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該片獲得第四十八屆奧斯卡(197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
這部電一影講的是一所普通一精一神病院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實際上是把病人當成了醫護人員的實驗物,成了非人制度的犧牲品,男主角麥克墨菲為了解放一精一神病院里的病人而孤軍奮戰,由于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最后還 是無情地死去。瘋人院里的病人一性一格不同而且樣貌也各有特點,讓人影響深刻。這種帶有一定夸張的表現人物手法法在影片的開頭讓人感到怪誕奇特,猶如一部喜劇,但是它卻由讓人意想不到的悲劇收場。
病院中的這批可憐、怯弱、無望的病人,被護一士長定制的各種制度所洗腦,終日在護一士長的管制下“安分守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甚至當麥克墨菲詢問他們是否自愿呆在瘋人院里的時候,他們竟然說愿意,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被控制以至于認為留在瘋人院是理所當然的事。麥克墨菲的到來讓他們感到對自一由的渴望,麥克墨菲甚至帶領他們逃跑出去釣魚,開派對。在影片的末尾,那個口吃、膽怯文弱的青年比利在麥克墨菲的幫助下找回了自信,但是卻被護一士長當眾刺激他的弱點從而再次逝去自信最后自一殺身亡。
飛越瘋人院這部電一影深刻的反映了人類社會制度、法規、公理的缺陷。劇里的護一士長就像某些政一府一樣通過各種制度抹**們的對自一由的向往、對不滿的反抗。生活在這個權力極度集中的國家里我與麥克墨菲產生共鳴,讓我沉思:到底什么是“瘋”?個一性一行為超越社會所能接受的人就是瘋子?掌權人以“公理”為由去扼殺這一小群體并明其名曰“矯正”。所謂的公理是不是應該從這片中得到反思?當人們失去對自一由的向往或對扼殺個一性一的行為失去反抗的時候,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就會毀滅了。
【第2篇】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的一部國際一性一的片子,講述的是在瘋人院的體制下那些所謂的“瘋子”的悲慘遭遇。
麥克墨菲,酋長,比克,等18個“瘋子”看起來似乎都是很健康的人,可是卻不得不接受那種非人的治療,定時吃藥,定時講述自己的故事,在一些不合情理的制度下把人一逼一迫到病態的境遇中,于是眾瘋子想法設法的去逃脫,以及那些醫生的刻板與專制,使的非人化的人開始變得不像樣子,一個個凄凄慘慘的收尾。
比克,二十來歲的樣子,對于一性一的饑一渴近乎于瘋狂,僅僅見了凱蒂兩次面就開始喜歡,但是膽怯卻驅使他不敢開口,于是在眾瘋子的驅動下,他和凱蒂睡在了一起,而第二天卻由于害怕醫生告訴自己的母親而自一殺身亡,麥克墨菲一氣之下些險掐死了瑞秋醫生,而他要付出的便是自己的余生,醫生把他變成了癡呆人,變成了正兒八經的一精一神病患者,他的朋友酋長看見后,傷心百倍,他不想要他這樣任人擺一布的活著,而后便活活的把他捂死,酋長本人搬起了重重的巨石砸碎了玻璃窗,他逃了出去,可事實上他真的能逃出去嗎?電一影的背后以清晨做了背景,似乎是他的新生剛剛開始了,或者是他的結局就要上演了,我們無從得知,只能憑空想象的翅膀飛躍所謂的瘋人院去看周遭的世界。
現實的世界,究竟是人瘋了,還 是瘋沾染上了人。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瘋子其實并不瘋,僅僅是病態的制度活生生的把人一逼一上了瘋子的道路,讓正常人看起來不像正常人。而現實中,這樣的事情難道不存在嗎?不僅僅是我們的瘋人院需要飛越,我們存在的任何地方都需要飛越,瘋人院不過是一堵現實存在的墻,現實的墻我們可以飛越,可是人心里的那堵墻呢,我們拿什么去飛越,現實的淪喪中,我們的身影不過是無奈的幻象罷了。而生活中,那句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僅僅是句空洞的漫無邊際的話而已,你是你自己,可是你卻永遠做不了你自己的主人,就像我們的腳,那是自己的,可是走的路卻不一定就是你想走的,有些路你從一出生就已經在等待你了,有些路你僅僅是被一逼一無奈的踏入了,然而不管是什么樣的路,你一旦踏上了就永遠沒有回頭的機會了,即便佛家說了一萬遍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的身一體回去了,可是你的內心呢?余留在心底的罪惡能回去嗎?一張畫臟了的白紙,你可以用橡皮擦掉,可是那畢竟已經不是原來的了,有些錯誤可以改正,因為那是低級的不被人注意的錯誤,而有些錯誤你是一輩子都改不過的,因為那是大家都關注的錯誤。
就像我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我做了許多錯事,我也想過悔改,那是我還 幼稚的時候,可是現在我突然不想去改了,因為內心的一陰一影是無論如何也驅除不了了,走在路上,可能有人會罵我,有人會指著我的鼻尖說教,那就讓他們去做吧,我不管,我僅僅是在走路,一直走一直走,即便我累的喘不過氣了,我也不會坐下來休息,我知道周遭沒有屬于我的驛站,沒有人愿意和我走進同一家客棧,那么我就選擇一個人一直不停的走,直到有一天我走不動了,那也該是我的歸期了。我也想過飛越,可是那些回憶已經刻在腦子里了,怎么飛越,我僅是一個現實的存在而已。
【第3篇】
看到影片的開始,由于之前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緣故,有種“原來一精一神病院是這個樣子”的感覺……
R.P.mcmurphy是影片的主角,做事不喜歡別人的約束,或者說,不喜歡被束縛……極具個一性一、魅力的一個人。無論是在一精一神病人當中,還 是在正常人的眼中,他是個“異類”。他不甘忍受壓抑窒息的環境,“不守規矩”的各種行為讓人們視他為眼中釘。可也正是這樣的人,他身上那種努力一精一彩地或者,不麻木自己適應社會,不逃避的鮮活的生命感讓無數平凡人被其感染,為其折服。壓抑的一精一神病院也因為他的到來而多了很多生機。mcmurphy帶“病友”們一起打球,打牌,呼吁時間表的改動……最感人的是,他對著一面沒有打開的電視機,憑自己的想象,卻能帶動整個病房的人們為一場“勝利”的棒球賽而歡呼雀躍,關鍵是,吶喊的不只是他一個人,而是所有人都在吶喊,仿佛棒球賽的確贏了一樣,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mcmurphy一直堅信自己是正常的,他一直在想方設法逃出這個“籠子”……可惜,如此極具魅力的一個人,最后卻被那冷漠無情的護一士長,被那可怕的條條框框,真的成為了一名一精一神病人,可悲!我沒有想到,影片的最后會是如此的一個結局。但轉而一想,也許正是這樣的結局,才真實的反應了現在這個病態的社會吧。
影片的故事影射一性一基本放到社會各個角落都說得通。小到學校的教育體制,工作單位的管理體制,大到整個社會的社會體制,永遠都是個人敗于體制之下的較多。那種新的具有生命力先進一性一的東西能夠最終取得勝利,也是在無數前者的犧牲基礎之上積累乃至爆發才形成的。而影片也許就是獻給這些犧牲者的一曲挽歌,喚醒仍舊沉睡的人們。看著影片,看著mcmurphy,會讓我想起中學時那些天真善良活躍卻不一愛一學一習一很不聽話的男生,因為兩句和老師的口角和少年義氣被勒令退學,后來也不知去了哪里,教室從此變成比瘋人院還 要壓抑窒息的死寂,突然有一天一伙人闖進教室打群架,其中一個熟悉的面孔在我眼前拿著桌椅狠砸另一個人,臉上再無少年那種單純明媚的笑容。我當時的同情,心中的隱隱作痛和不知何來的巨大憤怒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減,也許自嘲代替了同情,但我永遠無法忘記這件當時的小事,無法忘記這件**不見血的“慘案”。我也會想起科特·柯本,想起身邊一些過往的很酷地活著的人。這個世界容不下天才和“孩子”,容不下叛逆者和“異類”,要么扼殺要么同化,他可以傷害控制人的一精一神,消磨人的意志,如不服從就去毀滅。一想到影片的故事真有發生甚至更為慘無人道(類似弗蘭西絲·法默的悲劇),驚詫和憤怒還 有一股惡寒也就更甚。
多希望故事的結局是mcmurphy殺死了護一士長,火燒瘋人院,帶領大家一起逃出去,逃到再沒有瘋人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