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星星般撒落在洱源西部大山深處的一個個白族村寨,帶著濃濃的鄉(xiāng)愁,跟著新時代的步伐,每逢過年都以新的風俗,迎接著春天的到來。
過年美食制作,不用石器用機器。過年所需的公式和糯米面,家家戶戶都要在除夕夜之前趕制好。先挑選一些優(yōu)質(zhì)粳米,浸泡后煮熟,再放入磨得油光可鑒的大石臼中,用木杵一下一下杵碎成飯泥,再用力捏搓成立體方塊,狀如鋁飯盒。當身強力壯的男主人杵完全家過年所需的公式時,已是滿頭大汗,累得直不起腰,差點癱倒在石臼旁。按傳統(tǒng),大年初一、立春和元宵節(jié)的早餐吃元宵所需的糯米面,是將黑惠江峽谷所產(chǎn)的黏糯而噴香的糯米泡軟、濾干,再背到村外的石碓或石碾里打磨成的。女主人邊篩邊打(碾),直至把背來的所有糯米碾打成糯米面時,已是夜幕降臨。女主人早已被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了。
如今,磨面機、公式機、碾米機、粉碎機和打漿機等先進而高效的食品加工機器也隨著強大而穩(wěn)定的動力電流在惠農(nóng)的春雨中普及到各村各寨,全村寨所需的豆腐、米線、公式、餌絲等過年傳統(tǒng)美食,不到三天就會加工完畢,且比傳統(tǒng)的手工石器加工要細嫩柔軟,省時又省力!
過年宰殺肥豬,不掛臘肉愛燒烤。以往過年前,肉食因缺乏而珍貴。離街市較遠的洱源白族人家在寒冬臘月里宰殺一頭年豬,主要是趁寒冷的天氣來腌制火腿,晾掛臘肉,灌制香腸,晾豬肝,腌制排骨,煉制豬油等,制作能常年保存的臘味肉食,以供全家人一年四季三頓飯所需的肉食和油脂。因此,以往過年宰殺肥豬,被邀請的親戚朋友來吃殺豬飯時也只是吃些豬頭肉、豬大骨、豬心肺和豬血塊以及豬腸豬肚等不能腌制的雜碎。主人家最熱情的表現(xiàn)就是割取一塊鮮嫩的后腿肉,切成一盤生皮,和著酸辣兼?zhèn)涞恼核尶腿舜箫柨诟!?/p>
如今,洱源白族人家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市場上的肉食種類也逐漸豐富。村寨附近大小集市上,一年四季都有豬肉、牛肉、羊肉、雞肉以及魚肉等鮮美肉食在出售,應有盡有,再不必為家里來了客人而買不到鮮肉發(fā)愁了。現(xiàn)在過年,家里殺頭肥豬,主要是招待左鄰右舍、愛吃燒烤的親朋好友、從遠方歸來的打工仔(妹)以及外出求學的學子。大家在寬敞的庭院里置好燒烤架,點燃炭火。被利刃切割成的肉條肉片被烤得滋滋冒油,在燒烤架上散發(fā)的香味,隨著一股股油煙飄蕩在庭院的上空。過年時節(jié),白族的村村寨寨都溢滿烤豬肉的香味。
過年裝扮庭院,不砍“發(fā)財樹”,愛掛紅燈籠。以往過大年,各白族村寨各家各戶都要上山選砍一棵長得筆直、骨節(jié)枝條對稱美觀、約高三米的松樹,抬回家后豎立在庭院一角,翠綠的枝葉迎風招展,煞是好看,這叫“發(fā)財樹”。據(jù)說在新的一年里,它能給全家人帶來好運,可“空手出去,飽財回家”。也有的人家要再砍兩棵小松樹立在大門兩旁,其叫“迎客松”,以示歡迎遠方客人的到來。此外,女人家還要上山采摘一些青松毛,拋撒在走廊和庭院里。滿院的青松毛散發(fā)出令人舒暢的清香,給節(jié)日營造出濃濃的喜慶氛圍。但現(xiàn)在各白族村寨隨著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懂得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各家各戶不再隨意上山砍伐小松樹和采摘青松毛來裝扮庭院了,而是跑到集市上的商店里采購“與時俱進”的年畫和對聯(lián)以及大紅燈籠與彩旗彩帶,或買上大紅紙和墨汁,恭請村里的老先生或親自動手書寫過年的紅春聯(lián)。大門前,左右懸掛著的大紅燈籠替代了當年的“迎客松”,庭院上空飄舞的彩旗彩帶替代了以往的“發(fā)財樹”和“青松毛”。
如今,洱源西部山區(qū)各白族村寨的“過年風俗”也與時俱進,隨著新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唯獨不變的是一家老小和和睦睦地聚攏在一起,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迎接著每一個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