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如
宗慶后,一位從底層崛起的商界巨子,經歷過荊棘遍地的崢嶸歲月,也追逐過宏偉的商業夢想,如今依然保持著高速運轉的狀態,他是永不懈怠的攀登者。
宗慶后出身底層,生長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他曾賣爆炒米補貼家用,也曾下鄉“魔鬼歷練”15年,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堅不可摧的意志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1978年是宗慶后人生的分水嶺。這一年,他接替母親進入杭州工農校辦紙箱廠工作。從推銷員,到自己創辦電扇廠、電表廠,他一步一個腳印,為更高遠的目標積蓄能量。
機會終于來臨,1987年,他大膽承包連年虧損的杭州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即“娃哈哈”的雛形,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
起初,宗慶后運行利潤頗豐的冰棒項目,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賣冰棍,之后,他瞄準市場空缺,潛心研發出兒童營養液,加上電視廣告的宣傳,讓“娃哈哈”一炮而紅。
1991年,他兼并杭州罐頭食品廠,創立娃哈哈食品集團公司。通過強有力的改革措施,三個月將罐頭廠扭虧為盈,娃哈哈的發展開始步入正軌。
而真正讓娃哈哈駛入發展快車道的,是宗慶后一系列出奇制勝的的商戰策略。
從杭州到上海,再到廣州,宗慶后帶領娃哈哈高速奔跑,搶占各個市場。
在杭州,宗慶后采用猛烈的廣告宣傳攻勢。他先是斥資21萬元投放電視廣告,“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隨后又推出實證廣告,論證娃哈哈口服液的優勢,讓產品銷量直線上漲。
拿下杭州市場后,宗慶后迅速轉戰上海,如法炮制,在上海多家主流媒體投放廣告,讓娃哈哈在華東站穩腳跟。
緊接著,宗慶后又決定進軍廣州市場,但是遇到勁敵“太陽神”。這一次,他沒有正面出擊,而是默默尋找突破口。
經過市場調查,他決定“入鄉隨俗”,請廣東專家做廣告,舉辦專家座談會、用戶見面會。一時間,廣州各大媒體都是娃哈哈的廣告,娃哈哈由此占據優勢地位。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娃哈哈逐步成為飲料行業巨頭,宗慶后四年間3次問鼎中國首富,2013年身價高達820億。
然而,成功不是放慢腳步的理由。如今,年過古稀的宗慶后依然保持著高速運轉的狀態。
娃哈哈的企業精神是“勵精圖治、艱苦奮斗、勇于開拓,自強不息”,而這十六個字就是宗慶后本人的真實寫照。
作為娃哈哈的掌舵者,宗慶后勤奮苦干,親力親為。他每天7點上班,晚上11點下班,累了就睡在辦公室。他沒有節假日,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奔走在全國各個市場,銷售通報以及日常報告都是自己親筆撰寫。
“都說我在娃哈哈大權獨攬,這一點說得對,第一代民營企業家都有點這樣,不集權內耗太大,根本做不起來,這是時代造成的。”
除了工作上勤奮刻苦,閑暇之余,宗慶后喜歡看書,手不釋卷。他說,“對于我,書是真正的精神食糧。”
宗慶后每次出差都會在候機廳看書、買書,以管理類、歷史傳記類為主,而且他看書速度很快,“只抓住其中10%-20%的精華。”顯然,從這些書籍中汲取的養分,成為他征戰商海的秘密武器。
現在,宗慶后依然充滿干勁,他的目標明確而又篤定:要再干20年,把娃哈哈建成百年老店。
文章來源:南財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