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電一影觀后,甲午戰爭給我帶來的不再僅僅是銘心的國恥,清政一府的腐敗,將士的英勇和悲壯這些蓋棺的定論。更多的而是反思發生這一切的為什么,更多的是在百年后的今日越來越熱的**島爭奪背景下,假如中日再有一次海戰,中國能取勝嗎?
正如電一影臺詞所講:一場大海戰能夠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一場甲午海戰,日本傾全國之力,上下一心,獲得了日本三年國民生產總值加上臺灣澎湖列島,清朝附屬國朝鮮為代價的戰爭紅利。而中國在輸了西洋之后再輸東洋,在當時敗給西洋尚可接受,居然還 輸給洋務運動比中國還 晚的東瀛倭國,中國舉國上下的民族自信心蕩然無存,也成為日后五十年中日本全面超越并逐步蠶食中國轉折點。其實又何止五十年,至今近一百二十年間,中國從未超越日本。
我們常說堂堂中華,領先世界數千年,我們更多比較的是文明,經濟,科技這些指標一性一的東西,而忽略了由于中國特殊的地緣使其遠離其他文明的沖突。其實從先秦開始一直到近代,中國的歷史可以濃縮為一部被游牧民族侵略的歷史。整整數千年間,文明領先世界,卻一直被侵略,這不能不說可悲。假如侵略的不是游牧民族,假如中國地處地中海的中亞地區,面對同樣輝煌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軍事侵略,中國還 會存在至今嗎?我覺得不會。
大航海時代之后,地球變得越來越小,文明之間的碰撞變得越來越頻繁。自**戰爭以來,中國早以不再被地理所保護,近代的侵略幾乎都來自海上。正如嚴復的《天演論》所講:競爭之后適者生存,民族同樣如此。在充滿一奴一性一和自我貶低的當下中國,保全自有文明變得如此艱難,又何來發揚中華文明,并將中華文明推向世界與西方文明一爭高下的雄心呢?古人即使戰敗,尚且擁有對自有文明的無限自豪。晚清政一府雖無能,雖昏庸,但仍視西方為蠻夷未開化之邦。雖自欺欺人,但尚存那一份骨氣。而今人連那僅存的骨氣都沒有,豈敢奢望在戰爭中有獲勝的自信呢?
中華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文明,大部分人會說就是儒家的文明。當下有少部分人已經反思在西方文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護中華文明,他們簡單的覺得讀讀《論語》,包包水餃,聽聽京劇就是了。我是儒家思想的堅定支持者,但我一直認為儒家思想在對內的國民教育上是必須的,教導人民禮義仁智信。但在國與國的競爭上絕對不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要等到別人開了第一槍,然后再振振有詞的說:是你先打我的,所以我現在還 擊就是代表正義。競爭也好,戰爭也罷,從來都不是道義取勝,而是實力加計謀。世界本無秩序,強權才能建立秩序維護秩序。縱觀整個中國史,漢族政權里除了秦漢隋唐明其他都是被動挨打,或者說也只有上述朝代的部分帝王執政才不是被動挨打,同樣奠定當今中國版圖最大貢獻的四個朝代,漢唐元清,有兩個是漢族政權。無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沒有一個是惟儒學論者,他們有基本的共同點:崇尚主動進攻,依靠武力解決爭端。我也不是惟武論者,太古老的中國輝煌歷史不為人所熟悉,近三百年來的中國落后史總不該忘記吧!東西方列強:英法俄日美,又有哪一個是不用拳頭而獲得統治世界或者地區的權力呢?沒有強權的內斂絕對是弱者的自我安慰,我們一習一慣地把侵略方稱為非正義的,是注定要失敗的,殊不知道每次戰勝侵略方的不是一抽一象的正義,而是比侵略方更強大的實實在在的力量。德國納粹是被蘇英美聯合打敗的,日本不是被中國人趕出去的,而是美國人在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結結實實給了重擊。大國不是靠嘴巴來立威的,日本被美國蘇聯打敗,而日本人最尊敬的是美國人,最看不起的卻是中國人。美國人在朝鮮戰爭被中國人打平,到了越戰,中國一句如果美國越過北緯十七度線中國就參戰,硬是讓美國人直到撤軍都沒敢越過十七度線。這就是國與國競爭最基本的事實,你強大,別人才尊重你的所說,而強大最直接最根本的體現就是該出手的時候敢不敢出手。
東有中日**島,中韓蘇巖礁,南有中越菲馬諸國的南沙爭端,雖然這些國家挾美自重,真欺負到中國頭上了,中國敢出手嗎?彼得大帝說的好,一個君主只有陸軍,只是有一只手,同時有陸軍和海軍才有雙手。今日中國不僅要有陸軍,空軍,海軍,還 要有天軍,中國的未來在深藍,海之深藍,天之深藍,只有這樣才能御敵與國門之外,戰場設在別人家門口,才能未戰而先勝。戰爭不是一個單一的事務,關系到政治,經濟,技術,民心和國民素質。我不奢望人人都是一鄧一世昌,林泰曾,但愿舉國體制完善,一旦需要運行,這部龐大機器能低故障順利運轉,使前方英勇的將士死得其所。五百年前的鄭和空有一支無敵艦隊,五百年后留給世界的只是中國人的自我意一婬一,歷史的機遇如同大海戰一樣,抓住了就能決定一個國家數百年的命運。失去了,或許意味著下一輪的被動挨打。沒有國家一直處于發展的巔峰期,在國力上升的時候需要適時的擴張,為日后的衰退謀得緩沖的空間,而不至于傷筋動骨。今日英國法國比較十九世紀都衰敗了,然而今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仍有他們的附屬國,仍有駐軍,仍有商貿航線必須的補給點。中國的經濟早已經超過英法,可又有哪個國家認為中國真正強于英法呢?
甲午硝煙已散,可是甲午海戰壓在中國人頭上的一陰一云至今未散。中國該為自己的真正崛起而準備另一場大海戰了,用另一場大海戰去洗刷一百六十年來來自海上的種種恥辱。戰爭中從來沒有道義,只有勝負,因為如果存在道義就不會爆發戰爭。我們不好戰,但要清楚認識到沒有戰爭就不會有國家民族的發展。陌刀為節,玄甲為裳,丈夫蓄志,女兒英儻,馬蹄踏處,即為大唐。
【第2篇】
1877年(清末),一批一精一英的少年學子懷著強國之夢登上海輪遠赴英國,并離開中國,進入皇家海軍學院。在那里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一習一到最先進的知識,并親自駕駛著清政一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駛回祖國。但是,在紫荊城內,是慈禧太后統治著整個清國,讓清國成了一個腐敗的國家。
原因就是慈禧太后,在一座富麗的園林已近完工,為了討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用來修建頤和園的錢竟是中國海軍的軍費!中國成了一個比腐敗的國家還 腐敗的國家。不過,中國北洋艦隊“致遠號”的艦長一鄧一世昌是北洋艦隊中唯一一個不嫖賭不貪私的艦長,他率領中國北洋艦隊。
清國原本是一個充滿歡樂的國家。但在1894年,日本長崎、日本艦長們一陰一沉的目光迎來了到訪的中國北洋艦隊,仇恨的日本民眾與中國海軍發生血腥的沖突,雙方炮口都迅速瞄準對方,戰火一觸即發……
日本與中國發起了戰爭,北洋艦隊眼看這就要全軍覆沒,但是,一鄧一世昌最后選擇了一對手日本“吉野號”同歸于盡,可惜,在對手強烈的炮灰之下,一鄧一世昌失敗了,雖然一鄧一世昌落水,但他的一寵一物堅持就他,最后,他們一起沉到了大海中,狗對人的忠誠就像我們對國家的忠誠一樣。
又過了一段時間,戰爭再次發起,日軍大舉入侵中國,并在旅順進行了滅絕全城的大屠一殺,而同一時刻,北京頤和園里卻是一片歡歌,慈禧太后的六十壽典開始了……
在海面上,中國的一顆炮彈打到了“吉野號”的**艙,但是,因為那些貪一官用了所有的錢,中國的那顆炮彈,竟然是臭彈,似乎抵抗不住他們了,日軍到了劉公島,北洋艦隊在港內進行最后的苦戰,日軍攻占了陸上所有炮臺,將炮口轉過來猛轟港內的中國軍艦,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陸軍的救援,然而幾路援軍全推托不前,甚至轉頭逃跑!孤守一個月的北洋艦隊終于彈盡援絕,軍心遣散,劉步贍等人拒絕了日本同學的勸降,親手炸沉了自己的軍艦后自盡身亡,一支曾威震東方的強大艦隊灰飛煙滅……
在最后,日本的“吉野號” 船長說道:“如果中國的那顆炮彈不是臭彈的話,我們現在的位置或許會反過來。”而且日本還 把臺灣的附屬島嶼全都劃為日本國土。
日本還 制定了“馬關條約”,內容如下:
『中文條約中稱中國 、日文條約稱清國』
中國從朝鮮半島撤軍并承認朝鮮的“自主獨立”;中國不再是朝鮮之宗主國;
中國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
中國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后來日本以退歸占領的遼東半島為由)又索取了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還 費;
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
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片面最惠國待遇;
中國不得逮捕為日本軍隊服務的人員;
臺灣澎湖內中國居民,兩年之內任便變賣產業搬出界外,逾期未遷者,將被視為日本臣民;
條約批準后兩個月內,兩國派員赴臺辦理移一交一手續。
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將產品銷往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所以中國清朝徹底腐敗。
【第3篇】
走出電一影演播廳,思緒仍久久不能平靜,一部反應清政一府與日本帝國主義海上激戰的電一影,令我無限感慨。
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紀后期,慈禧太后掌權,中國閉關自守,國家落后,政一府腐敗的背景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帶領全體將士,一鄧一世昌、劉步蟾等海軍一精一英懷揣保家衛國的理想登上各自的戰艦,與日本海軍在黃海海域上展開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鐵甲艦隊大決戰,中方英勇反擊。但是,最后甲午海戰仍然是以清政一府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屈辱的一頁。
影片從主角一鄧一世昌童年講起,基本尊重、還 原歷史,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一鄧一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一愛一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一精一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一愛一國主義一精一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
看完影片,我思緒萬千。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泱泱大國,人才濟濟,卻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小國打的落花流水。與同事一交一流,我談到,看這樣的影片,太沉重,太壓抑。這樣的結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科技落后,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清朝統治的腐敗無疑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于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增強自身力量上來。慈禧太后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北洋水師多年無錢置辦裝備。而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款,日本各界競相傾囊。 制度的差異,領導者的思想,致使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災難。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正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制度,必將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富強,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落后就要挨打”,當我們看完這部影片,不自然的就會想起這句話。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歷史的總結,它更是告誡我們當代年輕人要發憤圖強,振興中華,使我們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因為清政一府的懦弱無能,簽訂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不計其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的落后局面不斷改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國距離一個發達國家的標準還 差得太遠太遠。作為我們新一代的青年,我們就應該立足于發揮自己的微薄力量,一團一結奮進,建設祖國,使祖國更加強大。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首次從執政一黨一戰略的高度確立“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這一政策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它的實現,需要每一個國人的共同努力。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雖然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傾其所有,無私奉獻,用我們的全部力量去澆灌祖國的花朵,做好一批批人才的鋪路石,用我們的青春建設祖國,祖國一定會強大起來。因此,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
看完電一影,我還 被一種力量震撼著,那就是一個個英雄人物對祖國的摯一愛一。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少一愛一國志士,他們深一愛一自己的祖國,為了中華民族的每一步前進,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奉獻自己的生命。“用血液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一鄧一世昌說的。在致遠艦沉沒之后,一鄧一世昌完全是有機會活下去的,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他所信仰的“與艦同沉”的理念。一鄧一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提督丁汝昌,撕毀日軍的勸降書怒道:“目下我師雖難,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職也。”管帶劉步蟾信念堅定,一位位英勇的士兵……他們與敵人猛烈對抗,他們的一愛一國主義一精一神將永存。一百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 隱隱作痛。但是那些一愛一國將士,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情到深處,我的淚水流下,為了那些英烈們,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滄海橫流,驚濤拍岸,似乎還 在默默地吟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聯想現實,在**島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當我們看到影片最后,氣勢恢宏的人民海軍艦艇編隊在鐵甲艦的殘骸旁破一浪一駛過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熱一愛一祖國,關心中國海軍發展的人們。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中興起的北洋水師迅速成軍,擁有世界一流的戰艦,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而今天,幾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嶄新而強大的海軍又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古老的東方。作為一名華夏兒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動萬分!
感謝《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這部能夠滌蕩我們靈魂的影片,那個叫中國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時代的再現,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在思想上重新有了思考。
【第4篇】
走出電一影演播廳,思緒仍久久不能平靜,一部反應清政一府與日本帝國主義海上激戰的電一影,令我無限感慨。
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紀后期,慈禧太后掌權,中國閉關自守,國家落后,政一府腐敗的背景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帶領全體將士,一鄧一世昌、劉步蟾等海軍一精一英懷揣保家衛國的理想登上各自的戰艦,與日本海軍在黃海海域上展開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鐵甲艦隊大決戰,中方英勇反擊。但是,最后甲午海戰仍然是以清政一府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屈辱的一頁。
影片從主角一鄧一世昌童年講起,基本尊重、還 原歷史,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一鄧一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一愛一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一精一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一愛一國主義一精一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
看完影片,我思緒萬千。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泱泱大國,人才濟濟,卻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小國打的落花流水。與同事一交一流,我談到,看這樣的影片,太沉重,太壓抑。這樣的結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科技落后,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清朝統治的腐敗無疑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于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增強自身力量上來。慈禧太后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北洋水師多年無錢置辦裝備。而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款,日本各界競相傾囊。 制度的差異,領導者的思想,致使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災難。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正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制度,必將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富強,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落后就要挨打”,當我們看完這部影片,不自然的就會想起這句話。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歷史的總結,它更是告誡我們當代年輕人要發憤圖強,振興中華,使我們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因為清政一府的懦弱無能,簽訂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不計其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的落后局面不斷改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國距離一個發達國家的標準還 差得太遠太遠。作為我們新一代的青年,我們就應該立足于發揮自己的微薄力量,一團一結奮進,建設祖國,使祖國更加強大。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首次從執政一黨一戰略的高度確立“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這一政策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它的實現,需要每一個國人的共同努力。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雖然我們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傾其所有,無私奉獻,用我們的全部力量去澆灌祖國的花朵,做好一批批人才的鋪路石,用我們的青春建設祖國,祖國一定會強大起來。因此,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做好我們的本職工作。
看完電一影,我還 被一種力量震撼著,那就是一個個英雄人物對祖國的摯一愛一。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少一愛一國志士,他們深一愛一自己的祖國,為了中華民族的每一步前進,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奉獻自己的生命。“用血液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一鄧一世昌說的。在致遠艦沉沒之后,一鄧一世昌完全是有機會活下去的,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他所信仰的“與艦同沉”的理念。一鄧一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提督丁汝昌,撕毀日軍的勸降書怒道:“目下我師雖難,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職也。”管帶劉步蟾信念堅定,一位位英勇的士兵……他們與敵人猛烈對抗,他們的一愛一國主義一精一神將永存。一百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 隱隱作痛。但是那些一愛一國將士,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情到深處,我的淚水流下,為了那些英烈們,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滄海橫流,驚濤拍岸,似乎還 在默默地吟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聯想現實,在**島問題愈演愈烈的今天,當我們看到影片最后,氣勢恢宏的人民海軍艦艇編隊在鐵甲艦的殘骸旁破一浪一駛過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熱一愛一祖國,關心中國海軍發展的人們。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中興起的北洋水師迅速成軍,擁有世界一流的戰艦,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而今天,幾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嶄新而強大的海軍又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古老的東方。作為一名華夏兒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動萬分!
感謝《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這部能夠滌蕩我們靈魂的影片,那個叫中國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時代的再現,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在思想上重新有了思考。
【第5篇】
在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我組織全體職工看一場《甲午大海戰》電一影。這是一段150年前可能被大多數人無意淡忘的歷史,當那些鮮活的人物、被欺負屈辱的事件、慘敗的事實再次在熒幕上浮現時,我的內心從未有過的非常沉重,我相信在場的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無不被深深地震撼了......
震撼之一: 日本人為了發展海軍侵略中國,天皇率先捐款,發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軍實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國,最高領一導一人慈禧太后為慶祝六十大壽,竟然用軍費修建頤和園,并修筑了一艘巨大的“石艦”以供自己玩樂. 日軍大舉入侵中國,并在旅順進行了滅絕全城的大屠一殺,而此刻,北京頤和園里卻好不熱鬧,慈禧太后的六十壽典正在歡天喜地慶祝!
震撼之二:大戰在即,清朝高層卻茫然不知危機臨近,軍費短缺,堂堂一個北洋艦隊竟然只有三發炮彈,其他炮彈只是沒有殺傷力的教練彈!出現了幾次擊中敵艦但毫發無損的場景,造成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而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震撼之三: 在致遠艦沉沒之后,一鄧一世昌完全是有機會活下去的,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他所信仰的“與艦同沉”的理念,最后與一只前來救他的狗同歸于盡。這與清朝那些貪一官污吏中飽私囊、花天酒地、結一黨一營私、出賣國家的敗類形成鮮明對比!
震撼之四: 劉公島,北洋艦隊的終結點。日軍攻占了陸上所有炮臺,將炮口轉過來猛轟港內的中國軍艦,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陸軍的救援,然而幾路援軍全都推托不前,甚至轉頭逃跑!孤守一個月的北洋艦隊終于彈盡援絕,軍心遣散,劉步贍等人拒絕了日本同學的勸降,親手炸沉了自己的軍艦后自盡身亡!
震撼之五:日軍耗盡國庫已無力再戰,此時腐敗無能的清政一府卻絲毫不知,貪生怕死,委曲求全,不求抗戰,喪權辱國地簽下了《馬關條約》求和,把東三省、臺灣以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并賠償3億五千兩白銀,恥辱至極!
另外,影片里陳述的話語感觸至深:
中國是一頭可怕的東方雄獅,但有時并不可怕,因為它只是偶爾清醒一下,站起來伸個懶腰,打個哈欠,然后又趴下睡著了。一只喜歡睡懶覺的獅子令人可怕嗎?
一個沒有海軍或者海軍不夠強大的國家就像缺了一只腳的人,他遲早會挨打!
中國有句古訓:歷代王朝如果丟掉一寸土地,那么君王死后不得設置靈位,因為沒有臉面面對列祖列宗!甲午戰爭的失敗,土地的割讓,讓晚清政一府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或許我是一個感一性一的人,在我看著北洋艦隊沉沒的時候忍不住地在擦眼淚,心情沉重、憤懣、復雜。但我想,中國人或許都應該擁有這樣的感一性一,尤其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尤其是**都應該看看這部片子,相信會得到震撼的感受。
用生命和鮮血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一鄧一世昌說的。這是先人在警示后人,用自己的鮮血去警醒與自己流著同樣的血卻還 在醉生夢死的一些人。
事實證明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至少在后來的歷史進程里,英雄們的犧牲是沒有白費的。但我覺得我們不再需要再一次沉痛的失敗來喚醒后人,因為悲劇太慘痛,我相信歷史不再重演!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情節線中詳盡地說明了日本對**島覬覦的由來,并讓一鄧一世昌率艦隊巡游**島、臺灣及南海諸島,它記錄了我們的先輩對于疆域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同樣體現在1945年民國海軍南海宣示**,同樣體現在1974年人民海軍西沙海戰和1988年南沙海戰,以及此后許多次的保釣、護漁、對峙事件中。無論到什么時候,這種責任感在每一位華夏子孫包括海峽兩岸中國人的身上,都是一脈相承的。這種責任感也適應于現實的**島、黃巖島,從黃海到南海,甚至一些被列國侵占的海島。保護好祖國海疆的每一寸海域,是我們華夏子孫的責任,我們絕不退讓,這是我們的海洋!只有這樣才能告慰那些沉淀在海下的與自己有相同血脈的遺骸。
歷史不應該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該用來警醒世人。戰爭不會同情弱者,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