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是個很有儀式感的日子。《荊楚歲時記》稱之為“臘日”,在古代,這天要臘祭。臘祭,就是祭祀神靈,祈求福祉,辭舊迎新。
時節運行到此,已是歲事告成,祭祀、慶祝并娛樂,各種意味兼而有之。你聽,臘——八——,這兩字一組,又響亮又干脆。它像昂天的喇叭,為春節定下了亢亮的基調。既有文藝范,又有煙火味。
在北方,這一天,有兩樣必不可少的事兒要做:早上煮臘八粥,晚間腌臘八蒜。
這天的粥,是一年里,食材最豐富的。紅棗、栗子、黃谷米,外加五色豆:赤黃綠白黑。赤豆,萬萬不能少。傳說赤豆打厲鬼。我們小時候,是用芝麻桿架火,慢慢熬煮;如今,是湊齊了粥材,電壓力鍋里一煲。顯示屏上綠色小眼睛般的數字開始閃動,它已經在快樂地為你干活兒了。
甜香軟糯的臘八粥煮出來,第一碗是先喂給樹吃。庭院里的樹,都要照顧到,免得它們生氣了,來年給你出幺蛾子。
記得,小時候喂樹前,娘總要先偷偷教我和妹妹一長串喂樹的套話,跟舞臺上說臺詞兒似的,很好玩兒。
我倆一個持刀,一個捧著粥碗,走到梨樹跟前。妹妹假意往樹身上砍兩刀,憋著笑說:“姐,這老梨樹,也不愛結梨子,咱把它砍了算了?”
我趕緊裝樣子說:“別砍啦,喂它點兒臘八粥,明年就會好好結梨子的。”隨即,筷子沾粥,輕輕一抹。梨樹在寒風里愣愣的,像吃了一驚,沒回過神兒的樣子。
一邊嚇唬、一邊喂粥,伺候了所有的樹,我們便捧著粥碗,呼嚕呼嚕吃個夠。后來,我想,臘八喂樹,其實也是人們的一種祝禱罷了:祝福跟自己息息相關的樹們來年安好,也祝福自己在來年收獲更多。
腌制臘八蒜,開啟了忙年的程序。手頭剝蒜皮兒,烘瓶子,眼睛的余光一瞥,似乎便看到了不遠處紅紅火火的新年。一碟子盈盈的醋、綠綠的蒜,置于熱香裊裊的大碗餃子中間,是北方餐桌特有的新春席面。
幼時,年年腌制臘八蒜,年年成為家庭迎年的準備會。爹和娘一邊剝蒜,一邊商量著,哪天殺年豬,哪天碾糕米,哪天做豆腐,哪天燒豬肉……一天一天的日程排滿,新年就迎面碰上了。
風雪連天的臘月,有臘八蒜在廚房某個角落,悄悄地綠著。這樣的臘月,安穩而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