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百度”,方知武陵山脈縱橫4百多公里,貫穿黔東、湘西、鄂西、渝東南,東起雪峰山,西止大婁山,南起苗嶺,北止大巴山。
我的故鄉屬于武陵山脈一帶,一個典型的群山環繞的平壩小鎮,地勢較為敞陽,文匯河穿鎮而過,河的兩岸是一壩一壩的水田。在故鄉周邊眾多的群山中,有一座山名武陵山,位于東南方,在小鎮的正面。武陵山脈,山峰眾多,取名各異,而故鄉的村民卻單單把此山取名武陵山,這名字的由來卻不得而知。
改革開放后,當地政府發展旅游業,欲打造武陵山景點,但在注冊武陵山這個商標時,卻被別處搶了先,只好改為武陵仙山。所以官方在對外宣傳時,普遍用的是武陵仙山這個名,但當地村民仍然稱之為武陵山。
站在故鄉的小鎮,仰望武陵山,但見山上樹林密集,顏色青青,其中古樹,亭亭玉立,高指天穹。山峰輪廓,起伏不定,山體巍然,崖壁險峻。早上太陽剛一升起,陽光就照射整個山體,夕陽西下,余輝依舊,半腰裸露的崖石,色如銅鐘,熠熠泛光。武陵山有山峰兩座,一大一小,一左一右。主峰巍峨魁梧,狀如巨人,肩寬體壯,挺胸昂首,目光如炬,神情威嚴。側面山峰,位于主峰之左,猶如侍從,與主峰形影相隨,不離不棄。兩座山峰,遙相呼應,千百年來,俯視守護著故鄉的小鎮,記錄著人世的滄桑,歷史的變遷。
從我記事起,故鄉只遭遇過兩次災害,一次是1972年,一場冰雹在半夜時突兀而至,莊稼被冰雹打得東倒西歪,各種樹木千瘡百孔,房屋瓦片七零八落。一次是1982年的洪水泛濫,河邊的房屋被沖毀,兩岸的良田被淹沒。除此之外,故鄉一直安然無恙,這是否源于武陵山的庇佑?
武陵山從整個山脈中剝離出來,突兀延伸于小鎮腹中,宛如人的拇指,翹首而立,拔地而起,巍巍遙指云霄,又如一塊碩大堅實的墻壁,阻絕與外界的聯系。在當地村民眼中,它的邊境以兩條峽溝為界。一條是從向家壩堰溝沿河爬坡而上直至雙土地埡口(三百梯),一條從香山寺旁山溝爬山直上到達三百梯。與整個武陵山脈相比,武陵山細如微塵,但它小巧精致,風光怡人,物種繁多,植被豐腴。據傳,以前曾有老虎豹子出沒,但近來已然絕跡,但野豬猴子卻是時不時出現,而各種鳥雀更是不分時辰在密林中引頸高歌,委婉動聽。
坐落于山下的村民,對武陵山有著深厚的情感。以前,煮飯靠的是柴火,而武陵山密集的雜木樹,為村民提供了砍伐柴火的豐厚資源。每到生產隊放假的日子,村民們就早早吃過飯,背著柴刀,到山上弄柴,這個時節,滿山的溝壑崗梁,就響起“邦邦”的砍柴聲,間雜著人們呼喊聲,整個山林一時間喧鬧無比。
最讓村民們津津樂道的,是生長在山中的“杠菌”。“杠”是土話,是村民對彩虹的別稱。“杠菌”是眾多菌中的一類,它獨特之處不光是醇香可口,細膩綿實,而是它生長于一會太陽一會雨、峽谷之間懸掛彩虹的日子,“杠菌”三五個一窩,一窩連著一窩,形成像彩虹那樣的格局,我想這就是“杠菌”名字來歷的緣由。
爬上武陵山頂,站在雙土地埡口,望過去,是一個叫楓林灣的地方,這里是古樹匯聚之地。密密匝匝的參天大樹,林林立立,以楓香樹為主,雜以黃瓜米、天樅、柏杉,皆要三兩個人才能合抱。這些古樹聚集在一起,似乎在召開樹林大會,商議討論著什么。而其他山頭的古樹,這里一棵,那里一棵,稀稀疏疏,仿佛是在趕往樹林大會的途中。
順著山中唯一的一條土路往山里行走,轉一個拐,就到了獅子口。獅子口是一個狹窄的埡口,形狀像餓極了的獅子,欲張開兇惡的口子,好似隨時要噬咬一般,讓人不寒而栗。
繼續沿著山中的林蔭小道,拐一個彎,就來到大水井,大水井水井不大,但井水清澈如底,砍柴渴了的村民,趴在井沿,可以喝個夠。只不過現在的水井早已水干井枯,難見蹤跡了。站在大水井路口,可以遠眺對面的老鷹嘴山,老鷹嘴山山勢更為險峻,與武陵主峰形成兩道門柱,鎖住小鎮外出的要道。
翻過兩道山梁,就到了后山,走到后山,就走到了武陵山的邊緣。后山樹木相對稀疏,視野較為開闊。這里有一道光禿禿的山梁,我們稱之為穿洞,是因為在山梁的半腰之處,有兩座相拱的山嘴,形成一個小小的洞口。山梁下方是一道陡峭的壕溝,形成天然的擂口,以前村民砍了木柴,為了減輕體力,就把木柴從這個擂口一根一根的往山下拽,木柴順著這條壕溝,一直梭滾到溝底。現在的這個擂口,早已是灌木叢生,荊棘密布了。
站在這個叫穿洞的山梁,故鄉的小鎮,像一幅水墨畫,盡收眼底,一覽無余。從大山溪中流出的小河,在小鎮的懷抱里緩緩而流。那條連接外界的柏油公路像一條黑色的紗巾,蜿蜿蜒蜒,曲曲彎彎,在綠蔭中穿行。小鎮密集的樓房,如火柴盒般,修建在小河和公路的兩邊。山坡上,一座座院落散落原野里,綠樹竹林中露出白的墻、青的瓦。像人體血管中一樣分布的山路,縱橫交織,星羅棋布。遠望,坐落在小鎮北邊的三岔巖山峰如三位出征的武士,全副武裝,整裝待發。俯視山腳,上山的羊腸小路,彎彎曲曲地掩映在樹木草叢之中,若隱若現。對面的武陵主峰與此對峙,高度相當。主峰四周皆懸崖,巖石猙獰可怖,有幾點零星灌木點綴其間,頂峰幾株雜樹,與天相接。無路可尋,未見人跡。
武陵山之所以聞名,最主要的在于它豐厚的道教和佛教文化。從雙土地埡口望過去,在武陵山的后背,半山之處,分裂出一座瘦削而獨立的山峰,它像一座寶塔,更像一柄倒立的短劍,堅實雄健地屹立在天穹之下。在這座山峰頂上,原建有一寺廟,名真武觀。武陵山當時與梵凈山齊名,就是建了這一座真武觀。真武觀是道教佛教的中心,在它周邊眾星捧月般建有諸多寺廟,善男信女四方齊聚,人流絡繹不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真武觀被拆除。但人們至今仍然津津樂道的,是真武觀曾經的險峻和輝煌。那樣一個小小的平臺,先民們用他們無盡的智慧,肩挑背扛,在懸崖之上,修建起有128個房間的廟宇,這不能不讓人贊嘆萬分!
時至今日,當地政府欲打造武陵山為旅游要地,恢復真武觀原貌,再現當年的繁華。但想要恢復,何其難也。站在真武觀遺跡,遙望對面,羽人山諸峰屹立,形態萬千。一條公路從八角廟翻山而過。坐落山腰的居民樓房,在草色青青的景象中,格外醒目。從小鎮順流而下的河水,在折疊的河道,曲折而行,公路順河而建,一直伸到大山的深處。汽車如一尾魚兒,在綠色的山脈中游移,若隱若現。俯視腳下,一線懸崖,深不見底,這更加佩服先民們建造真武觀的膽識和才智。
這就是故鄉的武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