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里的陌生人》是一本由[美] 羅伯特?萊文著作,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2021-10圖書,本書定價:平裝,頁數:,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鏡子里的陌生人》讀后感(一):鏡子里的陌生人:你是誰?我是誰?
自1890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心理學原理》、《徹底的經驗主義》中提出「自我」概念,并做詳細的闡述;一百多年來,社會各界對「自我」研究與分析的熱潮一直未曾停歇。由「自我」引申的心理障礙問題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得益于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的宣傳,很多小伙伴都聽說過「多重人格障礙」。其實,除了「多重人格障礙」 ,生理學、心理學角度還定義了非常多種「真實自我」類型。這些自我到底是怎樣的?它們與我們的身體、思想、人格,有著怎樣的關系?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們的存在呢?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萊文在《鏡子里的陌生人》一書中,試著為我們解答......
《鏡子里的陌生人》是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心理系榮譽退休教授、加州州立大學科學及數學系前副系主任、曾任西方心理學協會主席的羅伯特?萊文教授,從人類個體及其社會環境展開對各種「自我」現象及根源、背景的研討。如羅伯特?萊文教授在書中「引言」所說:這是一本游記,記錄著他對這片未知的復雜地形的探索和考察之旅;或許它已經非常全面地游歷所有應該到的地方,也詳盡地描述所到之處的所觀所感,但它也只是記錄那時那刻「到此一游」的照片,并不能代表......
《鏡子里的陌生人》讀后感(二):你,認識你自己嗎
我不怎么照鏡子,但每次照鏡子的時候,看著鏡子里的我,總有一種想法,我真的是我嗎?一開始只會偶爾冒出這個想法,后來變得頻繁起來。之所以產生這種想法,是因為我覺得我和以前的我差別太大了。看著鏡子中并不陌生的臉,卻和之前有著截然不同的感覺。究竟現在的我才是真正的我,還是過去的我是真實的我,只是被掩蓋在現在的我背后。
為了搞清楚自我這個問題,我翻開了這本《鏡子里的陌生人》。這本書是由羅伯特·萊文所著。他在科研、教學及寫作方面都曾獲獎,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心理系榮譽退休教授,科學與數學系前副系主任。
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看著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犯怵。不過開始讀之后,才發現我真是多慮了。作者并不是單純的講述各種心理學知識,而是人文故事,像我們熟知的博爾赫斯、奧威爾,還有影視作品《阿凡達》、《奇愛博士》,運用神經生物學、社會心理學的知識展開討論話題,結合案例討論不同觀點。在這些實證案例的分析中,發現了更多探索自我的方面。
書的開頭就提到平鋪在胃部表面的細胞只能存活5天,血紅細胞存活120天。整個人類肝臟每300-500天就會被徹底更新一次,骨骼則大概每10年更新一次。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細胞更新完畢的時候,我就不再是我了。可明明我還是我。那么只要相貌不曾發生質的變化,就可以證明我依舊是我嗎?可有的人樣貌改變了,就像書中這個案例T,她面目被毀,做了全臉整容手術。在其他人的心目中覺得她改變了,也只是樣貌上的改變,并不是覺得她不再是她。
在這本書中,還講述了異手癥、幻肢癥、鏡面妄想癥、幻聽癥和精神分裂癥的聯系和區別、多重人格障礙,不管是曾聽說過的心理疾病還是未曾聽過的,都讀的津津有味。生動的案例加上有趣的心理學實驗,感覺新奇有趣的同時也顛覆了我曾經的很多認知。
讀完整本書,我不再執著于找尋自我,過去的我是我,未來的我也是我。過去和未來的我交織在一起造就了現在的我。找尋真正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又何嘗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我?
《鏡子里的陌生人》讀后感(三):漂移的自我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的這首詩里講到兩個人物,一是輔政年幼的成王,卻遭流言攻擊說圖謀篡位的周公,二是朝野稱頌為圣賢,最終代漢自立的王莽。人們對他們的評價是取決最終的行為,依據“后見之明”作出的回溯式評價。然而他們真實的“自我”究竟如何呢?王莽真的是始終處心積慮,刻意掩飾自己的野心家?抑或那個禮賢下士的他和謀朝篡位的他都是他真實的“自我”?從外在角度評價他人的“自我”無疑具有難度。那么,我們自己能夠了解真實的“自我”嗎?答案恐怕還是不能。
羅伯特?V.萊文是加州州立大學心理系榮譽退休教授、加州州立大學科學及數學系前副系主任,并曾任西方心理學協會主席,他的《鏡子里的陌生人:對自我的科學探索》一書對“自我”這個迷人的話題展開了有趣的探索。關于這一主題的很多書籍是從哲學角度展開,這本書由于作者的學術背景是社會心理學,因此主要是從科學角度展開,運用了來自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其他許多領域的前沿研究,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此外,書中也沒有忽略人文領域,帶領我們領略了斯蒂文森、奧威爾、博爾赫斯、朱利安·巴恩斯等人對相關主題的思考。
書中首先以神經科學和生物學的視角對我們的身體“硬件”進行描述,然后從這一身體的“自我”轉向個人經歷和思想的“自我”,其中講述的既有異手癥、幻肢癥等稀有疾病,也有虛擬身體置換、斯坦福監獄實驗等新奇實驗,還有多重人格障礙等軼事,這一全面考察顛覆了很多我們日常關于“自我”的認知。
從生物角度,每年我們身體中98%的物質會更新一遍,如果壽命夠長,我們身體里幾乎每個細胞都會至少更新一次,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我們的思維器官——大腦的兩個腦半球都擁有自己各自的獨立意志,這意味著我們實際上擁有兩套思維方式和思想體系。我們的軀體是一個巨大的共生系統,其中混雜了種種大小各異的生物體,如線粒體、寄生蟲,某種程度上,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的軀體是不斷變化的,并且界限并不分明。
從心理角度,我們都展現出不同人格特質,可以說,每個人多少是個混合體,它們彼此之間未必都是完全和諧的,而是可能彼此斗爭。在極端情況下,這會發展為被“多重人格障礙”,或是“解離性身份障礙”的臨床疾病。
從社會學角度,在社會關系中,我們就是我們扮演的角色,而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僅影響其外在表現,也會影響其內在自我。一個人內心的角色數量可以是數不勝數的,所謂“自我”就是這些不同角色構成的“小自我”的總和。并且,人的自我意識并非全然客觀的存在,而是受各自文化背景影響,帶有強烈的地域性。此外,環境以及偶然因素都會影響到人的外在表現。例如曾拯救了許多猶太人的辛德勒身上,混合了機會主義者、好人、花花公子等諸多特質,他究竟如何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突然轉變為猶太人的保護者,并無確切的原因,更多是社會環境和心理狀態這兩個偶然因素促成了他的英雄之舉。
古希臘時代,德爾斐神諭說:“認識你自己”,但根據本書的描述,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什么是“自我”?“自我”與“非我”的邊界何在?諸如此類的問題之間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必須承認,“自我”與“非我”的邊界是模糊的,并且,我們的“自我”具有多重性,并非確定之物,它總是不斷處于變動中。所謂“真實的自我”并非一個清晰的實體。事實上,無論從外部還是內部,對自我的認知都類似于創作一部小說,通過篩選、扭曲,將整個故事組成一個有邏輯的整體,以構建一個看似合理的形象。歸根到底,每個人都是無法描述的。
或許我們可以把“自我”想象成混沌,我們知道它的確就在那里,但無法確切地描述他,他變動不居,時方時圓,有時灰暗,有時散發光芒。正是這一流動性帶來了可塑性,更重要的是,這一切變化并非完全隨機,而是可以由內而外地塑造自己的形態。雖然改變自我并非隨心所欲,也并非輕而易舉,但我們的確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力以及正確的方法激發自己的潛力,完善自我。也許,重要的不是去認識“真實”的自我,而是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鏡子里的陌生人》讀后感(四):你,喜歡自己么 ?
《鏡子里的陌生人》 這是一本拿到手里很容易被誤會的書。比常規書更大的開本,排版緊密,字小而密集,書后是幾頁長長的注釋,多達228千字的字數,以及心理學關于“自我”探索的主題,都會讓人覺得這是一本枯燥的專業書籍。
自拍封面
但看了第一章,就會立刻改觀,書中并不是枯燥的論述,或是邏輯推理論證。更多是講述了一些生理學,心理學實驗和實驗結論。有很多有趣的,新鮮的觀點。有很多生動的案例,還有很多電影,書籍中的故事引用。是一本非常有趣,又讓人眼界大開的書。
書中通過不同的側面,試圖給“自我”一個定義,試圖找到“自我”存在的位置。作者從生物學層面,講述了大腦,身體,從宏觀到微觀,從人類到“我”。又從心理學層面,講述了多重人格,以及幻視,幻聽等導致“自我”分裂的各種心理現象。
書中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涉及的人物,理論非常的多。像是位博學的人,用一根線,把關于“自我”這件事的各個層面串在了一起,展示給我們看。
在書中,有很多能夠引起我共鳴和感觸的地方。
閱讀完做了很多標簽
忙碌的生活,工作,讓很多人難以停下來思考,很少會有人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喜歡我自己么?”,這看起來是個抽象,且無用的問題,有誰會不喜歡自己呢?但現實中,這種情況很多。朋友送了新的餐具,舍不得用。想報個課程提升一下自己,看價格太高,怕自己堅持不下來浪費錢,放棄了。其實,這些表象行為的內心潛臺詞是“我不配”。
這樣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在親密關系中,常有戀愛中的一方因為不夠自信,不相信對方真的會愛這樣的自己,而做出一系列推開另一半的舉動。其實不是不愛對方,只是要用“作”的方式,讓對方一次次“哄”,來確認對方真的愛自己,自己真的值得被愛。
感悟,一句一畫
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更游刃有余一些。當我們知道“裝快樂”這件事,其實可以變成真的,就等于手中有了一項技能。有人問,心理咨詢師是不是不會有情緒問題?
心理咨詢師也是人,為什么不會有情緒問題呢?只是心理咨詢師的手里,有很多這樣的技能,可以讓自己更快的從低沉的狀態中調整過來。而這些技能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的,當我們認識到一切的不美好,都還有解決辦法,對生活有了掌控力的時候,幸福感就會來的格外容易。
感悟,一句一畫
書中講到,不僅僅是我們的性格決定了我們是誰,自我是什么樣子。我們的外在,包括衣著,行為舉止,我們所處的環境,這些都對“自我”產生著影響,定義著這一刻我們是誰。
這很符合我崇尚的理念,在挖掘精神世界的同時,不要忽略物質世界,也不要鄙夷物質世界。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才可以練就更好的“自我”。
這本探索“自我”的書籍,是一本可以提升人生智慧的書,推薦。
《鏡子里的陌生人》書摘
1、P 032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也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感受。比如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位于腸道的微生物能夠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尤其是焦慮和抑郁水平——注意,是“直接”影響。
2、P111 對于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來說,替身意味著精神異常。對于愛倫·坡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替身則是人類無助感的象征性意向。對于所有人來說,替身等同于痛苦與折磨。
3、P153 沒有生物能在時間之外生存。在時間尺度上,每個人都在不停地更迭。回顧過往,過去有無數個我,如果活的足夠長,未來也會有無數個我。……然而事實上,這些不同的自我卻會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有著不同的思慮。想想看這太可笑了,我們每一個人在時間的尺度上都是分裂的。
4、P155 造成這些問題的核心因素是時間。我們每個人在本質上都被時間分割成許多部分。這一刻的自己永遠也不會遇到下一刻的自己。而根據進化心理學,人類的一個最基本的天性就是,如果我們預期會再次遇到一個人,對他的態度就會更友善。
5、P222 自我意識只能編輯,而不能創造。那么,我們又如何說服自己,離開舒適的“出場設置”做出改變呢?……這個方法的第一步是將你自己想象成另外一個人。想象成為鏡子里的陌生人,你得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來說服這個頑劣的陌生人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直接的命令不起作用,只有間接的策略才能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