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因工作心煩,帶她到大興善寺散心。
踏進最后一進院子,撲鼻的花香。近前,原來是佛殿前蠟梅花散出的香氣。冬日、藍天、暖陽、古寺、蠟梅、心愛的人相伴,無不讓人心情愉悅。在蠟梅不遠的地方坐下,靜靜享受著難得而又愜意的午后。
梅在中國文化當中有著非比尋常的意味,尤其是文人墨客,更將梅花視為“四友”之首,自古便是文人筆下詩詞書畫的常客。宋人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種梅養鶴,終身不娶,將梅當妻、視鶴為子,這般生活羨煞多少人?梅在文人筆下也展現出不同的姿態和情感,“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雙梅先拆梅頭嶺,萬卉千花凍不知”似乎因為梅在冬天盛開,所以在詩詞中往往與雪與霜相連,成了標配。當我們還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就常常用“梅花香自苦寒來”鼓勵學子們刻苦學習。
此前我并未曾見過蠟梅真實的樣子,對它的印象都來自詩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一冬不被風吹落,卻訝江梅易斷腸”“朔風吹同云,萬木不敢芳。黃衣何許仙,窈窕未離房。”似乎梅只有孤傲一種姿態。只因隆冬其他花兒早已凋零,唯有蠟梅依舊綻放?;蛟S是這種形容過多,因此竟變成一種固有的刻板印象。
直到今天,看到佛殿前這些黃色小小的蠟梅,發現它們其實是可愛的精靈。聞著沁人的花香才知道自己的無知,也才發現自己沒有見過盛放的蠟梅,僅憑別人的詩詞就輕易產生偏見是多么可笑。撲棱棱,兩只白鴿從眼前飛過,佛殿、禪房、白鴿、蠟梅,一切都古意盎然。幾位中年人爭相用相機拍攝蠟梅,而三位身穿漢服的少女則擺著或嬌羞或嫣然或俏皮的造型,給這小院帶來些許人氣。或許是因為在佛寺的緣故,雖然人來人往,卻沒有喧囂,一切都恰到好處。
陣陣梅香讓我想到范成大的《梅譜》,“梅為天下尤物,無問智、賢、愚、不肖,莫敢有異議。學圃之士,必先種梅,且不厭多。他花有無多少,皆不系重輕?!痹谒磥恚褐忻缙韵确N下梅花,不厭多,在梅花面前,其他花多少無所謂,也無足輕重。
或許是因在佛前,蠟梅亦沾染了禪意,其實也不只它們,天下花草都一樣,它們均沒有分別心,只是按照自然規律、自己的時節萌芽、綻放、凋零,不因為欣賞者的多寡、心意而選擇開不開花。有分別心的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就有了好惡,也就有了攀比,與人相處也就抱著不同態度,人際關系就陷入一種微妙的境地,由此也徒增煩惱。
正不知該怎么勸解女友,但望著蠟梅、聞著花香,想到《梅譜》,便將所悟所感說與女友。蠟梅按照自己的花期努力綻放,并無意吸引人來觀看。無論你是僧是俗、是貧是富,它只管開它的花、散它的香,懂它的人自然會駐足欣賞,將它留在照片里、寫在詩詞中。
女友聽完,似乎心有所動。笑著對我說:“別人怨我、罰我,增加我的煩惱,生氣傷害的是我的身體,沒人能夠替代。而別人夸我、贊我,只是一時欣喜,并無實質變化,當不了真。就像這蠟梅,管你喜歡不喜歡,人家依舊獨自綻放。以后啊,做好自己、放下偏見,與人為善、問心無愧,晚上能睡個踏實覺就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