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河南之南一隅的鄧州市花洲書院內,有四株桂花樹,這也正是花洲書院的象征。
花洲書院是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誕生地,為北宋文壇大家、政治家范仲淹任鄧州知府時創立的一座書院。花洲書院位于今鄧州市人民東路,占地面積211畝。書院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的五進四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由講堂、春風堂、藏書樓等建筑組成。花洲書院因百花洲而得名,現存及經維修建筑為清代建筑風格,春風堂、萬卷閣、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保存完好。
范仲淹一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公元1045年秋天,57歲的范仲淹從西北貶謫鄧州。范仲淹到任后,整頓吏治,墾荒屯田,鼓勵稼穡,興辦學堂,得到中原人民極高的贊譽。鞏義康百萬山莊中堂有一副對聯:“誦鼎上書,常愿景行正考父;任天下事,可能遙揖范希文。”將范仲淹與孔子先祖正考父相對,可見古代中原人對范仲淹的愛戴。
“國欲昌而必重學”。繁雜的政務之中,范仲淹始終念念不忘興辦教育。他四處考察,慎重選擇,在鄧州市東南角百花湖畔,興建了名震一時的花洲書院。從此,偏僻的鄧州城有了瑯瑯的讀書聲。這讀書聲傳得很遠很遠,濃濃的書香同百花湖上盛開的荷花一樣,浸潤著鄧州城的戶庭窗牖,啟迪著鄧州人的心智,春風堂下花香滿。
每每公務結束,范仲淹親自教書授課。他興國安邦的宏偉抱負、先國后家的憂樂情懷,學富五車、銳意革新的睿智才學,通過一言一行、一案一尺、一筆一墨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如百花湖畔汩汩的清泉,潤澤著鄧州這片古老而焦渴的土地,潤澤著莘莘學子的饑渴心靈,伴隨著他們成長,茍利國家生死以。一個個棟梁之材從這里起步,走出鄧州,走向廣闊天地,為國為民貢獻出自己的才華。漫長的歷史長河里,仁人志士數不勝數,燦若星河。
在這里走出的狀元賈黯歸鄉省親,拜謝恩師范仲淹。范仲淹送其“不欺”二字,成為其一生“上不欺天,下不欺地,中不欺黎民蒼生”的為官處事箴言。作為樹中君子,桂花沉穩平靜,性格內斂,品德高潔。而一代名士和嚴師,范仲淹滿心寄望弟子們能胸懷抱負品德高“桂”,靜心如水,潛心學業,將來能“蟾宮折桂”,報效國家。為此,他親自在院中植下了四株桂花樹。蔥郁的桂花樹一度蓬勃繁茂,郁郁蔥蔥。然而歷史煙云生生滅滅,千年桂花樹終毀滅于兵燹,可花洲書院的憂樂精神卻代代相傳,在歷史深處散發著明亮光芒。至清代康乾盛世,人們又在這里植下了青蔥的桂花樹。如今四株桂花樹干粗如碗口,淡褐色的樹皮光潔明滑,枝葉疏密均勻,葉片肥厚,濃碧隱忍,大團大團的綠,如濃重的云朵,伴隨著花洲古韻氤氳四起,輕輕搖曳。波浪起涌的濃郁桂花香,一次次把人們的心靈濯洗得澄澈透明。
桂花樹下,一塊青石歷經滄桑,上面赫然朱書“范仲淹植桂處”。斑駁的苔蘚讓人透過歷史的煙云,看到范仲淹荷鋤植樹的一片深情。
桂花樹枝柯相交,生機勃發,花香芬芳,讓我憶起2005年的春天。就在這春風堂前,就在這繁茂的桂花樹下,作家二月河先生親自為我頒獎的事。二月河幼時隨父母南下,成長于鄧州,在花洲書院求學。其40歲時焚膏繼晷,以一個業余作者身份創作出皇皇巨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深受海內外廣大讀者喜愛。那是一次隆重的文化盛會。歷經三年修葺,花洲書院重修竣工,舊貌換新顏,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氣息。由河南省政協《協商論壇》雜志和鄧州市政府聯辦的“憂樂杯”全國征文揭曉,我的詩稿榮獲二等獎。曾在花洲書院讀書生活的二月河先生神情愉悅地為我頒獎,并合影留念。其時三月初至,樹葉初綻,光影斑駁。頒完獎,人們爭相與二月河合影。其時旁邊一位掃地大嫂高聲喊著二月河,說是老同學,二月河老師呵呵一笑,趕緊走過去,拉著大嫂,說:“得先跟老同學合影。”二月河先生的品格風范一如范仲淹先生平和,如桂樹一樣高潔。
回首,掩映在綠色叢林中的花洲書院肅穆端莊,蒼遠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