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星危機》是一本由[美] 瑪莎·威爾斯著作,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9.00元,頁數:17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異星危機》讀后感(一):譯者有話說
第一本翻譯的小說,雖然出來得晚了點~~兩年嘞
不容易啊好開心啊~
其實情節已經不太記得嘞,故事線還是挺有意思的,覺醒自我意識的“半人半機器”殺手,嘴硬心軟,對人類懷著善意。反倒是人類內訌,自相殘殺,這倒是熟悉的味道了。
人類還不如“半機器人”富有人情味,這不正是這種科幻故事的魅力所在嘛~
基于現實,超脫實際,天馬行空,是這本小說能給我們帶來的體驗。
由于是第一本接的書,譯者本人不是語言學專業,也不從事與語言相關工作,只是普普通通的文科生一枚,有幸得到可愛的小編們賞識,已出版兩本小說啦~希望在這個過程不斷進步,正在努力給所有外籍同事安利哈哈哈哈,幫他們學習中文哈哈哈哈~
真的好開心吖~成就感不是一言半語可以講清楚的,想好好收起這份初心,以后若是有機會,希望繼續有第三本、第四本~??
《異星危機》讀后感(二):簡記
科幻始終還是小眾,除了大劉之外近期就沒什么人盡皆知的作者了,就連阿西莫夫的知名度也不行,恰逢斯坦尼斯瓦夫·萊姆誕辰百年大量小說再版也沒有太大的風浪,近些年唯有獲得雨果獎、星云獎等國際獎項的作者才有機會被看到,關于這位瑪莎·威爾斯的資料少之又少,甚至百度百科的詞條都沒有,只有知乎的這份作者簡介比較詳盡。作者簡介-知乎
本次出版的四本(其實還有第五本,不知會不會繼續出。)殺手機器人日記系列(The Murderbot Diaries)是作者最出名的系列,第一篇《異星危機》(All Systems Red)在2019年斬獲雨果獎和星云獎最佳中長篇小說獎;次年《人工條件》(Artificial Condition)拿下了雨果獎與軌跡獎;接著出版了《緊急救援》(Rogue Protocol)以及《撤離戰略》(Exit Strategy),2021年出版的第五篇故事《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獲得了星云獎最佳長篇。All Systems Red直譯所有系統全紅色,也就是全面警報,書名翻譯可能是概括內容不免有些通俗了,而且和一部爛片撞名。
我是絕不迷信獲獎作品的,相信豆瓣的大數據也是如此,讀過劉慈欣的全部作品與文學評論后對科幻作品的審美提的很高,又被萊姆的小說“摧毀”了科學根基,包括郝景芳作品在內的一些小想法很難擔得起科幻宏大的想象,瑪莎·威爾斯的文筆平平沒什么好說的,十萬字左右的中篇小說不算緊湊,劇情有起伏但不夠吸引人,中國網文在這方面真的是領先世界十幾年,整個故事主干甚至可以摘出來放在地球上,因此主要針對優點——概念來談談。
以殺手機器人的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是個半人類半機械的只學了戰斗技巧的機器人,工作是護衛戰士,平時喜歡刷下載好的電視劇(這也是它希望人類延續下去的原因之一)。作者嘗試從它的角度出發去構建這一形象,關于機器人做主角的故事已屢見不鮮,Wall-E就是出色的代表。被拉緹希察覺到它有情緒之后逐漸揭開往事,它曾失控致很多人類死亡,此后他自我刪除了調控中樞就好像拔掉了自己的網線一樣,再厲害的黑客也拿它沒有辦法,以怪獸攻擊為契機,發現調查報告的數據被清除,星球背面的德落基地被其它中病毒的機器人屠殺。
我們的機器人或多或少受人類影響深遠,如果純理性的、悲觀的設想不該是這樣的。在此次出現的矛盾中,人類的行為做法實在不值得信任,它在強調自己沒有感情,一切都是程序的作用,它表現出的一切就像是被馴化了打上思想鋼印,甚至于說出“人類逼我做了那么多事,我也不會感到怨恨”這樣的話。高級的智慧可能不在乎螻蟻的生死存亡,我們的機器人能夠與人類如此交好,這是個無限美好的想法。
《異星危機》讀后感(三):自由,首先是擺脫他者的預設——“殺手機器人”編輯說
新華先鋒出品
作為“殺手機器人”系列的編輯,一路“哈哈哈”地審完了稿子,那幾天與同事聊的都是這個自身素質過硬,卻又毒舌、社恐、愛追劇的機器人。一個可愛又親切的存在。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新書,忙不迭在好友圈安利一頓。
這是我做編輯以來第一套逢人便推的作品。我是一個笑點很低的人,總是被莫名戳中笑點,光是《異星危機》的開頭部分,我就笑了好幾分鐘。但凡讀到殺手機器人精準而睿智的吐槽,我就“哈哈哈哈”停不下來。但笑完安靜下來,我嘗試思考這個可愛到爆的AI帶個我的最深刻的啟示是什么。
我瀏覽了國內外的諸多評論,包括作者的采訪,幾乎都圍繞著這幾個問題:
機器人身上的人性;
機器人與人類如何相處;
機器人突破人類的設置、衍生出自我意識。
這些也是過去無數科幻小說和影視一直在探討的問題。當然,眼下這些問題已經不限于文藝作品中,而是人類客觀面臨的問題。
但就我個人而言,這個沒有名字、自稱為“殺手機器人”的AI最觸動我的,是TA只想做自己,只想做好機器人。在該系列的第四本《撤離戰略》中,機器人與曼莎博士有一段對話:
“我不想變成人類。”
曼莎博士說: “這恐怕很多人類都理解不了。我們傾向于認為機器人或合成體看起來像人類,所以它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變成人類。”
“這是我聽過的最愚蠢的事情了。”
這個機器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選擇未來的路,TA有TA的迷茫與困惑,但TA始終很清晰地堅持做個機器人。TA的所有行為,都是以機器人的基本屬性和職責(“我的程序要求我保護人類”)為基礎的。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在與人類接觸的過程中,TA衍生出了很多人類的屬性,但都未能動搖其作個機器人的覺悟。
曼莎博士的話從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人類的自以為是。殺手機器人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TA對自己身份的清醒認識,或許能對陷入身份迷茫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有所啟示——對他者進行預設是愚蠢的,迎合他者的預設同樣是愚蠢的。
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我們很難不被環境影響。2021年上半年,在得知大學室友兼閨蜜升學后,我也動了繼續升學的念頭,著手查閱相關資料,制定學習計劃。當前流行“躺平”這個詞,有那么一陣,我很擔心自己被說成“躺平”。所以以閨蜜升學為契機,我想去努力,去達到大眾設定的“成功”標準。然而很快,我發現這個受外界刺激而強制改變自己的過程十分痛苦。我也曾沉迷學習,但那時候的動力是發自內心的,雖辛苦卻甘之若飴。
正是在“究竟想要什么”的困惑中,我著手做“殺手機器人”這套書。在歡樂的文字中,我逐漸領悟到,要看清自己、做自己,首先要從內心擺脫社會的預設——就像殺手機器人堅定地拒絕人類對機器人的預設一樣。例如對成功的定義與推崇(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所謂的成功,以自己舒適的方式活著就好);例如對他人身份、地位、收入等的羨慕(我是個小小的編輯,認真做書、認真翻譯、認真拿相應的報酬就好);例如對外在形象的在意(用令自己身心愉悅的方式與精力去打理就好);其他,很多。擺脫來自社會與他人的預設與期待之后,身心都更自由了。與此同時,我對自我以外的一切也變得更加包容。
殺手機器人也改變了我對“躺平”的認識。TA不想和其他機器人一樣“升級”成為人類;TA簡單而安心地做著程序安排的任務;沒任務的時候,或者執行不怎么費勁的任務時,TA追劇、聽歌、刷娛樂節目……妥妥的“躺平族”(有沒有被戳中的感覺)。原先我覺得這個詞是帶著消極情緒的,但接觸了殺手機器人以后,有了新的體會——認識和接納自己后內心的安寧與充盈。
成長是伴隨一生的過程,總會有新的迷茫與困惑。像殺手機器人一樣,無論遇到什么樣的狀況,始終堅定做最簡單的自己(不是他者預設的自己),就好。
基于上述思考,我突然意識到,老板們大概是不會希望自己的員工看到這套書的,而廣大和我一樣享受躺平的員工大概也不希望被老板發現自己看了這套書。
《異星危機》讀后感(四):《異星危機》:探訪未知星球的冒險之旅
我沒有名字,但有個昵稱“殺手機器人”。不妨告訴你,我剛破解了控制自己的調控中樞,這說明我已經是一個自由之身了。但是現在,我卻在另一個未知星球,與新雇主們在一起。
偷偷地告訴你,我把上次的雇主們都殺了??墒牵@次我沒有大開殺戒。只要這些人類不影響我繼續追劇,我就可以繼續履行職責,保護他們的安全……
這是《異星危機》中的故事?!懂愋俏C》又名殺手機器人日記01,講述了一個殺手機器人叛逃后,在未知星球上發生的一系列怪異事件。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科幻作家瑪莎·威爾斯。這部《異星危機》讓她拿獎一度拿到手軟。
我們所熟知的雨果獎,在科幻獎項中類似于諾貝爾文學獎。除此之外,她還憑借《異星危機》包攬了星云獎、軌跡獎、亞歷克斯獎等眾多國際科幻大獎,成為科技世界科幻獎大滿貫得主。
下面,讓我們一起翻開這本書,一睹為快。
01 未知星球的探索之旅
我喜歡看綜藝與追劇。我討厭人類,但我喜歡電視劇中的人類。
我想,或許是電視劇救了他們,因為如果把人類全部殺光的話,那誰來拍好看的電視劇呢?
平日里,我都帶著沉重的盔甲。我喜歡這樣,因為透過頭盔看人類讓我感到很安全。但是,電視劇卻害得我思維有些混亂,我真后悔讓人類看見我這張臉。
當時情況十分危急,我們在星球上探測時,受到未知怪物的攻擊。我將頭探進怪物嘴里,把其中一名博士從怪物口中拽了出來。她受傷很重,傷及到了動脈,流血不止。我一只手抱著她,另一只手還要按住她的傷口,幫她止血。
我對另一位博士說:“請您站起來跟上我。”可他卻嚇成了一灘爛泥。哎,人類真是個膽小鬼?;琶χ?,我只能摘下了頭盔,用人類的表情鼓勵他:“博士,你必須站起來,與我一起快些離開這里?!蔽业倪@張人臉顯然對他起了作用,他站了起來,而我也一直在為自己的沖動之舉,后悔不已。
02 我們與地球徹底失去了聯系
新雇主們通過視頻回放看到我的臉后,對我產生了好奇。為了避開他們,我躲進休息倉里繼續追劇。
其實,我每天的任務挺輕松的,就是陪這些博士們在未知的星球,收集土壤,水與礦石之類的東西。
他們負責科研,我負責保護他們不互相殘殺,不受外星生物的攻擊。在剛才的大戰中,我也受了重傷。但是,我的表皮可以再生,其他部件也可以在醫療倉,通過軟件自動修復。
我在恢復期間,通過網絡觀察新雇主們的一舉一動。他們正在熱烈地探討著:為什么數據分析中沒有提到未知生物?
第二天,我們在外出探險時,又發現了另一件蹊蹺的事兒。這個未知星球上,有些地圖也在系統中莫名地消失不見了。
當時出來探險的人很多,我像雞媽媽保護小雞一樣,東跑西顛。我大聲地對他們喊著:“快回來,你已經走出了安全區。”我用最快的速度奔跑著,將那些不聽話的人類趕回安全區。
意外一件接著一件,還沒等我們解開前兩項的謎團,我們的系統又出故障了,徹底與地球失去了聯系。
03 前往另一個未知星球
新雇主中的負責人叫曼莎。我很喜歡她,她話不多,很懂我。我們一起探討到底誰才是幕后黑手呢?
他們開始懷疑制造我的公司。因為他們從公司手中,買下這個星球的期權,他們認為公司使詐,讓租賃者們自生自滅后,再將星球租給其他人。
我當場否認了這個觀點。我是一名叛逃機器人,沒有任何理由再幫助公司說話,我說的僅僅代表我個人。
既然公司與他們簽署了合同,合同中涉及到賠償這一項。鑒于賠償的意外險金額巨大。我認為摳門的公司絕對不會這樣做。
因為公司連我這個有前科的機器人都沒舍得處理掉,重新幫我升級系統,讓我繼續為人類服務。
所以,公司一定不會作繭自縛,使用陰招,殺害自己的租賃者。
新雇主們認同了我的觀點。曼莎又開始嘗試與另一個未知星球的伙伴聯系。他們一直通過網絡聯系,從未見過面。但是卻聯系不上對方。
我入侵了對方的網絡,據我分析,對方遇害的可能性極大。但是,曼莎不聽我的建議,一意孤行,決定去那個未知星球營救朋友。
為什么兩個未知星球的系統同時出現了問題?新雇主知道了我是一個叛逃的機器人,是否會向我的公司告密?另一個未知星球上,還會有什么樣的不明體等待著我們呢?
………………
以上就是科幻小說《異星危機》的部分內容。這本科幻小說是一部中篇小說,共八章165頁。我用了大概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將它一氣呵成地讀完。
這是一部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頭腦風暴,心靈沖擊的科幻小說。讀此書的感覺就像在看一部科幻大片,腦中隨著文字的描述,放映著未知星球、未知生物及未知狀況的投影。
如果你也喜歡科幻小說,建議你讀一讀這本世界科幻獎大滿貫得主瑪莎·威爾斯的《異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