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淹沒了曾經(jīng)的老窯,與其相伴了多年,因燒制結晶釉而風靡一時的老侯也早已離去。站在絲毫沒有老窯痕跡的高樓旁,心情似乎有些莫名的平淡。其實,人大都在不斷地回憶中,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想到至今還珍藏的一個結晶釉花瓶,心情便難以平靜下來,那花瓶是離開陶鎮(zhèn)時,老侯特意送給我的,也是他離開老窯的最后一次作品。想來,腦子里總有一些繞不過的事和情,想起了老侯,想起了老窯工,想起了老窯工身邊的老窯。雖然,結晶釉在陶瓷專賣的世面上很罕見,也未從找到它的制作,但老侯與結晶釉的故事,給我的生活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結晶釉是在陶瓷制品表面形成的一種色彩鮮艷富麗堂皇的人造晶體,呈星形、棒形、扇形、球形以及纖維狀,猶如寒窗冰花,千姿百態(tài),又像萬朵禮花,絢麗多彩,給人一種特殊的自然美感。它精湛的藝術包藏著人類許多意想不到的感悟,滲透著一種藝術的魅力,涌動著一泓活潑澄澈的藝術泉流。這種特殊的藝術,是鈦酸鋅、硅鋅礦等化學成份和燒成原理的科學表現(xiàn)形式,采用玻璃、石英粉、氧化鋅、蘇州土、燒滑石及少量的氧化銅做色劑配料,然后,在窯爐燒成氣氛的嚴格控制下,憑著老窯匠的一種靈感和悟性燒制而成。器型有茶器和花瓶等,色調有黃、綠、藍、赭、白、灰等多種,在陶瓷藝術中,一向被人們視為珍貴釉面。
第一次看到這種藝術的制作,竟會像初看“萬花筒”內的變幻那樣稀奇。坯體上無圖案,僅用泥料制做,裝入窯內,不時升降窯溫,經(jīng)火的燒煉,圖案各異的花瓶就誕生了。至于為什么這樣神奇,人們說法不一,當時,老侯給我講了許多,但一則神奇故事讓我印象最深。
早在明朝崇禎年間,陶鎮(zhèn)的窯業(yè)就已相當發(fā)達,尤其是窯爐就有一百多座,可謂星羅棋布。當時穿過陶鎮(zhèn)有條河叫范陽河,河水清澈,升騰的窯火在空中飄動,倒映在水面上,宛如一片盛開的荷花。由此,陶鎮(zhèn)便有了荷花畔的美稱。有個風水先生路過,觸景生情地說,此處是個福地,其福就在窯火倒影的荷花畔。
然而,好景不長,這福地卻給陶鎮(zhèn)的窯工們惹來了麻煩。由于這里窯業(yè)的發(fā)達,又有荷花畔之說,而聞名于世,在當朝的皇宮中成為陶瓷制作的佼佼者。于是,朝廷便要陶鎮(zhèn)的窯匠們燒制出像蓮花一樣的陶瓷作為貢品,朝廷便派專人實地督辦。當時把所有制瓷高手都發(fā)動起來,窯匠們各顯其能輪流研制,并立下“軍令狀”:燒不成者便去邊關出服。朝廷想象中的陶瓷貢品,其實就是陶瓷的窯變作品,這種作品有個溫度的不斷發(fā)展變化過程,就是現(xiàn)代的陶瓷生產過程中如果稍有不適,也很難奏效,更何況古代呢?因此有很多窯匠被迫出走。
鎮(zhèn)上,有個漢子,祖祖輩輩靠窯業(yè)為生,他學了套制瓷的好手藝,膝下只有一對女兒。當快要輪到他的時候,愁得幾天幾夜沒合眼,他與兩個孩子相依為命,如果貢品燒不成,自己出服不要緊,可孩子們怎么辦?兩個孩子看透了父親的心事,既焦急,又難過。
這天,經(jīng)過精心配料制作的作品入窯了,就在窯爐準備點火的時候,姐妹倆突然一起跪下,向爹請求,兩人到窯內觀察窯火氣氛。窯匠大吃一驚,含著淚搖頭說:“不行,你們還小,要好好地活著。”說罷,將倆個孩子摟在懷里,痛哭起來。孩子見爹不同意,撲上去抱住爹的腿說:“要是燒不成,不光你去邊關出服,還不知再有多少人遭殃。”突然,兩個孩子趁大家不備,雙雙跳入了窯內,眨眼間,一對兒女在紅紅的爐火中消失……
人們說,只要心誠,石頭也會開花。一件件閃亮的結晶釉陶瓷作品出來了,陶瓷上終于開出了美麗的瓷花,這瓷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勞動人民誠實的心靈寫照。
但是,窯匠的一對女兒卻離開了人間。傳說,她們變成了窯神,為了紀念她們?yōu)樘沾墒聵I(yè)的獻身精神,人們在窯爐最密集的地方修了座廟,叫窯神廟。
這雖是一則流傳民間的神話,但依然浸潤著老窯工燒窯藝術史的幾多艱辛。上世紀七十年代,老侯等老窯工們終于將這一藝術重新開發(fā)出來,并發(fā)揚光大。獨到的燒制藝術叩開了無數(shù)中外賓客慕名觀賞的心扉,最終登上了藝術的大雅之堂,成為國內外交往的重要禮品。
踏著歲月的風光,燒窯藝術在不斷升華,不斷革新。相信,老窯不會遮擋當代人穿越時空的視線,妨礙創(chuàng)造的步伐。當代人的目光,每時每刻都在回望窯變的空間。或許,結晶釉的制作在現(xiàn)代條件下會有另一種形式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