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出生成長在蒲松齡故鄉的緣故吧,從小就聽著《聊齋》的故事。
無論是在院子里葦席上乘涼的夜晚,還是村中關帝廟前的說書場,還有大雪紛飛的冬夜,在暖和的坑頭被窩里聽鄰居“王快嘴”講俚話,都離不了“妖魔鬼怪”之類,有些故事的情節,至今不忘。
后來長大了,看了魯迅先生的志怪小說的講稿,才開始真正地把它當成一門學問,作了點研究。
古典志怪小說中,有一種現象:人們一般不會喜歡“男妖與女子”的故事,覺得男妖大都面目可憎,行為怪異,沒有“美感”可言。而卻很喜歡“女妖與男人”的故事。中國古代,也許是因封建禮教的束縛,婚姻是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那時的男女授受不親,更不能單獨相見,自由戀愛之類,鳳毛麟角。所以,在民間故事和志怪小說里,便十分流行“女妖”“女仙”之類的故事。中國古代男人們,如果有夢中情人的話,那么“女妖”“女仙”“女鬼”之類,當是首選。特別是,那些皓發白首,苦讀四書五經,“頭懸梁,錐刺骨”,繁重的讀書負擔,科舉趕考,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傳宗接代,承創家業等諸多男人特有的重大使命,再碰上精神、心理需求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和排解,那么,女妖之類的傳說,無疑是他們一劑心靈雞湯。
在現代漢語中,作為形容詞的“妖精”,亦褒,亦貶。你喜歡一個女人,可以溫柔地叫一聲“妖精”。如果你很煩她,也會憤懣地叫一聲“妖精”!如果一個男人把一個女人叫妖精,不是情深意重,就可能是吃不到葡萄說酸的味道。不論是真煩或真喜歡,反正叫一聲“妖精”,就是很有滋味的。
翻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四百多篇小說中,女妖、女仙之類俯拾皆是。在民間傳說,說書藝人口中,離開了這些營生,就不可能流行,也不可能流傳下來。這些書面和口頭描寫中,她們大都在外形上有著和人間美女一樣的身體和容貌,舉止言行,是人間女人的范兒,可她們又不是人。有人將她們分為三種類型:女妖、女鬼、仙女。中國古典四大民間傳說中的“白蛇精——白娘子”,是女妖的代表;《聊齋》中的聶小倩,是中國女鬼的代表;王母娘娘的七女兒——七仙女,則是女仙的代表。
妖精,女鬼,仙女雖然分類不同,但是她們來到凡塵人間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尋找愛情,找一個稱心如意的郎君。這則成為了全體男同胞欽羨不已的對象,實現了男人的夢想。因此,絕大多數男人都想有此機遇,即使那下場都如董永,也很想冒險體驗一把。在男人們多情且脆弱的內心世界里,她們是極具誘惑力的:隨時會極具奉獻精神地飄到你眼前,對你說一聲,原來你在這里!
所以,在人間人們的精神文化世界里,就多了些美好、期待、曲婉甚至悲壯。
所以,聽老宗祖的話,回到常識做人,清白踏實,懂得珍重感恩,誰都不是隨隨便便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停留的。請愛惜她們,那就是愛惜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