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子》是一本由路魆著作,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8.00元,頁數:36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暗子》讀后感(一):呂秀才說死姬無命——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里一直回蕩這段對話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里一直回蕩這段對話,但是作者居然說沒有看過《武林外傳》,先摘抄于下——呂秀才:殺我可以,但得先說明白了,我到底是死在誰的手里?姬無命:廢話!我呀!呂秀才:“我”是誰?姬無命:我怎么知道你是誰呀?!呂秀才:問題來了吧?姬無命:這……你什么意思?。繀涡悴牛骸拔摇笔钦l?姬無命:這個我已經知道啦……呂秀才:不,你不知道,你知道嗎?你是誰?姬無命嗎?不,這只是個名字,一個代號,你可以叫“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他們都可以。把這個代號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誰?姬無命:我不知道。我也不用知道!呂秀才:好,好,那你再回答我另一個問題,我是“誰”?姬無命:這個問題已經問過了!呂秀才:不,我剛才問的是“本我”,現在問的是“自我”!姬無命:這有什么區別嗎?呂秀才:舉個例子,當我用“我”這個代號來進行對話的同時,你的代號也是“我”,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是否意味著你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你呢?姬無命:這,這……這個問題沒什么意義嘛!呂秀才:那就問幾個有意義的!我生從何來,死往何處?我為何要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我的出現對這個世界來說意味著什么?是世界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世界?姬無命:夠了!呂秀才:我和宇宙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嗎?宇宙是否有盡頭?時間是否有長短?過去的時間在哪里消失?未來的時間又在何處停止?我在這一刻提出的問題還是你剛才聽到的問題嗎?!姬無命:我殺了你??!呂秀才:是誰殺了我,而我有殺了誰??。。〖o命:是我殺了我……?!呂秀才:回答正確?。。邮职伞o命:呀啊————(雙掌擊頭,斃命)。
《暗子》讀后感(二):后記:被拆毀的神像,母親的夢
《暗子》這部小說的基本骨骼,最初由兩種毫不相關的素材構成:一尊被拆毀的關公神像;我媽媽一些關于鄉下茅廁的夢。神像倒塌,暗子出生。
二〇一八年初,遺傳的甲狀腺疾病突發,我休假到回故鄉去。每日頭痛欲裂,站在院子里,望著遠處山峰。峰頂處有七座電力風車,巨大的風葉悠悠轉動,散發撫慰沉緩的力量。我以為體內的風暴能稍微止息,其實焦灼一刻也不能緩解。
想起高三那年,我們某日從宿舍望出去,在北嶺山的頂峰上看到了一座未完工的巨大建筑物。它恍如一夜之間拔地而起,令人目眩神迷。起初在施工期間,我們看不清那是為何物,但從半成品的外觀判斷絕非尋常之物。后來,我們才知道,那是一尊關公神像。等頭部完工那天,它將矗立山巔,俯視眾生。有錢人興建來保佑財運亨通的吧?幾個室友看著它每天一點點地成形。它也能保佑我們這些準備高考的學生嗎?
建成那天,我們遠遠地看到一個關公神像的巨大輪廓。它手中并未執青龍偃月刀,雖有些遺憾,但無阻它整體氣勢威嚴。我們見證了它的崛起,也見證了它如何被摧毀。這尊神像沒能在北嶺山上俯視眾生多久,就因為被判定是違建物,很快被拆除了。
“違建”的頭銜為何總是在“建成”后才生效呢?前期的搭建施工,仿佛是在悄無聲息中進行的,是一樁秘密的行動,等到建成那天,它的光輝再也掩藏不住,終于把自己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中——我當年沒有產生這樣的念頭,今日我才有足夠意識去構筑和享受這樣的一種內在邏輯。神像從建成到摧毀,人向往的某種至高之美與異世的威嚴,在另一種鐵的規則下不得不化為塵埃。神像的拆除,帶來了學生時代不同于考試落榜的落寞。我至今仍沉迷在那種虛空的凝視中。
時至今日,媽媽還會告訴我,她不時夢見骯臟的鄉下茅廁。茅廁是旱廁,在山腳、學校旁和河邊都有。村民上茅廁踩空、從板口間掉下去的事故偶有發生。有個男孩和他奶奶都曾掉進過茅廁。掉進茅廁會成為鄰里的笑柄。今天的茅廁已經全部消失,舊日的污穢不潔被掩埋在混凝土下,放眼望去一片自然潔凈。當我路過原本是茅廁的地方,會回想它曾經的模樣,想起人們曾在一個狹窄悶臭的空間里解決排泄之急。
大學畢業后,我進入建筑設計院工作,其中一項工作是設計衛浴系統。有了現代的設施、人性化的設計,現代人不必再忍受茅廁這種原始空間和惡臭氣味的折磨。就在那段時間,媽媽跟我說起她那些茅廁的夢境:蛆蟲,糞便,沒有盡頭的排泄……令人不安的意象紛至沓來。被掩埋在混凝土下的污穢不潔,終究會找到一條通道回到現代人的意識中。某個時代的殘余記憶、深藏意識中的疑慮、對自身不潔的驚恐,紛紛復活。夢境是它們恣意繁殖的虛擬空間。
與疾病糾纏期間,我被無法緩解的焦灼和躁動折磨,《暗子》最初的寫作念頭也在此時產生,欲以漫長的寫作過程觀照疾病體驗。小說寫了兩遍,第一遍病中寫,第二遍愈后寫,病中的行文充溢疾病氣息,愈后的行文明顯開始試圖自我療愈。
被拆毀的神像,污穢的夢——這兩種看似毫不相關的素材,如何在這部小說里編織在一起?其中一道橋梁是“回到原點”?;氐皆c也是我那年高考的作文題目。人類一手打造用以膜拜的神像,在被拆毀后化為塵土,與被掩埋的茅廁一樣,其本質都是塵世的物質,若拋卻藝術不談,兩者孰高貴孰低賤呢?人類矯作多情,自我美化,自我陶醉。H.P.洛夫克拉夫特說,宇宙本身對人類這種存在漠不關心。人的一生,無論是真實發生的,還是夢境中出現的,對人腦來說都沒有區別。對宇宙來說亦同理。然而,無法超脫宇宙的我們,終究會選擇沉迷在美和藝術的泥淖里吧。
我媽媽以及已經去世舅舅和外祖父,他們化身小說人物出現在《暗子》的故事中。隱藏在我們家族血脈中的甲狀腺疾病和心臟病,在小說里充當無法抵御的宇宙之力。舅舅和外祖父都死于心臟病。媽媽一想起這休眠的病魔,便憂心忡忡,唯恐自己也難逃一劫。遲疑的愛、深刻的懷疑、疾病與恐懼,在這片黃金大地上,我們的精神得到怪誕的藝術滋養。
對于茅廁,媽媽有什么潛藏的恐懼呢?我沒有深究。但我進一步想象,若一個人在骯臟的茅廁出生,他會被賦予什么名義?污穢之子,或曰,暗子。主人公孫圣西在茅廁里出生,長大后,他要去拆毀一尊自己親手打造的他者的神像。只是,他最后發現,那尊神像的原型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所有光明與黑暗的故事都是從夢中的茅廁開始的,而那本應是污穢終結的地方。但黑暗中的人,不要枉費你的空想與苦痛,暴烈地越渡黑暗的源流。
《暗子》讀后感(三):弋舟評論:孤雌生殖或者虛數的文學
原文刊于《廣州文藝》
刊物體貼,連同八萬字(《暗子》第一章)的作品,一并給我發來了兩千字的“故事梗概”。要么,這是怕我通讀累眼睛,要么,這是怕我讀了作品之后,如墜霧里。這兩樣擔心都不無道理。
我呢,硬是一字不落地讀完了這八萬字。
的確是累著了眼睛。但也說明,這部作品,自有其吸引我不惜累著眼睛讀下去的魅力。也的確有如墜霧里之感,那兩千字的“故事梗慨”,完全無助于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甚而,這個“故事梗概”在我看來,非但牽強,還是對這部作品的歪曲乃至拉低。
這不是那種我們所習見的“小說”,至少不是我所習見的。所以,以“小說”來判斷它,我依然會有些猶豫,只能以“作品”稱之。于是,那個經驗意義上的、所有的小說似乎都可以梗而概之的理解捷徑,面對這部作品時,便截然失效。
它基本上是“非故事”的,吸引我讀下去的,毋寧說,是一段復一段、猶如波浪一般激蕩而出的句子。——當我寫下這個比喻句時,我已經感到了自己的匱乏。因為我知道,自己依然是用一種習見的手段在解釋新鮮的對象。那么,套用這部作品的手段,我或者可以如是比喻——那是一波復一波、猶如量子糾纏一般熵增的過程。
對,量子糾纏與熵增。對這樣的一組概念,我們是不是會有著某種似是而非的理解力?似乎,是知道一點的,卻又,是截然不知所云的。于是,在這種“知道一點”和“不知所云”之間,某種我們孜孜以求的、以“荏苒在衣”“時見美人”這樣的句子蒙眬比附過的“文學性”,竟得以浮現。
量子糾纏: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于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里,找不到類似的現象。
熵增: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熵越高的系統就越難精確描述其微觀狀態。
以上“知識”,均來自于百度,我并無能力對之做出精確的轉述,但就是在這種“非精確”的理解力之下,我卻讀到了屬于文學的、亙古的美。當我試著以“量子糾纏”與“熵增”,來替換“浪花”與“激蕩”那樣的古老比喻時,我知道,我已經在部分地掙脫那種頑固的審美惰性。
我們以土地上的耕耘來比喻精神創造,繼而以甲蟲來比喻人的異化,終于,來到了以量子糾纏與熵增說明自己的時代。但那種頑固的審美惰性從來就不曾放過我們。當我們古老的先祖在大地上將女人喻之為鮮花的時候,他沒有一個先驗的習見壓迫自己,于是充滿了創造的驚喜;而他們的絕大多數子嗣,迄今還笨拙地、驕傲地、沒頭沒腦地重復著祖先原初的創造。這些懶惰的子嗣們,只能將人類一切的創造攀附在古老的經驗之上,仿佛離開了種地打魚,就無法解釋世界,仿佛沒有一個故事,就無法梗概人的情感。
于是,你也當能理解路魆書寫的難度。他所要承擔的風險,不僅僅在于像我這樣一個所謂的專業讀者讀起來都不能貿然認領文體的尷尬——這是小說嗎?抑或,暫且先以“作品”稱之?——他更要承擔著的,是被那種惰性審美繼承者的污蔑。這些繼承者們的反對,倒也是可以想見和可被理解的,他們壟斷著陳舊的話語權,捧著的,是一只祖宗遺產般的飯碗,正吃得滿嘴流油,一旦讓路魆這樣的家伙占了上風,簡直不啻于徹底的破產。
于是,你也當能理解我寫下這篇讀后感的難度。我也是那個傳統定見的繼承者,即便沒有吃得滿嘴流油,也差不多能夠以此果腹。就是說,接受路魆,便意味著部分地反對自己。
我所理解的那個文學,大致上,是需要如此之兩極催生的:一曰現實,一曰想象。就像物種之繁衍,總要陰陽搭配、雌雄合力。但到了路魆這里,“孤雌繁殖”悍然殺出,現實不需要想象了,想象也全然枉顧現實,如同百度的詞條里所說的那樣——也稱單性生殖,即卵不經過受精也能發育成正常的新個體。這樣的“知識”進入到這部作品中,成為情節的基本前提,其價值,遠非一個重要的故事邏輯元素,在我看來,也許,它還表征著一種新的、我們尚未充分意識到的文學精神。沒錯,我又不可避免地說到了“價值”,但我之“價值”,勢必與路魆所欲表達的“價值”相左,在他那里,有一個巨大的、文學與精神的雙重喻體——虛數。是啊,是啊,對此,我只能再次依賴百度,并省略繁復的數學公式,直接以這個結論來說明虛數的所指——虛數表示具有非零虛部的任何復數。
什么是“非零虛部的任何復數”?老實說,我也不懂。但是至少,我會據此驅動自己試著去顛覆既有的“價值”觀。如果你壓根不會為此而恍惚著燒腦,那么,我奉勸你不要去累著眼睛讀這部八萬字的作品。
所幸,我讀完了。這部孤雌生殖或者虛數的文學作品,兌現了某一部分我那閱讀的傳統訴求——它的句子寫得真的是好,路魆也真的是淵博;同時,它還部分地搖撼了我,讓我從那種昏昏欲睡的審美惰性中蘇醒,依稀看到了,新鮮的美。
隨那份兩千字的“故事梗概”而來的,還有路魆的簡介。由此我得以知曉,這位“90后”的廣東同行,已經在傳統文學期刊上攻城略地。我要向這些刊物鼓掌,就像這次要向《廣州文藝》致敬一樣,因為大家干的這件事兒,有著一種捧著老碗砸老碗的勇氣。
《暗子》讀后感(四):一個普通編輯的做書感言
1
能夠制作路魆老師這部書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
偶然體現在得到書稿的奇妙緣分上。
路魆老師曾在建筑設計院工作過兩年;
而此時,我的社會身份雖是圖書編輯,但讀書時的本專業正是建筑學。
可以說,以成為建筑設計師為理想而奮斗填充了我已逝人生四分之一的主旋律。
但是,我們卻以作者和編輯的身份相遇了。
看起來,彼此素不相識的人生軌跡似乎都發生了點兒什么,
致使我們選擇從某個相似的行業中出逃……
2
《暗子》是一部超現實主義小說。
成書過程有不少人問我這本書表達了什么。
我表面沉默,實則心說,你看到了什么這本書就表達了什么。
拜托別上綱上線地做閱讀理解,叫囂:拒絕概括,拒絕二次描述,想知道就自己看!
而現實:
“……描寫在虛構世界背景下主人公尋尋覓覓破解身世之謎、追溯自我的歷程。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述,以主人公追溯身世為主線展開,構建了一個充滿黑暗浪漫美學的多重敘事空間,最終,主人公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方式以及虛構的意義?!?/p>
——引自我必須有始有終但又不想劇透關鍵的初審意見。
路魆老師也要面對這種現實,所以他提供了內容簡介。
3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話顯然不是用來拯救莎士比亞的。
那么,把一千個讀者換成一千個編輯呢?
這句話也能用來拯救編輯嗎?
在審稿過程中,我產生了無數思考,不斷懷疑自己看到的真的是作者想表達的嗎。
最后,我放棄了這種意識重合的追逐,堅定地產生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認識和解讀。
他的文字里,分明融合了我們熟悉生活的一切影子,
然而卻像雨霧一樣無法捕捉,
使勁將霧氣揮散開去,
只看到了竭盡全力奔跑著找尋意義的自己。
我覺得這是一種解構。
人沒法通過照鏡子看清自己的全貌,
多么清晰的鏡子也只照得見某一個平面。
但是當我們打碎鏡子,
可能會從碎成千片萬片的碎屑中洞察自己真實的形狀,
于是我們就這樣一直活在殘片里。
我們定義了完整的鏡子世界,然后破碎的殘片定義了我們。
4
思考的結果很可能跟《暗子》這本書沒什么關系,
但是產生思考的持續動作,
確實是被這本書引發的。
流行的東西通常避免我們去思考,笑也好哭也好,總之別思考。
所以純文學不流行。
但是在每一天麻木不仁的行進中,
其實需要這種閱讀——尖銳而平和地對話我們寂靜的靈魂,
以此確認它存活。
5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結尾。
它結了兩次尾。
一個讓我釋然, 一個讓我起雞皮疙瘩。
每個都非常有力量。
讓我想起了若干年前某個早上讀《麥田里的守望者》的結尾,霍爾頓在雨中看妹妹菲比坐旋轉木馬,覺得她好看極了的那種無法名狀的情緒。
5
這不是一個傳遞樂觀的故事,甚至全程是蒙在黑暗中的敘事。
但這本書治愈了我,兩個方面。
一個是職業認同感,在制作這本書的過程其實遇到過不少困難,但在解決這些麻煩的過程中我的快樂居然大于難過。因為我始終認為我的工作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能夠讓優秀的文學作品出版問世,被更多人看到。
二是重新撿起了自己的理想,付諸行動去實現。因為閱讀過程不停讓我去思考“我”這件事。
“我”有的時候真的是一種很軟弱的存在,會因為受到打擊而隱藏起來,裝作自己不存在,然后任憑一個無我的空殼每天正常地活著,無欲無求,安慰自己這沒什么不好的,以拒絕思考為前提。而思考就是把躲起來的自我揪出來,它自己當然情愿躲著,所以揪它出來的過程很漫長也很血淋淋。但是什么時候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什么時候就作為自己存在一天。
總之,很感動,在這樣浮躁的社會是有年輕人在寫這樣的純文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