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在我讀大學那會兒很火。不止有老師拿他的歌《咸魚》做教案,還有學長在眾目睽睽下高唱他們的歌。
那是在學長們的畢業文藝晚會上。舞臺上,學長輪番上演著朗誦、話劇、舞蹈等,致敬在這象牙塔的最后時光。
最后出場的是一位穿白色T恤、留板寸發型的學長,他慢慢地走入舞臺中央,壓低了嗓子唱道:怎么去擁有一道彩虹,怎么去擁抱一夏天的風,天上的星星笑地上的人,總是不能懂不能知道足夠。
或高頻的呼喚,或低頻的私語,都是青春里最鮮明的標記。
我后來才知道那首歌是“五月天”的《知足》,表達了一種很愛卻不得不放手的復雜心情。因為應景,所以當時很多人跟著一起唱:為了你而祈禱而祝福而感動。
我由此漸漸地喜歡上了“五月天”的歌。在沒有奔忙、尚稱青春的年紀,常躺在宿舍玩電腦,耳機播著他們的歌, 鼓聲、貝斯、吉他聲、小小的吶喊,青澀又直接。阿信在耳朵里唱著各種風格的歌,突如其來的迷惘,淡淡的憂傷,無可救藥的樂觀。
聽得多了,歌詞便靜默地躺在腦海里,在對應的場景被召喚出來。
有風有太陽的時候,我會不自覺地哼著:走在風中,今天陽光突然好溫柔。在布滿星星的夜晚,獨自唱著:那一年,我們望著星空,有那么多的燦爛的夢,以為快樂會永久。
溫柔的、燦爛的……情緒隨著歌聲潛入原本封閉的心里,仿佛擁有了一種魔法,讓人可以迅速感受世界的復雜多樣,這與電影的作用如出一轍。
有一次看電影《撒嬌的女人最好命》,周迅演的假小子主動退出與撒嬌女爭奪黃曉明的游戲。本以為電影戛然而止,沒想到黃曉明最后回到了她的身邊。此刻,影片忽然傳來熟悉的旋律:最怕突然聽到你的消息,最怕此生已經決心自己過,沒有你卻又突然,聽到你的消息。
非常動人的一幕。歌詞貼切到仿佛為這部電影量身訂制似的。其實,是它描繪了一種真實而普遍的生命經驗,關于友情,關于愛情。
隨著年月,開始聽更多不同曲風的歌之后,耳朵里也有了新的世界,知曉音樂的世界大無邊。但仍然聽五月天,雖然覺得曲風太流行,青春使用過剩,表達趨向單一……
是誰在改變?
不變的是,去KTV的時候,點唱最多的仍然是五月天。從《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到《洋蔥》,我歇斯底里地唱著:如果你愿意一層一層一層地剝開我的心,你會發現,你會訝異,你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越唱越走調,真是太糟了。我關掉麥克風,看到屏幕里的阿信、石頭、瑪莎、怪獸、冠佑甩頭甩手甩身體,依然那么青春,像重映的經典電影,勾起很多人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