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吳仁寶》作為一部為十八大獻禮的主旋律電一影,其收視票房主要來自一黨一政機關的集體觀影學一習一,豆瓣評分為2.8分,可見普通大眾并不待見。然電一影一面世我就特別想去觀摩下,直到今天在電腦上看完,倒不是因為癡迷主旋律,只是身為一江一陰一人想進一步了解下華西村,雖然這樣的影視劇百分之百進行了哲學上所說的遮蔽。
看完影片有好多感受,對于吳仁寶這個人物,隨著觀影及思考產生了一些相左甚至完全對立的情感。也許,就像許多歷史英雄人物一般,吳仁寶的行為有著多面意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評價,也許再過幾百年會看得比較通透些。
關于華西早期的建設與成果
華西村有今天的發展,不容易!了不起!雖然很多人對于華西的成就抱有成見,然相比于當年和他相同建制的大隊,華西的發展已屬全國先進。一個小小的大隊從一塊小磨盤開始,加工磨面,開辦五金廠,機械廠,紡織廠,鋼鐵廠,直至華西村上市,一江一陰一第一高樓的竣工,可為篳路藍縷,苦盡甘來。以我老家蔣家村為對照,簡直是不堪入目,據父輩言,人民公社時期蔣家村存在著當時所有流行的弊病,直接表現為磨洋工沒有生產積極一性一,糧食產量上不去,大家都餓肚子。華西在人民公社期間就能勇當先進,可見老吳的組織動員能力非常之強,他讓社員在大鍋飯的制度下居然都吃飽飯,其功勞著實不小,這點可以讓全中國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的大隊書記、村支書、村長無臉見人。這種踏實苦干的一精一神是我們所缺失而需要學一習一傳承的。影片中華西村要趕建新工廠,吳仁寶為鼓勵大家,冒著風雨手持擴音器扯著嗓門喊,“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大慶一精一神就是我們華西一精一神,我們只有背水一戰,才能夠柳暗花明”,這樣催人奮進豪氣沖天的話語想來只有在高三課堂上才能聽聞了,很多時候我們把決心熱情丟一了,把吃苦耐勞腳踏實地也忘了。
關于華西決策的**化
影片中很多次村支部會議都在**投票中落下帷幕,而且基本每次都是全票通過,顯然這樣的橋段是美化處理的,實際工作中利益多元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怎么可能每次都是全票通過。如果有這樣的情況,那只能說明吳仁寶一人專制,書記一言堂。在影片的結尾,新任書記吳協恩帶領班子成員在天一安一門廣場上宣誓就職,可是導演沒有也不想讓觀眾知道,此子為吳仁寶的小兒子,這村支書是子承父業。記得當年《面對面》欄目王志專訪吳仁寶,為什么兒子成了村支書,吳仁寶鎮定自若地說,群眾推選,支部會議全票通過。這讓我想起了金家王朝的故事,金大胖28歲執掌一國,據說是人民代表選舉全票通過。也不知這吳協恩是才華出眾技壓群雄,還 是捧了個吳仁寶這塊金子招牌。總之,從若干細節處理,可略窺華西**運轉之端倪。
關于華西的村規民約
20××年正值華西50大慶,乘著龍希大廈的竣工華西召開了堪比春晚的村慶。隨著而來的是各路媒體的深入調查報道,有正面的宣傳,也有客觀的剖析,當然負面的抨擊絕不會見于網絡報刊。綜合各方消息,大致可以知曉吳仁寶對于華西的財務控制地非常嚴格,官方報道村民個個都是百萬富翁,但是這百萬是不能變現的,只能以股金的形式存入華西村財務,且自己沒有支配權。據當地村民介紹,婚喪喜事需要用錢時,村里會撥付一筆錢,一場婚禮只能在一定的金額內完成,即使存款上有千萬也沒有權限提取使用。關于華西村民的住宅別墅,有人做過深入調查,一套三層別墅價值200萬,華西為每位村民進行了配置,但住別墅的代價是一家三口每年需向村里還 款20萬,意味著一家三口為華西工作的所有工作都要上繳,而且這別墅沒有產權。村約還 規定,當村民搬離華西村或不在華西工作時,所有的房子車子都要收回,存在村里的股金也不能支付。這樣的一種共同富裕把華西村民的財務全部集體化了,雖有所有權,卻沒有支配權,每一位村民都要為配置的別墅和汽車貢獻自己的全部勞動價值。這樣的共同富裕必要要受到我們哲學系老師的討伐,因為在教授們看來,這樣的勞動已經異化了,那外在的別墅汽車將人的自一由權利全部消滅了,馬克思所謂的人的自一由全面的發展在這里變異了。但話又說回來,有人覺得將自一由換房子車子很值,這就愿打愿挨了。
在吳仁寶看來,所有都幫你安排好,你只需要負責幸福就夠了。
華西村的跨越式發展,就是中國60年來的一個縮影,其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關乎人的一精一神文化卻少之又少,這使得我們越發展越進入一個矛盾多發期。什么時候華西想通了,知道怎么與村民和睦相處共同富裕了,我們的國家也就走上正到了。
【第2篇】
一江一蘇省的華西村,那可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幾乎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征程和步伐,華西村一一夜之間聲名鵲起。
華西村的成功,離不開那個帶頭人——村一黨一支部書記吳仁寶。在中國的農村始終流傳著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干部的俗語。農村一黨一支部書記,作為一村之長,掌門人,對于一個農村幾百口人,乃至上千人,甚至是上萬人的生存發展和一溫一飽冷暖,起著決定一性一的作用。
電一影《吳仁寶》就是真實的再現了華西村幾十年的興衰發展,用分鏡頭的形式,從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直到二十一世紀。時間跨越了幾十年,堪稱華西村一部波瀾壯闊的全景式紀錄片。
《吳仁寶》這個普通的中國農民,因為是一黨一員,從內心淳樸的愿望出發,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華西村,把全部的熱情和一精一力奉獻給了腳下的土地。中國農民對土地的熱戀和渴望,對勤勞致富的期盼,對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過上脫貧致富好日子的期盼,在電一影中展現的淋一漓盡致。
電一影《吳仁寶》用倒敘的方式,將華西村的鏡頭拉回到了六十年代,帶領所有的觀眾一起感受在那個窮的叮當響的年代。華西村在吳仁寶的帶領下,捐糧食買磨盤、平整土地、多打糧食,開始了脫貧致富的沖一刺。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華西村頂一住了分產到戶的狂一熱,集中土地干大事,“頂風作案”開辦起了小五金廠,為的就是全體村民過上好日子。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華西村的工廠一個接著一個,華西速度成為一團一結和凝結全村人心的理想和源泉。面對一個又一個風口一浪一尖,全體華西人依靠同心同德、同舟共濟,硬生生的扛過去了一個又一個驚濤駭一浪一,成為中國的華西,世界的華西。
華西村的發展壯大,乃至后來的上市,走向世界,成為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培訓基地等等。讓我們看到的是,以吳仁寶為首的村一黨一支部一班人馬,求同存異、同甘共苦、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齊心協力。
眾人劃槳開大船!華西村用實踐證明了,一個好的帶頭人的重要一性一,更用實踐證明了,一個一團一結齊心的領導班子的重要一性一。只有干群同心,上下一心,才能夠創造華西村那樣的成績,才能夠在一窮二白、一無所有的土地上,用勤勞和汗水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一片天。
電一影《吳仁寶》中,就多次出現吳仁寶帶領廣大一黨一員沖鋒在前、吃苦在前,拼命在前的畫面。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豁出命去也要干出一番事業的豪情壯志,令人為之動容感慨。這些,正是我們所缺少的,丟失的,放棄的。
今天的不少一黨一員干部,很多人都是求穩怕變,不思進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茍安茍且的思想嚴重。凡事處處都要先考慮自己的帽子、位子、票子,做事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怕這怕那,生怕一不小心出點差錯,丟一了自己的帽子、位子,明明是對人民群眾有好處的大好事,因為有風險,有難度,就置之不理,不聞不問,甚至是裝聾作啞。
這些行為和人都是同一黨一的事業格格不入的,甚至是對一黨一的事業犯罪。這些人,被人民群眾唾棄,為一黨一抹黑,愧對了共一產一黨一員的稱號。
電一影《吳仁寶》中,就曾多次出現,關鍵時刻,廣大社員、村民義無反顧的站出來,用實際行動支持村一黨一支部的決定。你們一黨一員在前面,我們群眾在后面,絕不退縮。沒有驚天動地的宏偉事跡,沒有感天動地的肺腑之言。只有這短短的幾句話,就足夠了。一黨一員沖鋒在前,群眾緊隨其后。還 有什么樣的事情解決不了,還 有什么樣的困難克服不了。
華西村的發展壯大,從昔日一個窮的響當當的窮困村,到后來成為蜚聲海內外的世界級名村,每一步都是干群努力,齊心協力,榮辱與共的結果。
今天的中國鐵路,走上了動車速度,動車進程。所有的問題、困難、焦點,都需要我們這些一黨一員干部沖鋒在前、努力向前,需要我們這些基層管理干部身先士卒,充分發揮共一產一黨一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職工群眾同心同德,上下一心,去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爭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才對。
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迫切需要一團一結海內外一切可以一團一結的炎黃子孫,求同存異,以民族大義為準,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為準,拋棄個人成見,拋棄狹隘主義思想,攜手共進。
對于我們廣大鐵路職工,尤其是安全生產一線最普通的職工而言,我們一樣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著努力和奉獻,一樣是為一黨一工作。
我們的工作,就是要立足本職崗位,兢兢業業,用實際行動確保安全生產,謹記一團一結協作,包容謙虛的宗旨,不給一黨一添亂,為一黨一分憂就從確保安全生產抓起,扎扎實實,真抓實干,撲下一身一子,帶領身邊的職工群眾努力工作、忘我勞作,用安全生產的平穩有序為一黨一旗爭光添彩。
努力向前,眾人劃槳開大船,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