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jié)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yīng)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心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1今天教學《桃花心木》時,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當學生明白了種樹人的心愿后,我設(shè)計了如下的練習:聽了種樹人的心里話,如果我是一棵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樹苗,我會想:——————
如果我是一棵即將枯萎的桃花心木樹苗,我會想:——————
如果我是一棵已經(jīng)枯萎的桃花心木樹苗,我會想:——————
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種情況練習說話。要求:小組成員每人湊一點,小組長整理、匯集,組成一段話。我一聲“開始”,各個小組立刻“躁動”起來。膽怯的李靜手舞足蹈,害羞的李研指指點點,平時根本不發(fā)言的朱偉也動嘴了,平時發(fā)言吞吞吐吐張紀齊鎮(zhèn)定自若。大家都“動”了起來,看來今天的小組學習有戲了。
大約過了三分鐘,教室里仍然回蕩著孩子們的說話聲。我招呼大家停下,請小組派代表匯報。教室里卻鴉雀無聲,你望著我,我望著你。我一番鼓動后,一只小手舉了起來。下面是小組展示的片斷:
李慶:我們小組選擇的是第一種情況,我是一棵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樹苗,我會想:多虧了種樹人,你讓我學會了自己找水源。放心吧,我會把根深深扎進泥土的,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期望。
師:一棵感恩的桃花心木樹苗,一定會長成參天大樹。
張曼:我們小組選擇的是第三種情況,我是一棵已經(jīng)枯萎的桃花心木樹苗,我會想:現(xiàn)在,我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過,我不會放過最后一絲希望,我要自己救自己。
師:嗯,上帝都只救自救的人。“即將枯萎的桃花心木樹苗”會怎么想?
沉默,再沉默。原來,沒有一個組選擇這種情況。我用期待與祈求的目光掃視全班……
喻正醐:我是一棵即將枯萎的桃花心木,我想說:我即將枯萎了,如果我早明白種樹人的心就不會這樣。不過“浪子回頭金不換”,我一定要把握最后一點時間,努力扎根生長。我要自己救自己。
師:(我特別激動,要知道他屬于膽小的那一類學生。)謝謝你,你是我的知己,你救我于水深火熱之中,患難之處見真情。(教室里一陣哄堂大笑。)
上面發(fā)言的有兩位優(yōu)秀的組長,也有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膽小鬼”。如果他們的`發(fā)言還不能代表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且看下面幾位后進生的作業(yè):
朱偉:我是那棵經(jīng)得起風雨、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我想說:謝謝你,你讓我茁壯成長,讓我沒有依賴的心。我還要努力成長,長成參天大樹,報答你對我的養(yǎng)育。
李洹:我是一棵已經(jīng)枯萎的桃花心木樹苗,我想說:謝謝你,育苗人,你給了我生命,是我沒有好好珍惜,我不恨你。
張紀齊:我是一棵已經(jīng)枯萎的桃花心木樹苗,我想說:再見了,種樹人,我一輩子也報答不了你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怎么會辜負你的良苦用心?
周志祥:如果我是一棵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樹苗,我會想:如果不是你像老天爺那樣給我澆水,我就不會自己扎根找水源,我就不會茁壯成長。
我們班的學生底子薄,最怕的就是寫作文。當然,說話訓練也頭疼。閱讀課上,常是幾個優(yōu)秀生的獨角戲。由于剛接任這個班,小組學習基本沒有起步。聽了李炳亭先生的報告,我的負罪感油然而生,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欲望在我心中燒得實在難耐。今天這節(jié)課,孩子們在小組中你湊一點,我拼一點,大家再合成一句話。結(jié)果表明,這種“大家唱”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有效的。
美國國家教育實驗中心有個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從學習24小時后的檢測結(jié)果來看,只通過講授法獲取知識的鞏固率大約是5%;通過閱讀獲取知識的鞏固率大約20%;利用多種視聽手段,比如多媒體獲取知識的鞏固率大約30%;而通過交流討論后知識的鞏固率可以達到50%以上。
實踐和理論都證明:小組學習是最有效的。李炳亭先生指出,按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才會有生命的狂歡。現(xiàn)在備課時,我總是這樣告誡自己:給足小組學習的時間,才能讓學生走出“接受”,走進“享受”。
《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2教學完《桃花心木》一課,充分切實明白了是“用教材來教,不是教教材”的真正含義。
由林清玄的文章說起,感悟小事,獲得啟示。今天學習的《桃花心木》也是這一類文章。。圖片認識桃花心木,有什么想說的?課文是怎樣描寫桃花心木的,讀句子感悟桃花心木的.外形特點。在這些體驗下再讀題,學生對桃花心木的形象就更深刻了,學生也更有意愿學習課文了。
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到種樹人奇怪之處,做上批注,交流知道幾個“不定時”。真奇怪,有什么疑惑想對種樹人說,自然學到種樹人的話語,朗讀,體驗交流中明白道理。一種啟示自然顯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里,還得扎下根來,延伸到生活中的“不確定”,圖片情景再現(xiàn)生活中不確定的事例,學生看著思考著,再說一說今后生活中的不確定,在說中,啟示已慢慢扎進學生心里。再進一步讓學生寫一寫,“如果有一天”。一顆“不確定”,面對困難,做好心理準備,鍛煉自己獨立自主的心的思想。已經(jīng)成為一顆種子深深種在學生的心里。
用教材教,教會學生去學,去思考,去生活。多好啊。
《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3今天講到《桃花心木》一課時,期間,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讀文,帶著這樣的問題,當你通篇讀完后,你覺得哪句話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只要用心讀書的孩子,問題很好解決,很明顯,大家一直認為“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這個句子不但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理解上的難點。 我便圍繞這個句子展開教學。這句話的一個關(guān)鍵詞又是什么呢?孩子們反復(fù)讀了兩三遍,已找到了答案,迫不及待的告訴我是“不確定”。是啊,生活中的不確定太多太多,在文中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桃花心木苗的生活不確定,用心讀書的孩子們找到了根據(jù),說出了理由。這些不必細說。
把握人文目標,激發(fā)學生情感,自然到了火候,由樹我們也自然而然的聯(lián)想到人,聯(lián)系我們自己的生活實際,你的生活也定會不確定,在不確定的生活中,你是怎樣做的?是否經(jīng)得住生活的考驗?是否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是否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是否在此基礎(chǔ)上努力生長?當然這一連串的問題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其實孩子們都有話可說,覺得很多事情似乎難于啟齒,在我的一再引導(dǎo)下,孩子們還是沒有勇氣站起來談到自己的“生活逆境”。在我的一再鼓勵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仍沒有站出來,我冒昧的點到了張XX的名字,她怯生生的談到了她的生活,盡管語言有些支離破碎,當然這不是她平時的水平。她的情況我十分清楚,在我的幫助下,她完成了一次超越自己的心 ……此處隱藏6653個字……在以下一些問題:首先,我在備課時,雖然備了學情,但對課堂的預(yù)設(shè)把握不夠準確,高估了學生的能力,沒有分層次地把握住學生的學情,我站在成人的角度審視這篇文章,認為這是一篇比較簡單的文章,學生對文本中“種樹人的話”應(yīng)該能在自讀或簡單的引導(dǎo)之后理解,能順理成章的也會很好的理解作者由種樹人的話受到的啟示,悟出的道理。事實恰恰相反,因為學生的閱歷簡單,對生活不是很留心,難以掌握聯(lián)系生活談作者受到的啟示和自己的感受。
由于這一判斷上的失誤,在教學文本的重點部分“種樹人的話”時,在引導(dǎo)學生理解種樹人為什么會有由‘笑’到‘語重心長’的感情變化,來理解種樹人的`話,而沒有引導(dǎo)學生深入的理解文本內(nèi)容,就去感悟作者所悟出的人生哲理,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談感悟、體會,使部分學生沒有能真正體會到文本的內(nèi)涵。
課后想想,在教學“種樹人的話”這一部分時,如果再對文本內(nèi)容挖得深一些,以如果種樹人有規(guī)律的來澆水,桃花心木會怎么樣如果種樹人無規(guī)律的來澆水,桃花心木又會怎么樣這些問題來引導(dǎo)學生加深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理解,也就為后面的內(nèi)容的理解做了鋪墊,再來理解“作者受到的啟示”這部分內(nèi)容就更容易了。以后在課堂上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我將有意識參與到相對薄弱的小組中去,掌握學習情況,有目的地幫助他們在匯報交流時,照顧到膽小說話少的同學,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并充分肯定他們。使他們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學習積極性也就隨之提高,學生可能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啟發(fā)。
總之,因為我在上課經(jīng)驗方面不足,怎樣讓語文課的教學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絲絲入扣,怎樣讓語文課的教學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進行,怎樣讓語文課上得活,成為學生喜歡上的課,我還得在成長。
《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12《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作者通過記敘人給桃花心木沒有規(guī)律的事情,將種樹與育人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說明了人在艱苦環(huán)境中要自立自強,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的道理。
為了讓能夠深入地領(lǐng)悟文章所蘊涵的這些道理,我主要是采取抓住文中的句段,聯(lián)系實際談理解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重點的。
我在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時,首先留給學生充分讀課文的時間,建議學生朗讀、默讀、輕聲讀等等,要求學生不論采用什么形式的讀,每讀一次都要有收獲,要勾畫出對自己有啟發(fā)的句段,并及時把自己的隨感與隨想進行。這樣,使學生在腦海中對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一定的了解,與此同時,我在巡視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有個性的批注,為下一步進行做好準備。
之后,我組織全班進行交流,交流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僅能夠?qū)⒅攸c句段準確地找出來,而且能夠自己的見解。比如:
1、“奇怪的是,他來得并沒有規(guī)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了對話的理解:這句話主要寫出了種樹人的奇怪做法,一是澆水的時間不定;二是澆水的量不定,有多有少;
2、“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有的學生抓住“總會”一詞體會到種樹人不厭其煩地補種,證明他是一個勤快的細心人,與上文形成對比,更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
3、“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是作者聽了種樹人的一番話之后的感想,是本文的重點句子,當學生提出這句話后,我引導(dǎo)學生聯(lián)系上文談見解,有的學生說,對于樹木來說,“不確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對于人來說,“不確定”是指生活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不可預(yù)料的突發(fā)事件。
有的學生說出了面對生活中的出現(xiàn)的意想不到的困難與挫折的態(tài)度與策略,告訴大家要正確認識,勇敢面對;有的學生聯(lián)系實際進行了事實說明:我每天中午放學回家后都能看到媽媽已經(jīng)把飯做好了,可是,今天中午回到家后,只是看到了媽媽留下的一張紙條:兒子:媽媽去姥姥家有急事,自己動手做飯。后來,我就親自動手,嘗到了第一次做飯的酸甜苦辣,為今后的生活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聽著學生暢所欲言,我看到了成功。
《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13xx是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占整個語文教學的大半壁江山,非下功夫教好不可。上完《桃花心木》這一課,對講讀課文的教學我又有了新的認識。
一、引導(dǎo)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在預(yù)習的基礎(chǔ)上,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再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針對學生的疑問,我及時引導(dǎo)學生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發(fā)現(xiàn)問題,老師及時進行點撥。討論以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基本明了,弄清了課文主要寫的什么。對種樹人的一些奇怪做法有了初步認識,對種樹人的語言也有了新的看法,獲得了人生新的感悟。
二、讓學生學會品讀課文的重點句段
課文中有不少富含哲理,意蘊深刻的語句,要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反復(fù)研讀。例如: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還有不少類似的句子,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討論交流,認識語句的深刻含義。
三、讓學生深刻領(lǐng)悟xx主旨
xx雖然說的是桃花心木,說的是種樹人的奇怪動作,奇怪語言,更深層的含義是說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jīng)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大有作為的人。這種借物喻人的寫法,是xx升華主旨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及時滲入品德教育,小學生也受到良好的人生觀的教育。
《桃花心木》教學反思 篇14這篇課文,借寫種樹來喻如何育人,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說明了在艱苦環(huán)境中經(jīng)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思考課文預(yù)習中的問題,把課文中寫給樹苗澆水的句子劃下來,想想作者這樣做是不是有道理?結(jié)合我們以前學過的《高粱情》學生能夠體會到樹木的“不確定”是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種樹人是為了模仿大自然的規(guī)律,培養(yǎng)桃花心木自己在地下找水源,求生存,這樣才能長成百年大樹。并由此想到“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huán)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再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wù)?a href=http://www.zzjyg.cn/jiaoyu/15822.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自己知道的.在艱苦環(huán)境中自強自立的人的事跡,也可以從反面談經(jīng)不起生活的風雨的事例。學生通過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艱苦環(huán)境的人,接受的考驗和磨練更多,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和發(fā)展的本領(lǐng)。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為了生存與發(fā)展,必須通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競爭,去拼搏。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會對社會環(huán)境、人際關(guān)系等產(chǎn)生切身的感受,才會真正感知“尊重”、“艱辛”、“珍惜”等情感,從而學會與他人合作,體驗到奮斗的艱難,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學生在理解了這句話后以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才會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本領(lǐng),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生存與發(fā)展。
這節(jié)課我注重了讓學生結(jié)合實際說體會,時間沒有安排好,有點前松后緊,讀書的時間給少了,抽時間還要讓學生多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