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是我在南郊區小店公社紅寺村插隊的第3年,我負責知青食堂的管理工作。快過端午節了,當時正是農忙季節,知青都不能回家過端午。這也是我來食堂的第一個端午節,總想給知青改善下生活。
我們食堂工作的有4個人,除了村里的石大爺做廚師外,我們3人都是知青,兩男一女。我們幾人就商量,端午節伙食該怎樣改善一下,也讓大家減少一些思鄉之情,安心勞動。吃粽子吧,知青有六七十號人,費功夫,也沒人會包,要是能做頓江米涼糕也好。于是我就向村里分管知青的副書記六五子匯報。很快,有了回音,隊里給每個知青1斤江米。江米解決了,我們又買了些紅棗,食材就基本就緒了。這時有人提出,最好用粽葉鋪底子,這樣就有了粽子味。
粽葉從哪來呢?那年月買粽葉也很不方便。這時有人出主意,小店南面離村十來里有片蘆葦地,去那里打些葦葉(就是粽葉)也不困難。那天,吃過早飯,石大爺他們在食堂把江米揀干凈、泡上,挑選紅棗。我和一名男知青騎上自行車,過了小店,一路向南找去,終于發現了一片蘆葦地。
我們把自行車停在路邊,鎖好,就鉆入蘆葦叢中采摘葦葉。靠路邊的葦葉都是灰塵,葉子也小,我們就繼續往地中間走。打葦葉也不容易,用勁慢,葉子拽不下來,用力偏了,就撕下一條,會把葦葉也毀了,慢慢才品住勁,掌握了要領。蘆葦地里密匝匝的,一點風也不透,不一會兒就悶熱難耐。葦葉像小刀一樣劃在脖子上、手背上,汗水一漬,生疼。我們在地里挑選粽葉剛來了興致,就聽到一聲斷喝:“打葦葉的站住”,看田的。我們想跑,根本不可能,地里蘆葦密,跑起來很困難。而且你一動,蘆葦就動,外面看得清清楚楚。巡田的就喊,“往東面跑了,攔住,又向西了……”一會兒,我們就繳械了。
兩三個大漢,穿著黑布衣服,頭上箍條羊肚白毛巾,腰里系條黑布帶,背后布帶上別把鐮刀,這就是巡田的人,我們乖乖被押回了他們生產隊。回了隊里,少不了治保主任呵斥、詢問,說這是偷盜、破壞生產之類的。我急忙說,我們是紅寺村知青,就是過節給知青想做涼糕,也不知粽葉不讓打。好在村里核實了我們的身份后,說,娃娃們也不容易了,都是一個公社的,以后不要再來打粽葉了,拿上你們打下的回去過端午吧。粽葉是打上了,一路上想想,是自己做的不妥,也感到特別沮喪。
端午節那天,我們提前蒸好涼糕,晾涼,還做了鍋湯面,大鍋菜里雖然沒肉,還是加了些粉條,算是與平日有別。涼糕米軟,棗甜,還有股粽香味,每人一份。知青打飯時都很高興,我們心里積聚的不快也就煙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