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剛剛和朋友說到想吃螺螄粉,打開手機購物App,就看到各種螺螄粉的推薦。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而且不只是吃的,還有穿的、用的、玩的……我們曾經聊過的東西,購物平臺總是能精準地給我們推送,仿佛手機實時在旁邊聽我們說話,然后知道我們想要什么。那么,手機真的會“偷聽”嗎?
直觀上講,我們可能會認為是一些手機軟件在后臺錄音,并上傳到它們的服務器,達到監聽的效果。但這種方法只是理論上可行,實際上幾乎不會有人這么做,因為這種做法風險大而效果差。一方面,后臺錄音,耗電量大,且傳輸數據容易被發現。我國有一系列法律法規保護個人隱私,未經允許竊取用戶隱私,直接觸犯了法律法規。這樣對于企業來說,犯錯成本是很高的。另一方面,即使錄音完成并傳輸到服務器上,也很難識別。因為正常情況下錄到的聲音,必然有很多無用的片段,并且背景音很嘈雜。這些錄音識別起來,技術難、成本高。因而,在違法成本、技術成本都很高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并不會選擇這種操作。曾申請到相關技術專利的臉書公司也明確表示:“我們能,但永遠不會!”
那么,手機是如何知道我們想法的呢?實際上,在我們開始使用App的時候,一切就開始了。下載安裝App時,我們會被要求獲取很多權限,如打開錄音權限才能打語音電話,這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有很多App卻存在明顯的越界行為,除了必要權限,它們還會要求獲取其他不相關的權限,比如音樂App要讀取相冊權限,打車App要讀取文件權限。當然,它們獲取了這些權限并不是直接讀取了你的信息,而是開始采集你的行為,這才是關鍵的地方。
我們以前所談到的隱私,往往是身份證號等很“直接”的內容,但今天所談到的隱私,還包括你不經意間暴露的上網行為、通訊錄關系網等不是很“直接”的內容。比如,你幾點鐘放下手機、多久打一次車、喜歡點哪種外賣等。如果收集的數據足夠多,一個人的形象就可以被有效地勾畫出,被稱為“用戶畫像”,然后通過算法給這個人打上一個個標簽,比如火鍋愛好者、健身達人等。之后,這個人出現一個新的行為,算法也會相應給他貼上一個新的標簽。隨著數據的積累,這些標簽對用戶的刻畫會越來越精確。當有了足夠精確的刻畫,各種廣告主就可以根據這些標簽選擇目標受眾,選定廣告位和投放時間,實現精準投放。于是,當你打開App,就會看見你覺得“剛好需要”的東西。
技術無善惡,但是使用技術的人有善惡。除了道德的評判,法律法規的約束也是十分必要的。歸根結底,技術的創新、發展、應用,是為了造福大眾、服務社會,而不僅僅是謀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