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馬化騰:第一代網民的財富故事
上世紀90年代末,比爾·蓋茨成為中國年輕人的新偶像。1997年,丁磊在廣州創辦網易。1998年,馬化騰在深圳創辦騰訊。這一對同是生于1971年的朋友,是中國第一代網民,曾一起在深圳街頭喝啤酒。如今,十幾年過去了,他們各自成就了中國IT業的標桿企業。他們的“知本傳奇”,是“知識創造財富”在信息時代的最佳演繹,激勵著一代年輕人的創業夢。
丁磊:即使跌倒了,也要抓一把沙子在手里
三次跳槽,廣州自立門戶
1995年,24歲的寧波青年丁磊揣著幾千塊錢,孤單地站在廣州繁華的街頭。這里的電腦城一片欣欣向榮,很多年輕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創業機會。
此前,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丁磊回到家鄉,在寧波市電信局工作。電信局旱澇保收,待遇很不錯,但丁磊感到一種難盡其才的苦惱。1995年,他從電信局辭職,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他去意已定。他這樣描述:“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人的一生總會面臨很多機遇,但機遇是有代價的。有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嶺。”
他選擇了廣州。有朋友問他為什么去廣州,不去北京和上海?他講了一個笑話:廣州人和上海人,其實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比較,如果廣州人和上海人的口袋里各有100塊錢,然后去做生意,那上海人會留50塊錢作家用,另外50塊錢去開公司;而廣東人會再向同學借100塊錢去開公司。
憑著耐心和實力,丁磊終于在廣州安定下來。1995年5月,他進入外企Sebyse工作。最初的日子是艱難的,他后來“精湛”的廚藝,就是那段日子“苦中作樂”的明證。
工作一年后,丁磊又一次萌發離開那里,和別人一起創立一家與Internet相關的公司的念頭。在當時他可以熟練地使用Internet,而且成為國內最早的一批上網用戶。1996年5月,丁磊當上了廣州一家ISP的總經理技術助理。在這家ISP,他架設了Chinanet上第一個“火鳥”BBS,結識了很多網友。
1997年5月,已經三次跳槽的丁磊決定自立門戶,創辦網易公司。
“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公司未來該靠什么賺錢,只天真地以為只要寫一些軟件,做一些系統集成就可以了。”丁磊說,創業的50萬元資金一部分是他幾年來一行一行寫程序積攢下來的,另一部分是向朋友借的。
不賺錢的服務,換來鐵桿支持者
經營Internet業務,最好能有一臺Internet服務器放在電信局里,怎樣能不花錢就把自己的服務器架設到電信局機房里去?
丁磊向廣州電信局呈上了一份“豐富Chinanet服務,吸引上網時間”的方案指出:網易提供的BBS服務能夠吸引大批用戶上網,讓網民一泡就是幾個小時。廣州電信局領導覺得有理,于是就給了網易一個IP地址,讓他們把服務器放到了電信局。這種做法后來被稱為服務器托管業務。
網易架設在廣州電信局的服務器是丁磊花2萬元自己動手裝的一臺奔騰PRO,硬盤18G。這樣大的硬盤僅用來放網易宣傳公司的一個主頁和BBS未免太浪費了,于是丁磊便決定免費向網友提供每人20兆的個人主頁空間。
公司還沒賺到錢,為什么要把錢花在不賺錢的個人主頁上?丁磊的回答質樸得有些不合邏輯:“如果我當初就考慮到做站點如何賺錢,可能就把路走錯了。(勵志一生 m.taiks.com)我只是想硬盤閑著也是閑著,不如拿出來給大家用,我的目的大概就是想讓網易變得出名一些吧,但沒想到后來會這么出名。”
1998年7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投票評選十佳中文網站,網易獲得第一。聽到這個消息,丁磊簡直不敢信這是真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往昔免費的回報。網易2萬多個個人主頁的用戶首先都是網易最鐵桿的支持者。
熬過停牌寒冬,成為首富
1997年5月,網易中文全文搜索引擎投入服務;
1998年3月,網易獨立開發的全中文免費電子郵件開通,由廣州數據分局經營;
2000年6月,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創業成功的喜悅尚未過去,寒冬很快就到來了。
丁磊最苦的日子是2001年9月4日。這一天,網易終因誤報2000年收入,違反美國證券法而涉嫌財務欺詐,被納斯達克股市宣布從即時起暫停交易。隨后又出現人事震蕩。
丁磊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也曾心灰意冷。但家人的鼓勵起了很大的作用。父親說:人生哪能不遇到挫折,挺一挺也就過去了,大不了從頭再來,你還年輕,有點失敗的經驗未必是壞事。
苦難終于沒有把他壓倒。2002年1月2日,網易復牌。
2002年8月,推出“大話西游2.0”,成為中國最火爆的網絡游戲之一。2003年10月10日,網易股價升至70.27美元的歷史高點,比2001年的歷史低點攀升了108倍。丁磊成為第一個靠做互聯網做成富豪的國內創業者。
在200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評比中,丁磊成為首富。“人生是個積累的過程,你總會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
但丁磊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每天都在關心新技術,他的郵箱每天都會收到上百封電子郵件。
一個經典故事是:某電視臺的幾個記者去網易采訪,想找一間靠窗有陽光的辦公室架機位,網易的接待人員就推薦了丁磊的辦公室。扛著機器的攝影師說,好呀,順便可以參觀一下中國互聯網行業最豪華的辦公室了。但故事的結局使他大跌眼鏡:那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三角形空間,和所有員工一樣的桌椅,一些唱片,一臺普通的桌面音響。如此而已。
丁磊認為,雖然每個人的天賦有差別,但作為一個年輕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標。尤其是年輕人,無論工作單位怎么變動,重要的是要懷抱理想,而且決不放棄努力。
馬化騰:
聊天造就的事業
誰敢夢想過一款產品能為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所使用甚至是依賴?但馬化騰的QQ卻做到了。
這個頗有書生氣的潮汕人,把美國的網聊工具拿到中國,改變了中國人的溝通和生活方式。如今,QQ的注冊用戶數已達5億。這是陳天橋的《傳奇》、馬云的阿里巴巴都無法比擬的群體。
基于這個人群的社區更有朝氣,在馬化騰的計劃中,QQ社區將全面覆蓋通訊、娛樂、媒體、商務4個平臺,總之“網民要什么就有什么”。
一句話,拉來220萬美元投資
13年前,大學畢業5年的馬化騰是深圳潤迅公司的一名軟件工程師。工作之余,他最大的愛好就是上網,由此結識了很多“網蟲”朋友。其中就有網易的丁磊。
1998年11月,馬化騰和他的大學同學張志東等5人,湊了50萬元人民幣,注冊了自己的公司,這就是騰訊的雛形。
騰訊的最初業務是為一些尋呼臺做系統集成,幾個合伙人既當銷售員,又做工程師,忙得不亦樂乎。一個偶然的機會,馬化騰看到了基于windows系統的ICQ演示,ICQ在當年已經席卷全球,卻沒有中文版。由此,馬化騰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在中國推出一種類似ICQ的集尋呼、聊天、電子郵件于一身的軟件?就是這么簡單的一個想法,馬化騰和他的同事們開始模仿ICQ的功能和特性,開發出了中文界面的即時通訊工具———“網上中文尋呼機”,簡稱“OICQ”。
1999年初,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OICQ放到互聯網上,由原來的定向贈送改為免費下載方式,這一舉動一下子應了學生所需,免費下載的OICQ在當時的大學校園里風靡一時。
這個一度不被人看好的軟件,在不到一年時間里發展了500萬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