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先寫竺可楨問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時候開的,孩子答不上來。接著寫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訴竺可楨爺爺第一朵杏花開了,竺可楨爺爺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最后寫竺可楨爺爺正是通過長年累月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兩次對話是全文的主線索,雖極其簡單,卻是人物心靈的鏡子,是閱讀故事的眼睛。細細揣摩文中對話,有助于領會人物內心世界,透視人物所思所想,傳達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思考:作為老年人,竺可楨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并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這是什么原因?關鍵在于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于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么留意,觀察多么細致,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
好久不來了!人啊!一旦松懈了勤奮的腳步,就會越來越懶!
這些天在構思《扁鵲治病》的教學設計。當我“絞盡腦汁”終于完成了教案之后,卻無意間又重溫了被遺忘很久的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嚇一跳!其中她談到“如何喚醒學生、感染學生?”這一節時,這樣寫道:
“教者的作用顯得至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情感儲備和調動——悲喜哀樂,酸甜苦辣;教師必須讓自己、讓學生通過文字“怡情養性”,讓性情在“怡養”的狀態中健旺起來。可以打這樣的'比方:如果說教材是“泉眼”,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狀態一定是恒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為了這條河的暢通與靈魂,教師還要為它修筑“岸”或“橋".有了岸的“約束”,橋的“搭建”,孩子們才如這生命之河中的生靈——水草豐茂,魚蝦成群,與天光云影共在這源頭活水之中暢游”。
“教師和孩子在一個良好的氛圍里完全沉浸于學習之中,教師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師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緣于一種真實人的外露。那就是,無論什么性格的教師,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對學生對語文的熱愛——而這,就是他(她)個體化的激情”。
“聽過太多的優質課,每次都能感受到熱鬧、喧嘩,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
我常想著:語文課堂,我們到底應該留給孩子們什么?是能力,是伴隨著他們一生的學習、生活的能力!這個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論提升!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今天,我教學了略讀課文《永生的眼睛》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受感動的人物,學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兒,從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感到學生讀書的.細致。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同齡人之間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父親、母親進行了分析,感到他們是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人。同時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讀這些人物的對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很透徹,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我想,主要原因是我沒有用更多的問題限定他們,使他們自由感悟,有感而發,談得開心,悟得深刻。
在理解課文后,我引導學生回到課文的主題,“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楊澤琨說:因為是外公捐獻了眼角膜,雖然他死了,但眼角膜還在,就好像他還沒離開家人一樣,還活著。在她回答的同時,高雨蘇急著答到: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質,學生總結的非常到位,讓我非常感動。
在課的結尾我給孩子們讀了這篇課文的沒有編在課本里的結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車禍而死,媽媽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讀著結尾我留下了眼淚,幾個女孩也留下了眼淚。此時,我與孩子們的心靈又一次得到了撞擊。我想心靈的撞擊之后,一定會有心靈感悟的升華。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番茄太陽》這篇課文以“我”的見聞為主線,按時間發展的順序,敘述了盲童明明的言行舉止,描繪她的音容笑貌,同時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了對明明的喜愛之情。課文的篇幅較長,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時,引導學生找出體現“我”心情變化的詞,聯系上下文體會“我”的'心情變化:灰暗——溫暖——喜歡——快樂——感動,并在交流的基礎上找出相關語句進行品讀,讓學生對作者的心理變化有了初步的體會了解。第二課時的教學以這條情感線索引導學生質疑,引學生品味第二條線索——體會明明是個怎樣的孩子。重點引導學生感悟明明的笑去體會明明的樂觀、自強、開朗,以及明明帶給“我”的鼓舞和感染,給“我”帶來的心情變化。理解三處 “番茄太陽”的含義。接著回歸課題,引導學生體會只要具備樂觀、自強、開朗特點的人就能稱為““番茄太陽”。
一、尋找情感變化的線索
課的開始首先讓孩子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接著在文中找到描寫明明外貌言行的句子,概括特點。重點引導孩子們通過描寫明明笑的句子感受明明的樂觀堅強、熱愛生活。然后,讓孩子感悟明明的笑讓“我”的心情發生了變化,從“陰暗——溫暖——快樂——感動”,明明的笑給了“我”生活快樂的理由和生活下去的勇氣。最后理解文中三處“番茄太陽”的不同含義。
二、感悟明明的“笑”
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明明“笑”的句子,交流后出示,接著重點指導學生讀描寫明明“笑”的句子并感悟,品味出明明的樂觀堅強以及笑的感染力。因為有著這樣溫暖的笑,所以明明的臉美得就像“番茄太陽”,也讓“我”的心情 ……此處隱藏6850個字……飛蛾,( )的琳達父母,( )的小花他(它)們,讓我們理解了生命的意義。
讓我用詩一樣的語言表達我對生命的理解和贊美吧!
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
在于付出,
在于給予,
在于( ),
在于( ),
在于( ),
在于( ),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一篇選學課文。這是一篇狀物的文章,寫了楊梅樹和楊梅果,重點寫了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熱愛故鄉楊梅的思想感情。文章脈絡清晰,詞句優美,耐人回味。
根據文本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生動、形象的摹狀、描繪手法,品味其中的喜愛之情。而體會作者思念故鄉,熱愛家鄉的深厚感情,則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的教學思路為:
一、圖片導入,介紹楊梅。
二、品讀“楊梅”,學習描摹。
三、聚焦“愛”,體會喜愛之情。
四、拓展原作,體悟愛鄉之情。
從課堂實施的過程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教學重點也較突出,教學難點也得以突破。我覺得較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品讀“楊梅”,學習描摹,這一重點突出。課文第四到六自然段具體地描寫了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條理清楚,是指導學生寫觀察作文的最好范例。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文中直接描寫楊梅的句子,交流后出示相關句子,讓學生思考作者分別從哪幾方面介紹了楊梅?然后引導學生精心研讀,掌握寫法,明白作者是怎樣把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寫清楚的?我想這樣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讓學生學習作者的描摹方法,是很有實效的。
2、注重學生的自主讀悟,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感悟,以學生的自我感悟來理解課文,體會感情。在聚焦“愛”,體會喜愛之情這一板塊中,我圍繞 “請大家再來讀讀直接寫楊梅以外的句子,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這一個主問題,先讓學生自由讀,在交流、理解的過程中進行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最后指導感情讀。從學生的'朗讀中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鄉楊梅的喜愛之情。在教學楊梅樹這一小節中,我運用了創設對話的方法,效果也不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之外,也幫學生理解的個別難以理解的詞語。
3、在突破難點這一環節上,處理得較好。為了能讓學生比較自然地體會作者思念故鄉,熱愛家鄉的深厚感情,我在上課過程中向學生提供了有關作者的資料和相關的歷史背景。這樣拉近了學生與作者,與本文的距離。在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板塊,我還向學生介紹了本文的創作背景,并且拓展了原文中的一個片段資料。有了這些資料的鋪墊,學生學到最后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其實作者是愛著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是把愛家鄉的一切濃縮為愛故鄉的楊梅。
當然,這節課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學生的感情朗讀今后還要加強指導。讓學生抓關鍵詞品讀句子,如何能增強趣味性值得深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8個生字。
2.通過課文的研讀,體會父親做事認真,做人實在。
揭示課題:《萬年牢》
看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
(萬年牢是什么意思?萬年牢指的是什么?)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讀通課文,讀準生字。
2.檢查字詞:多音字:把、悶、削。
詞語:走街串巷、掉皮損傷、晾曬、竹簽、耽誤、甩糖風、摻假、賺錢(能認讀,并結合句子理解詞義)
3.課文三處寫了萬年牢,分別指什么?
找出有關語段讀一讀。
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第一處的萬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蘆得均勻,越薄越見功夫,吃一口讓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蘆不怕冷不怕熱不怕潮,這叫萬年牢。”
a.為什么叫萬年牢?
b.這種糖葫蘆,父親是怎么做出來的?
(讀第二小節,體會父親十分講究選料;讀第三、四小節,體會父親在制作糖葫蘆中對蘸糖、甩糖風等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茍)
c.小結:正是因為父親做糖葫蘆認真仔細,所以他的糖葫蘆才能經久不衰。
2.第二處的萬年牢指什么?
“公平買賣走正道,顧客點頭說聲好,回頭再來這是寶,做生意講實在是萬年牢。”
a.什么叫正道?(憑著良心做買賣)
b.父親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滿意、看不下去、不聽、嫌、辭去工作”體會父親生意認真實在)
3.第三處的萬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親教導我做萬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實實在在的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體會父親教導我做人要做可靠實在的人。
4.這三處的萬年牢之間有什么聯系?
啟發學生懂得:產品質量好才贏得顧客,做事講認真、講實在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體驗
你是怎么理解父親的做人的道理的?結合具體的生活事例來說明。
交流“做事認真,講誠信”的故事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天窗》這篇散文,離孩子們的生活久遠,他們可能體會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開始先讓孩子們看大屏幕上的畫面。這便拉近了孩子們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產生了學習興趣。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問題,對其中一些簡單的問題我讓其他孩子為我們講解,我進行適當點撥。而有一些較難的問題,又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孩子們組成合作聯盟,共同學習研究。如:“小小的天窗為什么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在解決這個問題中我要求孩子不僅要說出是什么,還要說出為什么。同學們開始時畏畏縮縮的,可自從語文課代表先發言,并得到老師的加分后,同學們的熱情高漲:有的找出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有的找到關鍵性字詞進行分析,還有的邊說邊打手勢,還有的竟然跑上講臺表演起來……孩子們在小聯盟、大聯盟中相互交流、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緊接著,我又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想象練習:
1.課文中沒有寫清這雷、這電、這雨、這風怎樣猛烈地掃蕩這世界。我就讓學生看多媒體畫面,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說話練習。
2.設計一個多媒體畫面:彎彎的月兒掛上夜空,周圍星光點點,我問孩子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對于開始的問題“小小的.天窗為什么是孩子們唯一的慰藉”,我又組織孩子們或看板書或看大屏幕,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以此來結束整堂課的教學。
總之,這篇文章內蘊含蓄豐富,老師不應該苛求孩子們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條真理性的收獲,而應該帶領孩子們鉆進文本中,去尋覓,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們在自主學習中一定會有所得,這種所得會指導他們理解更多的文本。所以,問題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過程。我很榮幸參與他們這個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我看到自己作為老師的不足:有的時候,我想不到的孩子們想到了,孩子們的想法啟發了我的教學。這可能就是“教學相長”吧!我教孩子們如何學,孩子也教會了我如何去教,在這樣的教學中,我感到快樂、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