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談:張勇》是一本由李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39,頁數:16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詳談:張勇》讀后感(一):1個多小時就看完了,同步在B站看《榮叔識味》
張勇:
做頂天立地的做不了鋪天蓋地,最鋪天蓋地的做不了頂天立地。
你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得有自己。比如做菜,我說我的菜一定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有個性。
我覺得要做自己最擅長的東西,你對他懂,你知道深淺,其他東西你很容易只看到表面。
頂尖廚師的維度,第一是食材,如果一個廚師不認識好食材,不懂得使用食材,就不是好廚師。
《詳談:張勇》讀后感(二):一個天才的反商業邏輯
等這本最新的《詳談》等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中間收到了李翔老師兩次道歉短信。即便沒有訂閱這本書的人,也可以在得到的節目里聽到李翔的致歉。當然,這并不是這個系列作品的第一次延期,相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這一次訪談的對象是新榮記的張勇,李翔老師的訪談延伸到了餐飲界。俗話說,好飯不怕晚嗎,如果這是一次遲到但精彩的訪談解讀,那就剛好能印證這個觀點??上?,看下來整體的觀感差強人意。
我是支持李翔老師所說的,不要僅僅局限在商業領域,而是能夠拓展訪談對象的版圖,帶著大家去看到更廣闊的的世界。之前對于電影導演饒曉志的訪談也算得上是成功的案例,可惜的是,這份成功并沒有能在這一本書內延續。
餐飲界的主題在閱讀觀感上其實是有優勢的,你可以感受到張勇活靈活現的去跟你講小黃魚的烹飪手法,講小炒肉里豬肉的選擇。但是拋開通感的體驗,整體采訪對方的敘述,并不像之前的幾個作品一樣有框架呈體系。你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直觀的感受到這一點,這一冊的目錄非常多,每一個目錄下的篇幅都很短,大部分1-2頁就結束進入了下一個主題。這使得整本書看下來更像是碎片化的談話整理,而不是什么商業洞察。
當然,造成這樣的結果不能完全賴李翔老師脫離了自己熟悉的商業領域,跟張勇本人也有非常大的關系。如果說阿里巴巴的張勇,是靠著成熟的商業理論和多年的經驗積淀,從阿里巴巴的CFO變成了馬云的接班人;那新榮記的張勇則走向了另一個反面的極端——他在餐飲界的成功,完全是憑著個人的天才,甚至達到了無視基礎商業邏輯的地步。
按照書中敘述,張勇早點做生意做一行賠一行,直到回歸了餐飲,變成為了開掛一般的存在。不僅摘下了11顆星,而且打造出了中國第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放一些聽起來就很反商業直覺的操作感受一下:
餐廳的選址不選在核心地段,好幾家餐廳的地址都是地下室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垃圾地點;
做菜不聘請大廚,找的是年青小伙和當地阿姨,判斷標準就是對做菜有熱情;
全國各地開門店,每一家做的菜系都不統一,更不用談標準化和可復制性;
在臺州大本營的門店,兩家挨著開,自己跟自己搶生意……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跟其他企業家上來跟你談商業邏輯不一樣,張勇很可能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么自己這種打法能成功。他只是樸素的知道“自己就是適合干這一行”?;蛟S面對這樣的情況,就一樣像面對新榮記的美食一樣,忘記邏輯,只把它當做奇觀好了。
看完這本書翻大眾點評,意外察覺租處附近就有一家新榮記,果斷預定打卡。中間因為疫情的反復,也經歷延期,取消,再預定的一系列波折。到店之后把書中提到的招牌菜品都點了一遍,也沒有很驚艷,但是服務是真的好?;蛟S是疫情的原因吧,店內人并不多,沒有感受到書中所說的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的盛況。疫情洶涌,商業不易,對于餐飲尤其如此,算是一次讀書打卡,也算是一次祝福吧!
《詳談:張勇》讀后感(三):錯過了風口,很難成功
《詳談》一年磕磕絆絆作下來,出了六本,完成了既定目標的一半。作為一個首發當天就訂閱跟到現在的讀者。有些話想說,但很遺憾都不是好話。
首先,最開始聽到這個系列,我的感覺還是很亢奮的。對每月一次的“高手對談錄”都很期待。也曾把這個系列當成武功秘籍,希望能夠攝取到一些養料為己所用。跟到現在坦白講,非常失望。對第一本的評論里我就曾說過,希望在對談中看見不同觀點的碰撞,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反客為主的較量。只有這樣才能挖掘出更深層次更有意義的內容。因為受訪對象基本都是商業精英,純粹讓他們自說自話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在商言商,這種內容和廢話區別不大。中間幾本編輯團隊和作者曾經嘗試了加大內容體量。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意義不大。
第二,就是作者和編輯團隊。封面對《最后的訪談》訪談的借鑒就不提了,外觀有關的事兒,不深究。可訪談類的書籍想要做好,被訪者和作者都很重要。這種書的作者絕對不應該像是主持人,單純作為流程的把控者或者提問的工具。他自己應該對被訪者或者被訪者所說的事情有足夠的興趣、知識以及深挖內容的勇氣。看完第一本《詳談》的時候我還評論說作者應該有能力做到,只是可能有點討好型人格。不過看完第六本我覺得可能是我錯了。作者對被訪人和相關內容的了解確實是比較泛泛。所以他提不出什么有營養的問題,也不敢露怯去瞎問。何況看來他的朋友圈沒有他開始想的那么深厚,以至于剛做到第六本就開始以2020年才第一次見面的人作為主角。交情的淺薄和被訪人的身份也迫使他們沒辦法真正深入交流,更不用說時間都不太夠。另外我也低估了作者討好型人格的程度。這點在提問中已經嚴重影響了成書效果,甚至擴展到了書本之外。前段時間居然還收到了他因為拖更而發來的道歉信,還附送了一堆未完成或材料不夠而無法成書的訪談邊角料。
我理解作者采訪寫作方面的壓力和困難,他這種心系讀者、重視承諾態度也讓我動容,絕對是一個非常有道德感的儒生。但坦白講,這種行為很不值得同情,甚至多此一舉。首先,沒人會為你的痛苦買單。自己選擇的路,努力走完就好了。不需要解釋,也不要期望他人的理解和共情。你和讀者間的交情,比你和受訪者還要淺薄,唯一可能加深的方式,就是你把書完成好。再多道歉和解釋都沒有,做多了還會讓人覺得你脆弱,目標感模糊。這個時間不如放在創作書本身。你要相信這個系列的讀者對內容的關注程度絕對高于時效性。也不要過于糾結年初許下的承諾,因為已經完不成了,解釋再多也是沒完成。還不如關注當下,努力做好手頭上的那期。所以說當初收到那個所謂的道歉信,我內心更多的是憤怒和反感,因為我知道最近作者腦子又沒在作品上,而是陷在“完不成了完不成了完不成了”的情緒中。這種情況預示著《詳談》的下一期肯定更差。果然,這期已經撈的我無話可說了。內容無營養到完全一個字都不想提。
最后,其實也是這個系列不成功且難產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受訪者。如果換做五、十年前,這個系列絕對要比現在火很多。因為那個時候資本的力量更加強大、商業的影響力更強、人們也更功利。那個全民創業、商業狂野生長的年代,只要跟商業、成功、各種什么技術搭上關系,就必火。甚至思想的標桿都成為了商人。他們大談經營模式、創新改革。年輕人趨之若鶩。那個時候成功和有錢基本是劃等號的。年輕人的夢想基本都是創業成功,榜樣也基本都是商業精英。但生不逢時的是,如今的時代變了。資本的嘴臉已經快被撕破,老百姓已經沒有那么好騙,年輕人也已經不在那么容易被煽動、被蠱惑。社會的價值觀也不再像之前那么扭曲。大家的夢想開始變的更豐富也更現實,曾經到處演講的商業精英們如今也跌落神壇。坦白講我很開心,不是偏見,不是狹隘,因為歷史已經證明了。話語權可以交給人民、政黨,可以交給知識分子、政客、甚至是獨裁者,唯獨不能給的就是商人。如果如今還對“重農抑商”沒有一個辯證的看法,只能說是思維的落后。
在這個歷史階段,商業經營大談商業歷程成功模式的內容,本就是落后的、沒有市場的?!暗玫健惫究赡茏约憾家呀浺庾R到了。比如幾年前只要是商業、理財相關的課就不愁賣,而如今文化、藝術、哲學和理論知識內容才是真正的商機。這也是得到和其他競手,比如吳曉波頻道等拉開差距的原因。
而這樣一本還在談如何入選米其林、品牌價值、國外擴張的書,本身就是落伍的、沒有價值的。
商業不再是社會進步的領頭羊、商人也不在是大部分人的榜樣,也不能再妄想充當公知、傳播思想。這套模式和話術在今天其實已經失效,“在質上的進取,而非在量上貪婪”這種成功學廢話已經不在顯得高級。因為現代商業和資本已經被“祛魅”,露出來本來的面目。或許作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也察覺到了,這個系列才如此難產。(換做是我,聽那些靠著風口起飛的“豬”大談如何成功,我也會糾結哪句話可以放進書里,這確實挺難的)
身份決定了要以利益為本,就不可能真誠,所以說的話就不能盡信。商人以誠信為本,也是因為有誠才能有利,無利可圖,商人就改行種地了?;叵氘敵跽局v臺上生龍活虎的商業精英,哪個不令人作嘔。最近聯想楊嘲笑馬斯克談科技創新的視頻就很典型。
所以這個系列的失敗,有關寫作、采訪技術和時間的都是小問題。真正的原因是錯過了那個時代風口,落后甚至錯的東西,放到今天就不可能對。
想救這個系列,就只有換題材了,離商人遠點,有關于他們的東西已經足夠多了,該讓他們退居幕后老老實實搞企業、搞管理、搞產品了。說句不好聽的,公知的活計,沒有幾個商人有資格做。
這本書就是個商業項目,錯過了風口,就大概率失敗。但如果僥幸成功了,就說什么都對。
而這個功利、病態的風口和時代好像已經過去了,我很欣慰。
《詳談:張勇》讀后感(四):得到對內容的追求趕不上張勇對產品的要求
詳談:左暉
8.2
李翔 / 2020 / 新星出版社
詳談:沈鵬
7.6
李翔 / 2021 / 新星出版社·得到圖書
前面看完左暉和沈鵬的訪談系列,再來看張勇,感覺差距非常大。主要是人物風格和本書內容,并不是說他們仨能力間的差距。
沈鵬講學習、管理、個人成長很多,畢竟年齡閱歷在那兒;左暉講管理、行業很多、自己比較佛系(參考之前寫的看完《詳談:左暉和沈鵬》后一些隨筆記錄)
張勇很少講管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還是要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所以,他更多還是聊產品、開店、品牌的一些想法和感覺,做自己擅長的事——美食。所以新榮記不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商業模式,也沒有像其他幾家一樣對接資本,做規模擴張和快速復制的事兒,這20多年來一直是個“小生意”,但做出了精致和壁壘,就是真正的小而美。
今天恰好看到王俊煜的輕芒自己官宣說倒閉了,又啟動另一個“閱覽室”的新項目,1250個價值800元創始會員的預定也今天一下午搶購一空。俊煜和張勇讓我下意識聯想起來了,都是堅持做“小而美”的事情,尤其是在充滿了“快速擴張、規?;⑸虡I模式、資本”的當下,他們顯得那么的獨樹一幟和另類。從理性和商業的角度來看,理想主義者創業/做生意會更艱難,但我們需要這樣的另類,堅持匠心精神,讓我們略微貧瘠的內心更為豐富和性感。
說完張勇了,再來說說訪談內容質量本身和這本書的內容節選部分吧。
但不知是李翔跟張勇的關系不夠深交還是公開訪談有些許顧慮,一方面能夠感覺很多問題和內容有些重復甚至影響閱讀體驗;另一方面,訪談的不夠“深”,很多還是片兒湯話,不管是提問的還是回答的,這個現象在左暉的訪談里已經有出現過。
缺乏更有針對性個性化的問題
缺乏更有碰撞的觀點討論甚至辯論
嘉賓也缺乏足夠有“誠意”的回答,都還是一些正確的方法論,當然你今天某種程度上成功了,所以你說什么都對,但一些失敗的復盤或者更深層次的自我剖析需要李翔去給挖出來,沒看到。
所以,如題所說,得到team對訪談內容的要求遠遠趕不上張勇對產品的要求。當然,不否認存在很多挑戰和困難的因素在內,但距離部分讀者的預期還是有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