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才把幾個娃娃拉扯大”,這也許是父母生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撫養一個孩子不容易,培養一個孩子更不容易。
做父母的說起養育孩子的事,大都會用上“拉扯”這兩個字,既費力又操心,含辛茹苦。我家里四姊妹,兩個姐姐、一個哥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父母親的工資加起來才60來塊,幾姊妹要吃要穿要上學,日子過得相當拮據。父母“拉扯”幾姊妹,也把自己“拉扯”得精疲力盡。
童年的時候,對父母沒有更多的奢望,富也好窮也罷都是個窩,有一點玩夢、有一點笑聲就夠了。少年的時候,對父母沒有更多的耐心,幾句話不對頭,甩了門就走,留下的是父母的擔心。青年的時候,對父母還會生出些煩來,闖出了點眉目,就大聲說話,心想沒有父母的啰嗦就好了,于是盼著有個自己的家。
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牽腸掛肚了,孩子給吃飽了?給睡好了?出去玩要小心哦,要注意安全哈。上班的時候提心吊膽,下班時間一到就往家里趕。在“拉扯”中孩子長大了,一虎身站起來,牛高馬大,個頭超過了爹媽,我也不自覺地說起“拉扯”的話來。臨行前,整理衣物的時候,孩子覺得時間漫長;走了后,父母覺得時間漫長。有時巴不得做孩子的箱子,他走到哪兒就陪到哪兒。覺得“拉扯”二字,可以和父母二字等量齊觀,父母就是一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操勞,不使出力氣不行,不使出心勁更不行,使出的心勁往往比使出的力氣還大。
去年冬月間的一個晚上,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在座的一個朋友說:他父母生前給他做的吃的,不外乎稀飯、饅頭、面條,還有泡菜、鹵腐、豆豉什么的,都不如他現在吃的豐盛,但今天無論吃什么,都感覺還是兒時的家常便飯好。吃完晚飯后,我和他一塊散步,他又不厭其煩、如數家珍地說父母做的飯菜,我試探地問:“你吃不上父母做的飯菜了?”他緘默地點了點頭。我失落地說:“我也吃不上父母做的飯菜了。”
我發自內心地說了我的感受:在吃得上父母做的飯菜時,從未覺得有多么的好吃,年輕的時候,有好多次,父母問想吃什么時,還開口戧了父母,說翻來覆去就這幾樣,都吃傷了,說得二老不知所措。我不能確定朋友是否和我一樣,也那么不知好歹地戧過父母,但在我說了我的內疚后,朋友也說了他的后悔,他跟我一樣也多次戧過父母。
父母給我們舌尖上的記憶,大大改變了我們的心情,對自己父母的味道,只有在享受不到時,才覺得珍貴難忘。“拉扯”也是一樣,父母把我們“拉扯”大了,他們也一天天老了,不能再“拉扯”了,我們才懷念父母“拉扯”的日子。哪怕父母在“拉扯”中,有過埋怨、指責和打罵,也特別地不舍和留戀。我們懷念父母的“拉扯”,也以父母的樣子“拉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