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二十周年征文之———
聽奶奶說,過去我們家住的是茅草屋,由于沒有窗戶屋里總是黑黑的,茅屋的門很矮,進出都得彎著腰。最讓人受不了的是每當刮風下雨時,屋頂茅草飛舞,屋內是水珠滴答。一旦是刮起大風,還得提心吊膽,怕屋頂被風掀走。
解放后,我們家搬出了茅屋,住進了瓦房。瓦房的墻是用土坯磚砌成的,幾根粗大的柱子撐起了幾架人字形的屋梁。屋頂上密密麻麻地蓋滿了土瓦。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家里的生活過得好起來了。手中有了余錢的父母親又張羅著把我們的瓦房進行了改造,上好的紅磚代替了土坯磚。土瓦也功成身退,屋內屋外的門窗也重新油漆一新,看著一排嶄新的瓦房,心里不由得美滋滋的。
沒過幾年,我們家的瓦房便被一幢一樓一底的小洋樓所代替,這幢村里唯一的大廈便成了我們的新家。小洋樓的外墻全粘上了白色的瓷磚,結晶素雅。鋁合金推拉窗取代了木制門窗,更顯氣派大方。樓內用涂料粉刷一新,再配上幾件時新的家具,讓前來參觀的鄰居們嘖 嘖 稱贊不已。
現在,我們家的小洋樓在村子里已經不再是鶴立雞群,許多人家也都先后蓋起了樓房。甚至比我家蓋得更高,修得更美。看著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小洋樓,我不禁感慨萬千: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再帶動了更多人富起來,不正在中國大地變為現實嗎?房屋的變遷或許能說明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