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又是一年端午到,故鄉清冽的艾草香,淡淡的沾滿煙火味,讓我想起了許多與艾草相關的事。
初夏,正是艾草瘋長的季節。艾草相貌平平,不事張揚,路邊溝畔、田間地頭,到處都可見它們瘦直的身影。那氣息,濃濃的香味夾著清苦的澀味,聞起來自然、純粹,像一闋婉約的小令,給人以安穩妥帖之感。
每年的端午節,母親都要把艾草和菖蒲、桃葉捆在一起,掛在房門上方,說能驅邪避災,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起初我不信,后來讀到古詩:“游魂無跡任西東,裝點柴門沐艾風。”方知艾草確有辟邪的作用。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這天,母親還要燒一大鍋艾葉水讓我洗澡,說可以解毒治病,一年四季都不會生瘡。母親把艾葉水燒成了墨綠色,倒入木盆里。此時會有大量的熱氣升騰。母親先讓我就著這熱氣熏臉、身。待水溫下降,再坐到盆中,她則拿來葫蘆瓢,舀起水反復從我身上淋下,癢得我咯咯直笑。
母親持家有道,總能將清苦的日子過得活色生香。每年的春三月,艾草正鮮嫩,母親采了它,用開水焯過后,切碎,拌上糯米粉,以白糖作餡,做成小糯米團子,出鍋后,咬上一口,鮮美無比。另外母親做的艾葉煎雞蛋,吃起來味道也不錯。當四五月,艾草便顯得老了,我再想吃時,母親就掐來艾草的頂端,用力搓洗,把苦味去掉一些,這樣吃起來也是美味的。
艾草渾身是寶,其葉、莖、根、子都能入藥。有一次,我消化不良,肚子疼得厲害,母親就捋下一把干艾葉,用雙手揉搓成豌豆大小的圓錐體,然后將其放在生姜片上點燃,再把姜片放在我身上做艾灸。待燃完后再換一個上去,如此反復,我的肚子痛竟神奇地消失了。
而現在,母親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每年的端午,我還會采來一束艾草,懸掛在門上,艾草散發出的香氣潔凈、清新,使人心安,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