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明》是一本由[美]張光直著作,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82,頁數:44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商文明》精選點評:
●19119.哎,太好看了。
●《商文明》從安陽遺址、二里崗遺址以及其他遺址的甲骨文探討商朝歷史的演變過程。作者認為商朝王位的繼承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兄終弟及,而是由王族不同派系代表交叉上臺,即輪流上位的商王不是兄弟關系。作者這樣的觀點很大膽,但是僅僅憑借甲骨文上關于商王的名字就做出這樣的判斷,顯然證據還是不夠的。此外作者還探討了夏商周之間的關系,認為夏商周是同時并存,至少夏商或者商周是同時并存的,夏強勢崛起時,商是作為夏的方國存在,同樣商崛起時周是作為商的方國存在,他們在文化史相互交流,所以夏商周三代文化具有同源性。
●不同于《中國青銅時代》大開大闔的論述,《商文明》更像是基于已有的材料對商文化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算是一本殷商史的普及類讀物。當然張光直也展現了深邃的思考,比如對馬克思主義宏觀論述的思索和史料派的借鑒。從出土器物的類型學分析及其時空分布來檢索商文化的整體面貌,也是三代史重建的必由之路。然而有一點小失望的是,對商王廟號新考遺留的問題仍然沒有解答,比如第三系即位的相關情況與昭穆兩系的關系,是否存在元老院或宗伯來保證王位的輪替,等等。如何論證二里頭是夏文化而非早商文化,二者區別為何。帝辛之征淮夷與商帝國的東方因素之間的關系等等。
●不知道還有多少內容沒過時啊
●用英文來寫中國史……先生如果自己翻譯那另說。
●有些內容像偵探小說一樣刺激
●主要是從考古學的角度來分析商文明,對商朝王位繼承提出二元集團的觀點頗有新意。
●視野開闊,敘事嚴謹。雖然因為專業性緣故,未能體會本書精髓,但仍覺不錯。
●“乙丁組繼承制”、“三代平行說”很有意思
●翔實合理。
《商文明》讀后感(一):《商文明》
《商文明》
中國人歷來信奉三皇五帝是自己的祖先,夏商周是中國人的起源。只是在沒有考古依據之時,我們只能將史記里的描述認為是神話傳說。
而隨著中國考古事業的發展,安陽遺址,二里頭遺址出圖的甲骨,青銅器慢慢給我們將商朝勾勒了出來。但是對于我們這些非科班出身的歷史愛好者來說,如何閱讀這些信息?《商文明》大致給我們將商朝文明描繪了出來。
作者有著極好的文學功底以及業務能力。許多難以理解的制度背后所隱藏的邏輯,青銅器上的銘文有什么寓意,圖案如何劃分,乙丁制和昭穆制有個異同,以及最后如何演變成中國之后的政治制度的。這些問題在作者筆下緩緩流露出它真實的樣貌。
夏朝的文明證據不夠完備,還留待考古發掘,而同時期同時發展的商國到后來的商朝依然會是我們研究夏朝研究中國歷史最好的源頭。那《商文明》又怎能不去一探究竟呢?
《商文明》讀后感(二):一部不忍釋卷的博士論文
看完此書,我總能想起《棉花帝國》,因為它像一部超長的博士論文,但比棉花帝國更有可讀性,可以做到自覺的從頭讀到尾,而不像棉花那樣需要動用自己的意志力,一方面源于自己對這個題材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張先生的敘事邏輯層次安排,還有就是張先生同為中國人的一些思維習慣吧和。我在想,一部學術性極強的書,能引我(對,這個我字居然源于甲骨文中商王族對自己的稱呼,即執戈之人)入勝,原因是什么?仔細想想,可能有這幾個因素,首先是作者的研究思路,他有令人信服的方法論,開頭先闡述了研究商文明的五個途徑,然后先以安陽殷墟這個商王朝最輝煌文物遺藏最豐富的中心開始,再引出安陽外的商文明發現,在這個框架下,輔以詳實的考古資料,文物資料,文獻資料,勾勒出了商文明的范圍,經濟狀況,資源交換狀況,階級分化狀況,王位繼承方式,統治階層關系,軍事,祭祀等方方面面,這種先闡明研究方式,再輔以詳實論據,層層推進,從中心到邊緣,再總結,再升華的論證說明方式,令人受益匪淺,同時這種論證方式也足以反映出作者的嚴謹和客觀,所以,雖然成書已有三四十年,期間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但其結論仍然經受住了考驗,讓讀者,普通人感受到了一個真正學者的做事方法和做事態度,不管你在哪行哪業,如果能從中學的一二,相信都會領你受益終生。說到具體內容,作者提出的夏商周平行發展的觀點對一個歷史愛好者來說是具有沖擊力的,對文明孤島論的反對也很有說服力,更不用說通過對商的丁乙繼承制的開創性研究并聯系周的昭穆繼承制,再通過夏的天干謚號,得出夏商周的平行存在,又先后繼承的上古社會推想,以及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塞維斯國家起源觀點的辯證觀點,都令人耳目一新。全書最后的那句“一個文明的衰落,恰恰可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更是從人文,人類的高度看待人類文明和我們自己,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身為中國人,如果你對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文明來自何方,文明應該去向哪里這些問題有好奇心,那此書你不應該錯過。
《商文明》讀后感(三):博士論文能寫的如此好看
又一本博士論文一樣的書,上一本是《棉花帝國》,不一樣的是,這本讀起來不忍釋卷,而《棉花帝國》需要一些意志力。《商文明》不但可讀性強,而且作者做事的態度和研究問題的方法論都給人以莫大的啟發,拿《商文明》來說,首先給出了研究商文明的五種途徑,即歷史文獻,青銅器,甲骨,考古學等,然后以殷墟這個最重要的商文明遺址為重點,闡述了商文明的經濟,貿易,繼承制度,統治方式,城邑分布等基本架構,再以鄭州商城二里崗遺址為線索,闡述了商文明的地域分布,發展歷程等,在以上基礎上,再探討了商人的來源,人種,語言等問題,在這種研究框架下,填充以詳實的證據和論證,使得其結論經得起考驗,雖然本書成書于三四十年前,這期間又有更多考古發現問世,但張先生的結論并無重大顛覆,這就說明了其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態度的嚴謹和正確性。而且本書并不是一部博采眾長的匯總性研究,他在里面有兩點很重要的原創性觀點,一個是商王繼承的乙丁制,這是我看到的目前解釋商王名字都帶天干的最好解釋,而且指出周的昭穆制是其延續,并且猜測夏的繼承制度也類似。另一個是夏商周三代是平行發展,而不是先后興替的串行出現,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往往根據經驗認為王朝都是先后取代向前發展,本書對三代興替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即夏商周這三個文明是同時存在,互相存在交流的,夏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商的根據地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一帶,而周的根據地在關中平原,三代平行發展,只是不同時期作為天下盟主而已。全書的最后,作者更是通過對商文明的研究提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范式問題,是塞維斯的氏族,酋邦,邦國,國家還是馬氏的以生產關系為主線的必然進化方向?這讓人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模式有了不同的思考,到底只有一種模式,還是多種模式共存,亦或是多重模式混雜,互相影響,通過對此問題的思考,也可以推及其他類似問題,即導致一個系統的發展形成的范式是否唯一?我相信,通過本書如果能領你思考問題有這些改變,那就已經值回票價,更不用說里面還有那么多干貨,尤其作為中國人,如果你對我們從哪里來,為什么會是現在的模樣,我們將去向何方有好奇心,那這本書是你不容錯過的。
《商文明》讀后感(四):[email protected]#商文明
張光直先生,原籍臺灣,生于北京,臺灣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當代著名的美籍華裔學者,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就讀于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期間,光直先生曾受教于李濟、董作賓、凌純聲、芮逸夫、石璋如、高去尋等考古學泰斗。
《商文明》是光直先生以1928-1976年商代考古發現為基礎,結合歷史文獻,對商代歷史做描繪與還原。
“商”源于“大邑商”,是商族用來稱呼他們祖先的都城的地名,其具**置尚無定論。可以確定的是,商人起源于東,其基礎是山東和河南的龍山文化,但龍山文化并沒有直接發展為商文化,而早商是這個文化序列的重要缺環。
作為商年代序列的重要階段,本書以安陽小屯殷墟與鄭州二里岡商城兩處考古遺存作為重點,作詳盡展開。中國信史記錄始于公元前841年,所以關于商的絕對年代,只能通過碳十四與卜辭中月食記錄來推斷,目前普遍認可的絕對年代:商湯建國不晚于公元前1700年,遷都安陽不晚于公元1300年,周人翦商約公元前1100年。
商的大致疆域范圍:北至豫北冀南、東至山東西部、東南到安徽最北端和江蘇西北部地區。而由于與周邊方國關系的動態變化,所謂國界疆域也是不斷變化的。甲骨卜辭有記載方國近80,其中與商交往接觸較多者有8個,周方、羌方、人方均在列。
殷墟墓葬考古表明,安陽王朝時期商社會分化嚴重,一邊是隨葬品數量及質量驚人的作為社會中心人物的婦好,另一邊是社會底層的大量人殉。王族占有大量資源,勞動者是“眾人”、羌等。安陽人骨屬蒙古人種,但沒有可用于分析的商王族人骨以判斷商人種族。
關于追溯商文化的一些線索:夏家店下層文化是商代周邊最早使用金屬的文化之一;考古學上最早的卜骨(鹿和可能是羊的肩胛骨)即發現于遼河上游,年代為公元前3350年;商王的干支廟號及西周的昭穆制或可追溯至夏;漢字或可起源于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