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中國園林》是一本由唐克揚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68.00,頁數:24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活的中國園林》讀后感(一):閱讀中國園林最好的辦法就是置身其中
身為一個北方人,這兩年最大的感受是藍天的時候多了,明媚的陽光多了,去公園游覽拍照的計劃多了,但對于公園的認知就是簡單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池池。直到見識了江南園林(只是常州的蘇軾園,還不是蘇州園林),感覺園林還是有不一樣的感覺,置身其中,大有不同。
活的中國園林
機緣巧合,遇到了唐克揚的《活的中國園林》之后,發現閱讀中國園林最好的辦法就是置身其中。
中國園林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現代城市的公園更多的承載了休閑娛樂功能,或是說“養生”職能,書中從2000年以前的南越國園林遺址,再到艮園,走過蘇州各個院子,最后體驗首都機場T3那現代與歷史的結合,從中感受不一樣的中國園林。
活的中國園林
中國園林有其特有的文化屬性,在中國“園林”的使用會稍顯謹慎,但諸如苑、園、軒等類似之名比比皆是,好像園林二字如沒有歷史、人文等加持,只輔以亭臺水榭,好像冥冥之中缺少一點中國味道。提到中國味道的園林,誰也無法回避蘇州園林,她代表中國園林住到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難怪老外來中國必去蘇杭二地呢。
江北小橋
中國的園林在現代,通過梁思成、貝聿銘、茂飛等大師的努力,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其中中國校園(尤其是大學)貢獻著現代園林的力量。書中提到,只有在中國,學校和園林才會結合的渾然天成,中國文人的氣質在校園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當然在時代不斷進步的同時,一些妥協和博弈是必然存在的,有的園林是仿古的,有的是現代的,有的只是為了滿足老百姓的日常需要。這都是園林的一個作用,古時的園林也只是皇家、富商的個人追求。圓明園的乾隆,艮園的宋徽宗不都是為了自己的審美而去修建了她們。
近處的歷史,遠處的現代
至于書名《活的中國園林》由來在最后,作者也進一步提及。也體現了作者的一些擔憂與想法。引用雙城記中的一句“這個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但不斷去理解和發揚人沒對建筑、園林的身臨其境的體驗,去對園林文化的探究應該是作者最后期許和表達。
去讀讀這本書吧,但我覺得“閱讀中國園林最好的辦法就是置身其中”。
《活的中國園林》讀后感(二):現世中的幻想,想象中的樂園
看書時間:2021年12月21-28日
園林,指特定培養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筑。
園林具有很多的外延概念:園林社區、園林街道、園林城市(生態城市)、國家園林縣城等等。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對于園林有著迫切的功能性和藝術性的要求。對于我們現代的生活和未來的人民發展方向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自然”一般是指原始的、沒有人工改造和破壞痕跡的生態的自然;“第二自然”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對土地植被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變;“第三自然”,就其屬性而言,是城市中的社會景觀,也是具有價值觀念的象征系統,“第三自然”并不是高深莫測的抽象概念,它也是現實中最樸實、最特定存在的部分,在它形成的過程中,表現了人們的價值觀和社會意識形態,而這些價值觀和社會意識形態通過第三自然得以保存和鞏固。
人類社會這個“第二自然”是地球這個“第一自然”最偉大的創造物,而城市又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物之一。“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以一種簡單而又不斷變化的方式表現和推動著“第三自然”這個人類最豐富多彩的文明。
園林兼具建筑和風景兩者的特點。意味著 從當代現實與觀念出發,首先取決于以自然之道為約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為沉思對象的景觀詩學為背景,重新審視熟悉的建筑學體系。對“自然之道”的認識與體驗,將重新成為設計與建造活動的出發點。
也就是說,園林和建筑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就算繼續致力于精神世界的空間游戲,也不得不屈從無所不在的統計規則。
園林并不完全是設計師的事,否則很多的“園林”都應該改口叫“公園”了。園林應該依附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輔以設計師的能工巧匠。
所以說“園林”既是現世中的幻想,又是想象中的樂園。
《活的中國園林》讀后感(三):他就立在那里,好像在說話
年少的時候不懂事,總是覺得蘇州園林就那樣,每當朋友來蘇州找我玩,首當其沖的就是被安排帶她們去園林看看。拙政園、獅子園、留園等等,沒有一個被放過。
還記得那時候妹妹來找我玩,說是想去看看聞名已久的拙政園,我和她說了一句我們近代學老師課上說過的話“千萬別去坐觀前街路邊那些小三輪車,他們說要帶你去蘇州園林,有優惠門票什么的,你就可以回復他這樣一句話他就不纏著你了。‘我蘇州人,看什么園林?’”
看完這本《活的中國園林》之后,我好像感覺自己當時太年輕了。合上書本,多么想再去一次拙政園,獅子林,滄浪亭...
在本書中,著名建筑師、策展人建筑師將領我們踏上重尋中國園林之路。從那些早已湮滅的名園,到如今點綴于街頭巷尾的亭閣,從文字層面的園林秘境到每天現實面對的環境議題,中國園林的想象力不囿于園墻之內,持久的生命力必也意味著強大的適應力。讓我們在古典與當代的碰撞中,洞見“中國園林”所具有的另一種可能。
活的中國園林
8.7
唐克揚 / 202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建筑師建筑師給我們講述了很多園林藝術,從古至今的諸多園林藝術。書本前半部分都是滿滿干獲,讀起來給你感覺置身在園林里一樣。那些園林的歷史建成,仿佛就在昨日。他們就立在那里,好像在說話
。每一個園林都可以表現建筑師,園林主人一樣。那些構造,似乎在向我們述說他們是怎樣的人。
書本內容行文比較散,就像是一個建筑學老師給我們講中國園林案例一樣,想到啥說啥。個人比較喜歡蘇州園林那一篇,或許是因為家鄉比較親切吧。
記得上次游拙政園的時候,還是和好朋友一起的。后面最近一次去就是和家人一起了。因為拙政園是蘇州園林里面面積最大、名氣最響,每次去都感覺看完了每個景點,但是下一次再去,和不一樣的人去,就又會是另一種景色了,說來也神奇。主要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布局呈現出南北窄、東西長的特點。全園以水景見勝,凸現江南水鄉風貌,典雅大方,疏朗自然。各式古建大都臨水而筑,錯落有致,無一雷同。值得一提的是,在拙政園,春觀杜鵑夏觀荷,秋觀芙蓉冬觀梅,因此無論你什么時候來都是一幅勝景。
查了一下拙政園的資料,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這些遺跡在歲月的年輪下,向我們述說著他的歷史。經歷抵債、修葺、占領、充公等,這座歷史遺跡依然屹立于蘇州姑蘇區東北街178號。一邊驚嘆御史王獻臣的閑情雅致,一邊感慨官場失意還有如此能力修建園林,當然,或許對于那個時候的他們來說,這些可能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罷了吧!
游歷在園林之中,總是感覺,他就立在那里,好像在說話!
《活的中國園林》讀后感(四):大話中國園林,它該何去何從?
關于中國園林,讓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學生時期語文課文中《圓明園》和《蘇州園林》的學習,它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精品典范,各自代表了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中國園林享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是中國傳統文化代表性符號之一。
《活的中國園林》一書是我國著名建筑設計師唐克揚的嘔心瀝血之作。本書緣起于作者2008年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策劃的“活的中國園林”展覽,13年來,唐克揚一直在思索中國園林的當代命運,本書是作者10余年里對這一命題思索的結晶。
這本書在簡要介紹中國古典園林歷史發展沿革的基礎上,突出強調中國造園藝術的基本特征和要點,并聯系到中國古代的哲學和美學觀點,進一步論證了產生這一特點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在中國園林藝術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古代造園人秉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理念和“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園主旨,與詩歌、繪畫等藝術形式相結合,造就了獨特的園林營造體系。
中國園林建筑藝術多是運用山、水、石和花草植物等元素,加上建筑設計,組成一個環境優美、景觀豐富、讓人們心情怡悅的憩和頤養小環境,它是藝術地再現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結合為一體。那些流傳至今的作品,是“一首凝固的詩,一幅立體的畫”,引領人們穿越歷史,到達詩情畫意的空間。
我國地域廣大,東西南北的氣候地理條件及物產各不相同,因而園林也常常表現出較明顯的地方特性。這本書中,最讓我感興趣和喜歡之處就是關于闡述南、北造園風格的差異部分,作者借此向讀者科普了解了北方園林和南方園林由于服務對象不同,所處地理、氣候及環境條件不同而分別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歸總起來,我國南方地區園林分為江南園林、嶺南園林和蜀中園林等幾類,它們各具特色,風格也不盡相同,江南園林典雅秀麗,嶺南園林纖巧實用,蜀中園林則樸素淡雅。而北京四周及山東、山西、陜西等地的園林風格較為相像,便統稱之為北方園林。
北京是我國北方城市中園林最集中之處,其中很大部分是古代皇帝的花園,皇家園林通常集財力優勢,選上好的材料和工匠,造工精良,色彩富麗堂皇,氣魄和規模宏大,是我國北方乃至全國古典園林中的精華。南方園林則以江南園林最具特色和魅力,江南園林以明媚秀麗、曲折幽深、自然、致雅、有內涵著稱,全書以“發現蘇州”一整部章節的篇幅詳實細致地描述了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江南園林在設計和建造水平均其它園林之上,它“小中見大”“一以當十”“借景對景”等造園手法,可謂意境高雅深遠、文化內涵豐富和充滿自然之趣的布局美感,堪稱整個南方園林的巔峰杰作。
這本《活的中國園林》追溯兩千余年中國園林發展脈絡,從古典到當代,探討一種人居文化的新生與轉型。在本書中,作者不僅帶我們回望歷史上那些如星辰般耀眼的名園——上林苑、南越王宮苑、金谷園、輞川別業、艮岳、圓明園,還探討了在近代城市化乃至全球化的浪潮下,園林向校園、公園、博物館等形式的轉型,以及建筑師們在其中所做的嘗試。
作者將中國園林的過去的輝煌成就和堪憂的當前現狀一一作了回顧和刨析,并對中國園林的發展方向和愿景作了深入地展望,力圖從中尋找出一條不失于前人本色、又不負于后人厚望的園林發展復興之路,這本書為中國園林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和參考,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