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說起府城記憶,思緒一下子把我牽回童年時代,孩兒的時光,腦海里閃現出一個個難于忘記的有趣片斷,像電影的鏡頭一樣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眼前。本文所要追憶的是府城燈謎故事。
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比較匱乏的年代,許多普通市民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更談不上文化娛樂生活了。可就在那個時段,府城的工人文化宮里卻另有一番景象。
記得每逢周六晚上,我都是匆匆忙忙地吃完晚飯,洗完澡,約上幾個要好的小伙伴,便快步地向瓊山工人文化宮走去。瓊山工人文化宮位于府城文莊路(當時叫新華路),瓊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就在其對面,是府城乃至整個瓊山文化體育娛樂中心。文化宮里有電影院、體育館、練舞場、排球場、籃球場、革命烈士紀念亭等。
天色剛變暗,文化宮的燈還沒亮,但里面已有許多小伙伴在玩耍,有的三、五成群聊天,有的玩捉迷藏,有的在拿著小人書看,有的在唱歌、跳舞、跳繩……好不熱鬧,整個文化宮沉浸在一片歡樂喧囂的海洋之中。
當天色完全變暗時,文化宮里的露天球場上空掛的大燈一盞盞變亮起來,體育館里更是人聲沸動,白天作為瓊山乒乓球隊訓練的場所,周六晚上變成了猜燈謎活動的好地方。體育館有二、三千平方米的面積,高大寬敞,在館內的三面墻上,掛滿了寫著謎語中謎面和謎目的紅紙黑字豎條。
在這個場館里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另外一面墻下布置的司令臺,在這大約面積100平方米的臺上,沒有日光燈,排著一排桌子,上面鋪著古色的臺布,桌上放著一盞盞大的煤油燈(海南話俗稱“角燈”),桌子后坐著幾位身穿古代服裝,頭戴“狀元”帽,鼻梁上架著老花眼鏡,臉上貼著長胡須的老先生,一個個打扮成老秀才的模樣,正襟危坐,他們是何許人也?原來,他們就是核對謎底答案的老師。
在司令臺一角處放著各種獎品,有鋼筆、圓珠筆、鉛筆,也有書、筆記本、作業本,還有糖果、餅干等等。在臺下猜燈謎的人們把謎底寫在小紙條上,一張張遞給臺上的老先生。煤油燈下,老先生們拿著舊得發黃的謎語書翻閱核對著答案,個個一絲不茍,聚精會神的模樣仿佛是當年科舉考試改卷場里的考官閱卷時的情形,非常嚴肅和莊重。真想不到在“文革”時期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府城還有這么一個宣揚傳統文化的世外桃源。
由于那個年代不重教育和還在讀小學,我和小伙伴們斗大的字不識幾個,猜燈謎自然沒有我們的份。我和小伙伴們只是在人群中穿來游去,湊湊熱鬧,看誰猜對,誰得了些啥獎品。當看到有人猜對謎底領取糖果或餅干等獎品時,我也和其他小伙伴們一樣,剎是羨慕嫉妒恨,口水直往肚里咽。喔,突然領獎處傳來一陣喧嘩,有人累積分拿到最高級獎品——一支英雄牌依金筆時,許多人都圍上去看個仔細,有人嘖嘖稱贊道,腦真好,真聰明。
當我和小伙伴們口水都快流干時,忽然有一位大哥哥手里拿著一把糖果,逐個遞給我和小伙伴們每人一個。我一愣,好久才回過神來,這哥哥有點面熟,哎,原來是我認識的在彩色印刷汗衫店里工作的大哥哥,可能他是“文革”前高中畢業的吧,肚里還真的有點墨水,時不時猜對謎語,我和小伙伴們很是敬佩,心想,要是有這個大哥哥的腦袋就好了,經常有糖果和餅干吃……歡樂的時光總覺過得很快,幾個小時的活動不一會兒就過去了,每到燈謎活動結束時,我和小伙伴們都戀戀不舍地離開燈謎館,心里期盼著下周六晚上快點到來。
府城,自古以來就是崇文尚學的瓊臺福地,現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從府城燈謎故事中可以看出,瓊臺福地處處充滿著書香味,在“讀書無用論”、“知識越多越反對”的年代,人們還是那么崇尚知識,宣揚傳統文化,傳承著自古流傳下來的精神財富。現今,府城所在行政區域瓊山區的決策者們正實施“瓊臺復興”計劃,我想,這篇府城燈謎故事的追憶,也可作為游客們在瓊山國際旅游島歷史文化客廳里談論的話題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