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了一個小統計,問你聽過“最假的一句話”是什么,排在前面的有:講完這題就下課;再拼一年,到大學就好了;壓歲錢媽給你存著;改天一起吃個飯;咱們有時間再聊;菜馬上就好;已經在路上了;行了行了,馬上出門;下面我簡單說兩句;吸煙有害健康;永遠愛你;放心,絕不跟別人說;幾天沒見,又變漂亮了;你不胖,真的,你看我才胖;我要開始減肥了;最后一件,再買就剁手;虧本大甩賣……
五花八門的答案,有的讓你啼笑皆非,有的讓你會心一笑,有的則讓你感覺復雜。
這些假話,或多或少你都說過或者聽過。扒拉一下歸類:
善意的謊言,老師和媽媽最喜歡跟孩子撒的謊,用微信表情表達便是“捂嘴偷笑”;哄女人的甜言蜜語,戀愛中的女人都是傻子,對謊言毫無抵抗力,就如微信表情“你那么帥說什么都對”;社交中的逢場作戲和敷衍客套,“人艱不拆”,微信表情可用“帶著墨鏡咧著嘴笑”;減輕負疚感的自我欺騙,越做不到的事越喜歡強化肯定,心里默念騙自己比騙別人好騙很多,套用微信表情的“汗顏”;職業性謊言,如統計數字等,微信表情選“雙淚長流”。
回想起來,你一定也答應過朋友,“改天一起吃個飯吧”。但是這個改天不知道為什么有好多天,總是讓人覺得遙遙無期,那么我們就別那么糾結了,這話就和說“永遠愛你”一樣都不能信。說的人隨口說說,聽的人也不會當真,隨便聽聽,傻瓜才會信以為真。或者這樣想著也釋懷,吃飯這件事,確實是一件大事。比如說鴻門宴,這頓飯吃得差點改變了歷史走向;或者吹吹牛,偶爾膨脹一下,像曹操與劉備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或者像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兩三杯酒下肚,就讓開國功臣告老還鄉,解決后顧之憂。對吧,哪能輕易擺一桌、吃一頓?沒什么大不了的,最假的謊言,就長這樣了。
朋友最近正好苦惱“謊言”這個問題:我問我女兒刷牙沒,小朋友居然說刷過了!后來我發現她根本沒刷牙,她竟然會撒謊了!真是覺得再也不相信她了!我們都笑她太夸張了,還是個孩子呢。對啊!一個純真無邪的孩子跟我撒謊了呢!看得出,即使朋友不覺得刷牙是件大事兒,她還是很介意“撒謊”這事的性質。
“謊言也可以是最真的真話。”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不明覺厲,倒是有點兒吃驚,又陷入沉思——我們眼睜睜地看著生活,然后發現自己永遠只是在看我們想看到的那部分。撒謊也是孩子的表達方式,她總能把這些歪理說得天經地義,每句謊話都是有訴求的,那個訴求就是真的。
如果“撒謊”沒有在我們腦海里被定義為洪水猛獸,那么,在家長告誡小朋友不可以這么做的同時,會聽到一個真實的聲音:我想要一個東西,我不敢告訴你們,我真的好喜歡它;我不想做一件事情,我不敢告訴你們,我真的很不喜歡做。我們本該聽到小朋友的糾結、委屈和無奈,只是有時候我們不去聽,被“撒謊”兩個字給嚇到了。
給“撒謊”貼一個標簽,有可能是小朋友在自我保護。
朋友兩歲的小女孩,一雙眼睛大的呀,小動物一樣。我蹲下來,問她叫什么名字啊,她很順溜地回答。她仔細打量著我,我也微笑看著她,“你明明沒有刷過牙,為什么要說自己刷了呢?”“因為我的牙膏太辣了啊,刷牙很無聊啊。”她眨著大眼睛壓抑著興奮,伸出了食指,放在嘴邊,輕輕跟我說:“噓,這是一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