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方言中有“駝嗒”一詞,意思是說,對于某件事情總是嘮叨不休、重復其言。如妻子反復叮嚀丈夫:“出門在外要注意安全,少抽煙、少喝酒、少說話,別總多管閑事,退房時多檢查一下行李,別丟了東西。”丈夫不耐煩地答道:“知道,別駝嗒了!”
又如父母不斷囑咐孩子:“奶茶不能喝,外賣要少吃,秋褲得早穿,某人少來往……”這種爛熟于心以致磨出耳繭的話,往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回應:“您可太駝嗒了!”在方言學中,“駝嗒”一詞始無統一用字,有寫成“駝搭”的、有寫成“拖答”的,亦有寫成“托噠”的,因是口語詞,所以并未錄入詞典將其規范統一。至于詞義,竊以為無需作解,因為男女老少人盡皆知。本篇的主要意圖是探究“駝嗒”的詞源,為何將啰啰嗦嗦、嘮嘮叨叨的叮囑或問話稱為“駝嗒”?
據前人所云:在老年間,“駝嗒”一詞,是由名詞轉義而成的形容詞,由西北“口外”傳入天津。其本義是駝鈴的土語別稱,但又不是所有“拉駱駝人”都將駝鈴喚作“駝嗒”,但確有某一伙兒人或某一地區的拉駱駝群體將駱鈴稱為“駝嗒”,也可以說“駝嗒”是拉駝人的行業術語,即“駱駝幫”的“春典”。總之,“駝嗒”最初指的是系在駱駝頸下的鈴鐺。那么問題來了,“駝嗒”既是駝鈴,為何轉義生出“嘮叨”的意思?
在方言或春典中,總有一些詞語并不能從字面明了其義,一句簡單的俗語,往往是由某件事物的引申,或借用、或聯想而起,將詞的本義轉義成了另一種意思。試想一下,拉駱駝的隊伍長途跋涉,駝嗒(駝鈴)叮叮當當,單調乏味且不絕于耳,以此比喻人言喋喋不休、駝駝噠噠,其語義不但精準而且十分形象。其成為天津方言后,“嗒”讀輕聲。
當然,“駝嗒”一詞的出處并不一定局限于“口外”,據筆者了解,在石家莊南部的諸縣,至今仍在使用口語的“駝嗒”一詞,但追溯起詞源,仍是出自“駱駝幫”。
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明白,身邊那些“駝駝嗒嗒”的人,往往是天性善良且好相處的,他們心思不重只是表于形色。對我們“駝嗒”的人,往往是最關心我們的人,“駝嗒”不等同于二二乎乎的碎嘴子。于妻子而言,“駝嗒”是深知家庭的寶貴,盡力減少變故;于父母而言,“駝嗒”是對子女的愛護,生怕孩子有絲毫閃失;于朋友而言,“駝嗒”是古道熱腸的苦口婆心。“駝嗒”,是牽掛,是在乎,親人間那些看似裹挾我們情緒的嘮叨,其實是世間最美的語言:因愛,才對你“駝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