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狗教“禮儀”月入兩萬?狗狗愛“尋釁滋事”,送到5000元一個月的培訓學校去。沒學好,還要“復讀”。寵物培訓是門好生意嗎?
理論上,這的確是一片藍海。僅僅看飼養基數看,中國的寵物貓狗數量就約在一億上下。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首先,寵物訓練起步晚,從業者良莠不齊,行業本身也欠缺標準化和系統化。世界范圍的寵物訓練市場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寵物犬,其訓練的理論和實踐,源頭主要來自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條件反射)流派和軍事活動中對軍用犬的訓練。所以,各種簡單粗暴、強制甚至體罰的方式一度占據主流。后來,隨著心理學、行為學等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動物權益認識的提高,以及寵物犬與工作犬在角色屬性上的差別等原因,正向訓練,非懲罰性訓練逐步占據主流。
其次,寵物訓練的效果與主人期待有差距,行業評價總體不高。寵物訓練這個概念進入國內市場是比較遲的,不少從業者是從工作犬訓練開始涉足這個領域。工作犬訓練一般是以教會犬只掌握某種技能,或者改變某種行為為主要思路,方法比較陳舊簡單,也容易對狗的身心造成次生影響。這種訓練方式一般采用駐訓式,即主人把狗交給訓練師,放到訓練基地,接受一定周期的訓練,頗有些類似對待“問題”學生的網癮學校。
實際上,對寵物來說,最佳的訓練場景卻應該是它平常生活的環境,且最好是主人參與上課。因為只有主人對寵物行為變化的原因多一些了解,并且堅持正確引導,才能將寵物訓練成果固化為日常生活習慣。在訓練基地聽話的狗,回到家里未必聽話。舉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導盲犬經過千里挑一和長時間訓練之后才能上崗,但就這樣,上崗前也得對使用者進行培訓。而一旦訓練效果不如人意,對這個行業的評價自然也就參差不齊。
再者,目前的訓練方式從商業模式上說也不成熟,并沒有太多可供復制的成功案例。對主人來說,長期駐訓周期長、費用高,對從業者來說,也意味著投入高、成本高。駐訓需要訓練基地,要有空間、設備、籠舍,還要提供員工的生活設施,這些基礎性的建設投入和日常使用維護就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支出。必須收取較高的學費才能贏利。
筆者所在長三角地區省會城市,就擁有多家寵物訓練機構。疫情前,其收入更多是來源于寵物寄養,或是主人到園區帶寵物游泳等游樂項目,而非犬只訓練。近兩年因為疫情期間,寄養需求明顯減少,訓練客單也未見明顯增長。
當然,并不是說這個行業就只能止步于此。就像營銷故事中,推銷員可以把鞋子賣給不穿鞋的島民一樣,正因為傳統的寵物訓練方式有局限,所以才有了改變的空間。
訓練師應該更多幫助寵物主人掌握基本的動物心理學、行為學的知識和技巧,并能夠應用在寵物身上。訓練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為寵物主人提供更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從商業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種低成本,高產出的靈活就業模式。
當然,這對寵物訓練行業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能“授人以魚”,也可“授人以漁”。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經歷一輪洗牌和淘汰,就無法實現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當下所謂5000元一個月的“狗德班”,真的只是一種商業噱頭,但未來更專業的寵物訓練市場是值得期待的。它將不僅僅服務于寵物主人,更會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相結合,利用好自身的專業優勢,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