你認 為它好在哪里?“山光悅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悅”“空”該如何理解? “曲徑”一 句,寫出了禪房的位置及環境,彎彎曲曲的小路將人們引向一個幽靜的去處,那就是在繁花 簇擁中,高木掩映下的禪房。詩句的妙處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確定 的,它們只是點出了景物的主要特點,而小路究竟是彎曲成什么樣子,后禪院幽靜到何種程 度,深僻成何種境界,則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種答案了。詩句留給讀者無限暇想的空間, 讀者會身不由己地進人這個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來的“無我之境”成為“有我 之境”,讀者的心靈也受到這種清靈幽深環境的吸引與凈化,“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 我也如是”,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一體。因為一個心存雜念的人是不配進入這種畫面的。詩 句既給人美妙的想像、愉悅的感受,又給人心靈的凈化與升華,而且這一切全在不動聲色之 中進行,這便是其超人之處了。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悅”與“空”都是 使動用法, 應理解為“使……歡 悅”“使……消除”否則整句詩歌的意義將無法把握。
(解說:學習詩歌不能只以讀懂意思為終極目標,要能夠欣賞品味其語言的精妙之處,做到 既可意會,又能言傳,通過口頭訓練切實提高學生感受語言,駕馭語言的能力。) (2)往 遷至藍關承任孫湘》一詩的頷聯與尾聯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 關馬不前”中的“橫”與“擁”能不能用其他詞語替換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
頷聯“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直抒胸臆,抒發自己為革除弊事,不惜年過體 衰,而反遭貶遷的憤慨之情。而尾聯“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則向侄孫傾吐凄 楚難言的苦衷和憤激之情。 可以將“橫”試著改為“阻”‘浮”“‘飄”“堆’等詞,但它 們都不能表達出“橫”字所體現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擁”字也可以改 為“積”“壓”‘“蓋”等詞,也同樣表達不出“擁”字所賦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 意義。正是這兩個詞語的恰當運用,使這兩句話寫出了作者因遠離家鄉、路途艱險而無限的 沉痛與悵惆。
(解說:在同一首詩中各句話側重表達的感情是有區別的,要指導學生把握體會。用詞語替 換的方法體會詩歌遣字用詞的技巧。) (3)《別云間》中哪些詞語表達了作者為抗清而死 的決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靈旗”幾個詞語。其意義都與‘死后”有關,不過沒有絲毫的畏懼, 更沒有對自己所從事的抗清事業的悔恨,而是充滿了戰斗的豪情、英雄的氣概。
四、布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完成了背誦,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 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獲。課下希望同學們完成以下幾個任務:
1.搜集唐代田園派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 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將其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作比較閱讀,看它是從什么角度 來抨擊時政的?
3比較閱讀《別云間》和《梅嶺三章》(其一),及抗日將領吉鴻昌的絕筆詩:“恨不抗日 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看三者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有何異同。
第二課時
一、導語 設計
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這是一首思鄉詩,古詩詞中有很多是用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 習兩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武的《水調歌頭》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說:由李白的詩歌導入 ,自然地由詩歌的學習過渡為對詞的學習,并明確了兩首詞的主 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針對性。)
二、解題
詞,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 表樣式。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泥產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 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了豪放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方法以鋪敘、直抒為 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有詞牌,規定著詞作的句數、字數 及音律。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2)讀小序了解寫作背景,結
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閻與下閩表達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解說:在老師指導、講析之前完成自主閱? )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l)《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
中秋佳節,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問青天— —“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 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 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解說:對作品從整體與細節上做分析評價,切實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風格。)
(2)《醉花陰》是一首懷人詩,但字面上卻未出現一個如“思”“憶”“盼”之類的詞語。 只在結尾點破:“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作是借助哪些內容傳達出了孤 單與懷念這一主題的?
天氣的沉悶難受,白晝的漫長難消,夜半的涼透驚覺,這一切又恰逢重陽佳節,熱鬧喧騰的 節日氣氛更增添了女詞人的寂寞惆悵,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詞中所說的:“不如向 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黃昏時節,東籬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難以慰藉這位 形影相吊的少婦。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將以遺所思”,而“路遠莫致之”。結尾三句真 實地寫出了“為伊消得人推悴”的狀況,相思之傷人正如西風吹落花。詞句寫盡了對丈夫的 深沉思念,滿懷的離愁寫得含蓄深婉。
(解說:學習詞作中借環境烘托與人物行動來渲染、暗示心理的寫法。)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1)找出《水調歌頭》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 度?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將人世的聚合 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 里共蟬娟。”作者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對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對親人的思念 之情無法排遣而向青天發難,進而自慰、釋然,語氣愈加曠達,感情也進一步升華為對天下 之人的美好祝愿,對生活的信心也更堅定。
(解說:詞風的豪放正是作者為人曠達的表現,“文如其人”,通過作品風格了解作者品 性。) (2)對《醉花陰》首句中“薄霧濃云”的意思有兩種理解,有 你同意哪種說法,談一談自己的理由。
(解說: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教師不用統一的觀點作限制。)
四、布置作業
1.蘇軾雖是豪放派詞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約柔美的。將本文同《江城子》(十年生死兩 茫茫,老夫聊發少年狂)作比較閱讀。
2.唐代金昌緒的《春怨》也寫相思:“打起黃草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 西。”它寫相思的方式與《醉花陰》有何不同?
題破山寺后禪院 14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致,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比較深刻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把朝廷的腐敗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結合到一起來寫,表白了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氣。
《別云間》是詩人在故鄉被清兵追捕時所作的一首悲壯慷慨的絕命詩。全詩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對破國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決心,表現了詩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熾熱的愛國熱忱。
《水調歌頭》這首詞通過中秋醉酒賞月,以奇特的想象抒發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和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陰》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過對閨中環境和重陽佳節把酒賞菊的孤獨寂寞之感的描寫,表達了對丈夫無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結構
《題破山寺后禪院》以由外入內的游寺的路線貫穿全詩。首聯從“入古寺”“見高林”寫起,點明游寺的時間,烘托幽深的氣氛,頷聯寫踏竹徑,到進禪房,抓住山寺獨特的景物,描繪了山寺幽深寂靜的景色;頸聯點明全詩主旨,種種景物的描寫,都是圍繞“潭影空人心”層層鋪墊;尾聯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烘托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個幽靜、高遠的境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首聯:直言獲罪被貶原因。“朝奏”與“夕貶”相呼應,表明意外獲罪之迷。“路八千”由貶謫之遠,說明獲罪之重。頷聯:表明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顧惜衰朽殘年的勇氣,言詞之中充滿著對因忠而得禍的怨憤之情。頸聯: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國事,情悲且壯,進一步抒發非罪遠謫的不平。尾聯:對遠道而來的侄孫韓湘交代后事,情調凄楚、心緒沉痛,蘊含著詩人難以言喻的憤激情懷。
《別云間》全詩緣事抒情。敘事上,由遠及近,漸次推進;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層加深。首聯:寫自己抗清的經歷和現在的遭遇。頷聯:作者將個人的遭遇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表達了對清軍入侵中原的強烈義憤和對國家前途的深切憂慮。頸聯:表明詩人就義之前的思鄉之情。尾聯:表達詩人堅定的抗清斗志和對抗清事業的必勝信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按問“天”一一問“月”一一問“人生”的思路,層層遞進。
詞前小序,敘述作詞的原因,領起全篇。上片:寫詞人歡飲時的想像,刻畫了一個空靈澄澈的境界,表達了詞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寫“無眠”時對人生哲理的探求,表達了作者的豁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醉花陰》這首詞上片開頭寫節日的無聊與閑愁,一個“愁”字奠定全詞基調。后二句寫佳節重陽的夜晚。一句“涼初透”,給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寫獨自對酒賞菊以及內心的愁緒。開頭二句似乎寫得閑雅灑脫,良辰美景自得其樂,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個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涼意境。“莫道”是突兀而來,三個句子三個層次,不消魂承上逆轉,引出下句“西風”,使重陽佳節帶上蕭索的凄涼;最后推出“人比黃花瘦”的警句來,是重陽“愁”的歸結。“瘦”是全詞詞眼,主題所在。全詞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離別之苦。
三、參考譯文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來到這座古老的寺廟,初升的太陽映照著高聳的樹林。竹叢中彎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禪房周圍的花草更加顯得蔥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鳥自由地歡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讓人心地空靈。萬物的聲響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爾傳來鐘磐的余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諫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剛呈送到皇宮,傍晚就傳來獲罪的消息而被貶潮州。既然決心為圣明的君主興利除弊,又怎么能夠顧惜自己的衰朽殘年。巍巍秦嶺云海茫茫,身家何處是歸宿?皚皚白雪擁堵藍關,馬兒都裹步不前。賢任孫從遠方來,念你孝心一片,就勞你到那瘴癘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別云間》
抗清斗爭已經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敵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淪陷,雙眼熱淚不斷,天地遼闊,可何處能訴說心中的悲憤!毀家紓難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鐵蹄下的父老鄉親。待到魂魄歸來故土的那一天,重舉抗清的大旗與敵人決一死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何時出現的呢?端起酒杯仰問上蒼。(又)不知天上的宮殿樓臺,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駕風前去,又怕瓊樓玉宇的極高處,(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況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賞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間(痛快)呢!月亮轉過朱閣,低照著美麗的窗戶,照著不眠的詩人。不應有什么怨恨,(但它)為什么總是趕在(我)離別親人的時候露著圓臉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歡離合,月亮總有陰晴圓缺,此事自古難以圓滿。只求親人平安,千萬里之外共賞此美月吧。
《醉花陰》
漫長的白天難以挨過,銅香爐里的香料逐漸燃盡。重陽佳節又到了,碧紗櫥中夜半時,玉枕冰涼透骨。傍晚在東籬下飲酒賞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無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風吹卷竹簾,賞花人比菊花還顯得單薄清瘦。
四、詩詞簡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
這首五律是詩人仕途失意后,游歷虞山破山寺時寫的一首山水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代讀者贊賞的名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悅”,用如動詞,使……歡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馨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動顯靜,以鐘馨音響輕輕回蕩,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
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語言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本詩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宮供奉。韓愈上疏勸阻,因此獲罪,被貶為潮州刺史,行至藍田關(今陜西省藍田縣)時,寫下這首詩給侄孫韓湘。“一封朝奏九重大,夕貶潮州路八千。”寫作者上疏諫阻迎佛骨被貶滴一事。“朝”與“夕”相對,極言獲罪之速。“路八千”言遠赴潮州路途的艱難困苦,滿腔無事而遭放逐的悲憤。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寫為“除弊事”,“衰朽”“殘年”在所不惜了,雖遭沉重打擊,但正言直諫的勇氣,忠君報國的信念卻沒有絲毫改變。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眼前高山峻嶺,云霧茫茫,雪擁藍關。身家何處是歸宿?瞻念前途,不由得觸動了詩人的百結愁腸。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寫囑托侄孫準備到那瘴癘猖獗的蠻荒之地,為自己收拾骨骸,流露出作者暮年遭貶的哀傷心緒。
《別云間》
云間,是作者的家鄉。這首詩就作于他在云間被捕時。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寫自己參加抗清起義已經整整三年;而今壯志未酬卻身陷敵手的經歷。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抒寫國破家亡的悲痛,飽含血淚,悲壯淋漓。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作者已抱定必死的決心,放心不下的只是正在遭受清兵蹂躪的父老鄉親。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等到魂魄歸來的那一天,詩人要重掌抗清的大旗繼續同敵人戰斗,表現了至死不渝的戰斗精神。
《水調歌頭》
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寫的。當時王安石當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壓抑,所以詞中頗有消極傷感的情緒。但他畢竟有著曠達的胸襟,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中達到了自我解脫。
上闋寫“歡飲賞月”時生發的奇想。為了解除自身的寂寞,作者在中秋把酒賞月時一邊舉著酒杯,一邊詢問青天,想象著“天上宮闋”這一夜的情景,并忽發“升天”奇想。但他想到月宮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宮中起舞也只能玩賞自己的孤影,又感到天上又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間生活的溫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間”,一句飽含著對人間生活的摯愛之情。
下闋寫“無眠”時的思親之情,并生發對人生哲理的探求。當月兒轉到朱閣的這一面,低低的照著綺戶時,作者已經在“無眠”中幾乎度過了一整夜,月圓而親人不能團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離愁別緒顯得更濃了。然而他能寬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總是在我遠離親人、思念親人的時候露出圓臉,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圓滿的,還是面對現實,通過嬋娟月色來傳達一種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卻憂愁,共享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釋懷后流露的豪爽曠達之情。
《醉花陰》
這首《醉花陰》寫于作者南渡之前,描寫她在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上闋描寫寂寞無聊的生活。“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訴說長日無聊,從香消見晝長。“愁永晝”三字抒發了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惆悵。“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慨嘆季節變化迅速,光陰荏苒。下闋抒寫離情別緒。“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寫傍晚在庭院中飲酒賞菊,菊花淡淡飄香。“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寫盡管把酒對菊,人的幽怨難消。從人比菊瘦可見幽怨的深劇。
第 1 2 頁
題破山寺后禪院 15
理解既是閱讀的目的又是閱讀能力的指標。通過理解不僅可以建構課文的意義表征,還可以檢驗閱讀的效果。為提高大家的閱讀能力,這篇題破山寺后禪院閱讀答案,以供同學們練習、反思和感悟!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8.詩的頷聯、頸聯寫出了環境 、 的特點,“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禪院的景色使人內心 。(3分)
9.詩的尾聯動靜關系處理得很巧 妙,請結合詩句分析。(2分)
題破山寺后禪院閱讀答案,僅供參考:
8.(3分 )寧靜,幽美(突出“靜”和“美”之意即可),雜念頓消(純凈、安然,意思對即可)
9.(2分)“靜”是指“萬籟俱寂”,“動”是指“鐘磬音”,用鐘磬音的悠揚不絕襯托環境的幽靜,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