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富豪們的童年生活
每名富豪都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巴菲特5歲開始擺地攤,丁磊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10名左右,而馬云則因為一本書改變了人生。
1、丁磊:第十名現象
我們在浙江省奉化中學找到了丁磊的足跡。1986年9月,丁磊考入奉中學習,成為當時高一(2)班56位同學中的一份子,江鴻跟他是同班同學。
在江鴻老師的記憶里,10多年前的丁磊學業平平,入學時在班內的排名只有四、五十位,跟當下“首富”名號很不對稱。“可喜的是,每次考試,他的排名總有進步。不過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間,從來沒有殺進班級前十名,更別提在年級內的排名了。”
3年后的高考,丁磊交出的成績同樣貌不驚人:他以高出重點分數線1分的成績有幸被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錄取。只不過,這是丁磊喜歡的大學,他很早就被西部這所藏著大量電子類書籍的高等學府迷住了。
“教育界現在正熱衷探討‘第十名現象’,說的是,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成績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幾個,有望成為日后最出人頭地的一個。我現在想想,丁磊這個個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現象’的。”江鴻老師這么評價他的老同學。
2、馬云:一本書改變人生
馬云從小就是一個傻孩子。小時候愛打架,打了無數次的架,沒有一次為自己全是為了朋友。打得縫過13針,挨過處分,被迫轉學杭州八中。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家庭壓力大,父親脾氣火爆。馬云在父親拳腳下長大,呆不住家卻特別愛交朋友。
他說:“我大愚若智,其實很笨,腦子這么小,只能一個一個想問題,你連提三個問題,我就消化不了。”從小,馬云功課就不好,數學考過1分。只有英語特別好,原因竟然是:“爸爸罵我,我就用英語還口,他聽不懂,挺過癮,就學上了,越學越帶勁。”從13歲起,馬云就騎著自行車帶著老外滿杭州跑。
從小到大,馬云不僅沒有上過一流的大學,而且連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兩次,數學31分,高考數學21分,高考失敗,弱小的馬云做起踩三輪車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在金華火車站撿到—本書,路遙的《人生》,這本書改變了這個傻孩子:“我要上大學。”
1984年馬云幾番辛苦考入杭州師范大學外語系——是專科分數,離本科差5分,但本科沒招滿人,馬云幸運地上了本科。
3、史玉柱:曾經夢想成為陳景潤
從初中開始,到18歲離開故鄉,史玉柱不為了什么,就為幾個要好的同學都去爬山,大家都爬山,我不去爬山,覺得好像太另類,就養成爬山的習慣。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懷遠縣城。“爸爸是懷遠公安局的,我媽媽是一個工廠的工人。”
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績不好,貪玩愛看小人書,經常被媽媽訓。1977年恢復高考,讓史玉柱開始認真學習。此前,他高中畢業就“下放”了。
18歲之前,史玉柱隨父親兩次見識過大上海的繁華,基本印象是“太大了”。最深印象是南京路上24層的國際飯店還有外灘,外灘的樓和懷遠的樓是不一樣的,非常洋氣。此刻,盡管走在南京路上,史玉柱依然覺得他離大上海很遙遠。
1980年,史玉柱以全縣總分第一,數學119(差1分滿分)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數學系。但在浙江大學數學系剛過了一學期,史玉柱就放棄了成為陳景潤的理想。
“從圖書館借到《數論》,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數學是那么的難。”和周圍同學比聰明也讓史玉柱壓力很大。“尤其是長江以南的,成績好的并不想上清華、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們那個班里聰明人太多,學習好的也太多了。”
知道1 1不可能突破之后,史玉柱的數學理想破滅了。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很早地我又意識到我做不成這件事情,這是我理想破滅的主要原因。理想破滅后的史玉柱開始跑步,培養各種愛好。他每天從浙大跑到靈隱寺,18里,然后,再跑回來,堅持了四年。
4、巴菲特:5歲擺攤賺錢
沃倫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國西部一個叫做奧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時候,正是家里最困難的幾年。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投資股票血本無歸,家里生活非常拮據,為了省下一點咖啡錢,母親甚至不去參加她教堂朋友的聚會。
巴菲特自小就覺得數字是非常有趣的東西,并顯示了超常的數字記憶能力。他能整個下午和小伙伴拉塞爾一起,記錄街道上來來往往的汽車牌照號碼。到了晚上,他們又開始重復自認為有趣的游戲:拉塞爾在一本大書上讀出一大堆城市名稱,而巴菲特就迅速地逐個報出城市的人口數量。
巴菲特的一個朋友回憶說,5歲時,巴菲特在家外面的過道上擺了個小攤,向過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來,他改為在繁華市區賣檸檬汁。
5、理查德布蘭森:從小贏巧克力
英國維珍集團——一個擁有350家分公司的商業帝國,涉及航空、電信、火車、信用卡等多個領域,其創始人及ceo理查德布蘭森,全家都充滿冒險精神,特別是布蘭森的母親,常會故意給子女制造挑戰。
布蘭森的父母從小就很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精神。布蘭森4歲時的一天,母親開車帶他回家,在離家幾公里遠的地方,突然停下車來,要求小布蘭森自己走路回家。面對一望無際的田野,小布蘭森迷路了。
布蘭森從小就具有商業頭腦。一次,父母送給他一部玩具電動小火車,他自己動手改裝小火車,提高車速,并定下每人2塊巧克力餅干作為門票價格,請小朋友觀看。結果,一連半個月,布蘭森都不愁沒有餅干吃。
17歲時,布蘭森終于離開學校,拿著老媽給的4英鎊贊助在一個狹窄的地下室里創建了《學生》雜志。布蘭森負責雜志的商業運作。當合作伙伴們還在熱衷于政治時,他就在考慮如何充分利用學生這個品牌進行多種經營了。(名人名言 m.taiks.com)拉廣告時,他對可口可樂公司假稱百事可樂已經預定了雜志的廣告版面;他在來訪的記者面前偽裝忙碌;他找來甲殼蟲樂隊的成員約翰列儂等名人做專訪,還派出記者去世界各地的熱點地區進行采訪,自己出人和品牌,由別人出錢--所有這一切,讓《學生》的發行量一度激增到20萬份。
6、卡內基:第一份薪水每天5角錢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很小就表現出商業天賦。有一次,他養的母兔生了一窩小兔子,他沒有足夠的食物喂這些小兔子,又沒錢買。卡內基心生一計,他對鄰居小孩子們說,如果誰能弄來金花菜、車前草喂養他的小兔子,將來他就用誰的名字來稱呼這些小兔子作為報答。這一計策果然產生了奇效,整個暑假,小朋友們都心甘情愿地幫他采集金花菜和車前草。
卡內基早年曾做過一份負責遞送電報的工作,每天的工資只有五角錢。那時他渴望自己能成為一位接線員,因此他晚上自學電報,每天早晨提前跑到公司,找機子練習。
一天早晨,公司忽然收到了一份從費城發來的電報。電報異常緊急,但是當時接線員都還沒有上班,于是卡內基代為收了下來,并趕緊將其送到了收報人的手中。之后,他就被提升為接線員,薪水也增加了一倍。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卡內基走上了致富之路。有一次,他坐火車去某地的途中,一位發明家坐在他的身邊,拿出了自己發明的新臥車模型給他看。卡內基特有的機警和遠見,使他看到了這項發明的遠大前途。于是,他借錢購買了擁有那項發明的那個公司的股票。當卡內基25歲時,他每年從這筆投資中所拿到的分紅就達5000美元。
7、比爾蓋茨:童年不修邊幅
童年時期,即使成了大人的比爾也不修邊幅。據說為了改此習慣,瑪麗為他制定了一周著裝計劃。周一上學他穿藍色裝,周二綠色,周三棕色,周四黑色,等等。周末用餐時間也布置得細致入微,每件事都要井井有條。
在比爾家中的餐桌上討論總是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那是個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比爾回憶道。
比爾的同代人,即使是在那個年齡都能看出他的與眾不同。每年,他和朋友們都要去夏令營。比爾特別喜愛游泳運動等,他的一位在夏令營的朋友回憶道,“他絕不會是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