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國與小人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人國與小人國》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人國與小人國》教學設計1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的作用:
《大人國與小人國》一節融欣賞、表演、創作、表現為一體,探索美術學科與音樂、語文、德育等學科相結合。在本節課前面安排了《魔幻的顏色》、《萬花筒》兩課,讓學生對顏色的性能和對稱的圖形有了概念性的了解,本課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節創作課。為以后《今天我值日》、《巧巧手》、《夢幻中的城堡》、《我設計的自行車》等創作畫打基礎。所以本課在整體知識結構中起到了一定承上啟下的作用。讓學生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美;在繪畫創作中表現美、創造美。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對比的方法來突顯主人公的“大”和“小”。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難點:對比方法的應用。人物與周圍環境的對比、色彩的對比。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不同的繪畫用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經驗,會用生動的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的想法。現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徑很廣,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聯想奇特,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現畫面;好奇心重,愛表現自己,喜歡向別人展示自己。而本課就是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確定本課目標如下:
1、教學目標:
a、能夠舉例說明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體現出來的。
b、能夠用比較的方法,繪畫(制作)“大人國”或“小人國”。
2、顯性目標:
充分利用聯想與比較,培養學生敢于沖破常規,自由、大膽、快樂地想象與表現,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創新的能力。
3、隱性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美術學習活動的樂趣,在創作中激發探索欲,培養個性。
四、教學分析:
1、觀看動畫片或電影片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繪畫游戲知道“大”或“小”對比。
3、示范制作方法。
4、創設情境激發創作潛能。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1、繪畫游戲導入,認識“大”“小”——印象深刻
黑板做半部學生繪畫場地“誰會用線條畫一片葉子?”“誰能用線條簡單的畫出一片巨大的葉子?”“請畫到黑板上。”選一名學生在黑板前操作。“誰能在旁邊畫一片更大的?比剛才的大?”你們怎么看出第二片葉子更大?通過對比才能知道大小。大小對比使大的顯得更大,小的更小。我可以讓這片葉子顯得更大!在樹桿上貼一個很小的人。你們猜猜什么地方會有很多這么大的樹?這個人來自什么地方?他是誰?今天我們就去大人國和小人國游歷一下吧!讓學生畫和比較出葉子的“大”“小”,孩子們爭先恐后,將課堂氣氛推向第一個活躍點。接著揭示今天學習的`課題——《大人國與小人國》,從繪畫游戲點題,都是學生在主動學習,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2、動畫欣賞,身臨其境感受或大或小的魅力
播放動畫片《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中的精彩片斷。吸引學生的視聽感覺,使他們進入情境,深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繪畫愿望。
3、角色扮演,“我的奇遇記”
孩子們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假設畫面的主角是你自己,你希望來到大人國還是小人國,到那里又發生了怎樣有趣的故事呢?想讓學生捋順一下頭緒,自己創作一個童話故事,并講給同學們聽聽!
《大人國與小人國》教學設計2教材分析:
1、指導思想
(1)本課是一節繪畫創作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在讓學生認識大與小、高與矮的基礎上,通過對比的表現方法將兒童眼中的魔法世界自由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繪畫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表現能力。
(2)在學習方法上應當偏重與討論式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通過語言上的交流表達自己豐富的幻想世界,分享想象帶來的無窮樂趣。通過語言交流可以激活學生的興奮點,聯想到更有創意的構思。
(3)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路時可以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進行想象,也可以從他們的嗜好入手。如:喜歡的`童話故事、科學幻想等入手。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非常了解。
2、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讓學生認識大與小、高與矮的特征及相對性。
應會:嘗試用對比的方法表現大小與高矮的區別。
(2)隱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創作活動,培養學生大膽想象、創新的精神,培養與人交流的能力和分享快樂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表現大小、高矮的對比關系,進行大膽而豐富的想象,表現出有情趣的內容。
難點:敢于大膽想象,表現出有情趣的內容。
4、學習材料
水彩筆、油畫棒
一、導入:
1、同學們誰看過西游記?(看過)西游記中你最喜歡誰?(孫悟空)為什么?
2、可是,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到了如來佛的手中,卻怎么也飛不出去,說明如來佛的手怎么樣?(大)那孫悟空呢?(小)
3、如來佛就好比是童話故事里講述的“大人國”里的人物,孫悟空就好比是“小人國”里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課《大人國與小人國》。
二、新授:
1、認識大小要相互比較。
(1)[投影-大飛機]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是什么?對,這是一架由飛行員駕駛的飛機在天空中飛行。
(2)[投影-小飛機]那這架飛機跟剛才的那架比,有什么不同?(小的很多)這是一架很小的玩具飛機。
(3)原來,大小是通過比較才能顯示出來的。
2、交流生活中大與小對比的現象。
(1)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大小對比的現象。比如,跟螞蟻比,我們每個人都是巨人,跟長頸鹿比,我們又成了小個子。
(2)誰還能找到類似的現象?
3、交流討論大與小的想像。
(1)看來,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你想不想也到大人國或者小人國去玩一玩呢?
(2)同學們請閉上眼睛,一分鐘時間,想像一下,你也來到了大人國或者小人國,你會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4)同學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那你能不能把你想像中的情景畫下來呢?
三、活動:
1、講解畫面要求。 ……此處隱藏2771個字……讓孩子們直觀的感受同樣的一個人在大人國和小人國不同的遭遇和感受。這使學生們感受到了很多,在創作畫時想象出了諸如:在小人國一下子割了一畝麥子,在大人國住在蘋果屋里……想象力的的豐富促使了畫面效果的豐富。
《大人國與小人國》教學設計6一、教材內容: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美術教材三年級第五冊第3課《大人國與小人國》。
二、教材分析:
《大人國與小人國》是一節繪畫創作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大與小的對比,而《大人國與小人國》的相關內容卻多次出現在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和動畫片中。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拇指姑娘、格列佛游記等等,因此,本課通過看動畫片、繪畫游戲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大人國與小人國的差異,并讓學生認識大與小是通過對比得出的。通過對比的表現方法將兒童眼中的童話世界自由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繪畫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表現能力。
三、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不同繪畫用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經驗,會用生動的線條和色彩來表現自己的想法。現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徑很廣,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愛表現自己,但他們都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表現畫面。而本課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發展的特點。
四、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大小是通過對比體現出來的,并能夠運用對比的繪畫方法,表現“大人國與小人國”。
2、過程與方法:利用聯想與比較,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體驗美術學習活動的樂趣,在創作中激發探索欲,培養個性。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利用對比的方法來突顯主人公的“大”和“小”。
教學難點:學生對比方法的應用。人物與周圍環境的對比、色彩的對比。
六、教法、學法:
本課在教法上我采用觀察比較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語言交流總結出對比的表現方法,通過故事和畫面聯想,引領學生走進豐富的幻想世界,分享想象帶來的無窮樂趣,通過語言交流激活學生的興奮點,聯想更有創意的構思。想象能力的培養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能力目標。
七: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利用學生們非常喜愛的動畫片《格列佛游記》《白雪公主》等視頻片段來導入新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從中觀察動畫片中的人物共同特點(動畫片中人物大與小的鮮明對比)由此引出新課“大人國與小人國”。
【動畫視頻將學生的思緒引領到充滿幻想的童話世界,讓學生初步感知大與小的對比,使學生對新知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首先,我找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片樹葉,問同學們這片樹葉大還是小,這時有的學生會說“小”,有的會說“大”我提出質疑,“到底大還是小呢?”并找兩名同學畫出一個更大的和再小一些的'。再問同學們,這樣學生會很輕松說出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從繪畫游戲中學生直觀的理解大于小是通過相互對比得出來的。
【本環節設計既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又讓學生在觀察中自主學習、自主發現,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激趣探究,想象創作
2、接著我在大片樹葉上貼一個小人女孩,問同學們她是誰呀?他來自哪里?班級學生的照片出現在我的中,并將他變得很大,這時學生興趣盎然時我在將這位學生變小并放在另一名學生手中,這時學生將課堂氣氛推向一個活躍點。接著我引導學生設想在魔法世界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學生會說出自己的大膽想象。
3、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將自己準備的物品變大或變小,你和它來到了哪里?會有什么樣的奇遇,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同桌互相說一說,并找學生講一講)
4、欣賞同齡人的作品后,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構思。
看到同齡人的作品,誰能說說你想去哪個國家,去干什么?用哪種對比方法來表現你的畫?
(三)分層作業,創作表現
學生自編一個去大人國或小人國旅行的故事,用對比的方法畫下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畫題
1、畫人與景的對比(C層)
2、畫人與動物的對比(B層)
3、畫人與人的對比(B、A層)
4、可以把多種對比運用到一幅畫中。(A層學生)
注意:構圖要飽滿,對比要明顯,想象的內容要有趣味。
【分層設標和分層作業為不同學生提供鍛煉和發展的機會,學生通過本課學習都能感受到創作的樂趣。】
(四)賞畫評畫,課后拓展
本課采用學生自評、互評的評價方式,評出孩子們喜歡的畫面和故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及作品進行評價,并鼓勵學生課后用泥塑等形式,把生活中的東西放大或縮小。
【設計意圖:鼓勵式的小結,留給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延續了學生對作品創作的更大的欲望。】
八、板書設計:大人國與小人國
對比
大小
下面是學生繪畫展示區
板書內容圖文并茂的體現了本課的精髓,并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臺,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大人國與小人國》教學設計7教學目標
1、能夠舉例說明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體現出來的。
2、能夠用比較的方法,繪畫(制作)“大人國”或“小人國”
課時2課時
教學實施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教具:一些玩具汽車,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與這些物品大小較匹配的景物圖片,有條件的可以準備一些有關的動畫片,電影等影像資料。
2、學生準備學具:學生將自己過家家用過的各種玩具“娃娃,動物,積木,汽車,廚具……)帶來。帶齊繪畫工具。
二、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讓學生回憶看過的有關大人國或小人國的.故事,簡要說明一下故事內容。然后討論故事是如何表現主人公來到了大人國(小人國)的?
請學生將帶來的各種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說說感覺并討論: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樣物體看起來有時候顯得非常大,有時候又顯提非常小,讓學生舉例說明。
教師也可以用一些圖片,影像資料告訴學生:大小是通過相互比較才可以顯示出來的。
2、發展階段
學生思考:你想表現大人國還是小人國?你想有那幾樣物體的大小反差來表現主人公來到了大人國或小人國?繼續啟發學生思考:畫面的主體是什么?用什么背景來襯托它的大或者小?
學生根據自己的創意開始作業。
3、收拾與
4、學生的創作往往要兩課時才能完成,在第一課時結束的時候,教師可將作業收起來。
三、課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圖表現立體的大人國或小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