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賬到總監》是一本由錢自嚴著作,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68.00元,頁數:34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從總賬到總監》讀后感(一):讀書感悟
第一次見到錢老師的書是在小紅書上,博主推薦了幾本財務類書籍,因為我本身是財務專業出身,所以就準備買來翻翻。沒想到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如此之大,把我完全帶入了另一個財務世界,原來財務可以這樣的高級! 在書中跟隨主人公的腳步探索財務的奧妙,二十多項的管理工具更讓人備受啟發。 如今工作中,我不再簡單的說“這個業務不合規,不能報銷。”更多是通過審視業務發生的過程及結果再做出應有的判斷。用Sarah姐的話來說,“制度就是被用來挑戰的!” 書中前言部分講到“很多專業人士過度聚焦于考證與攻讀學位,忽視了自己心智模式的重塑與改變。”講到了很多財務人的痛點,是當前很多財務人的現狀。 2022希望可以改變自我,做一個主動設計生活的人。
《從總賬到總監》讀后感(二):適合所有職場人的書(不只是講財務)
雖然看名字像在說財務的事情,但里面有很大篇幅是職場道理,包括且不限于部門管理,工作溝通,個人提升.... 用了很多模型,各種方便快捷的解決方法,可能有些都是已經在做或者耳熟能詳的道理,但這本書基本把他們都理了一遍。理論扎實也寫得通俗易懂,有些寫得不夠詳盡的也可以再去搜資料補全。 最打中我的一點是昨天看到關于KANO模型的職場應用,這個模型之前見過,但從來沒想到可以用到工作中,解決了我一些迷思。有些事情感覺明明努力做得很好了,但任憑我講得天幻亂墜老板都提不起興趣,看了書才發現這部分工作是屬于“必備屬性”,它的上限對于老板來說就是“還好”,要想走得更遠必須多做一些“期望屬性”,甚至是“魅力屬性”(預期以外)的事。解釋開了會感覺這些道理顯而易見,但套進模型里面可以把零散的想法整合到一起,方便以后思考時候的歸類。
《從總賬到總監》讀后感(三):財務人的成長日記
前言(碎碎念可跳過看書評):
這本書讓我想起大四上學期那段時光,每天一邊準備考研,一邊痛苦地思考畢業后到底想干什么:考研?考公?去國企?去當會計?去做審計?
后來痛定思痛,覺得自己性格里的那股執拗勁兒終究還是會無法接受體制內和企業里錯綜復雜又微妙的人際關系,于是在考研心態有點崩潰的那幾天準備了一下四大的網申和面試,然后繼續安心準備考試。
考完試后收到了四大的offer。
簽了offer后覺得自己的成績應該也進不了復試,決定放棄復試。
在三四月份的某一天接到了考研學校的電話,問我為什么過了線沒有去面試。
呵,上天這玩笑~
在2019年的10月,我正式成為了一只審計狗。
像大多數被投入四大這架高速運轉機器的小朋友一樣,我的那些關于dream firm的夢很快就幻滅了。
無窮無盡的加班和出差讓人變得暴躁,變得遲鈍,開始覺得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每天的日常就是卑微地要資料、刀底稿、發函證、收函證、抽憑、tie數,上數,清Q。。。
無數次回想起當初選擇審計,是因為想去了解不同的行業,想每天都做不一樣的事情,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創造那么一點點價值,可最終發現比所謂保持獨立性更多的是跪舔甲方爸爸。
書評: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四大經歷的價值。
曾經覺得為什么報告非要一遍遍地改格式,把word放大到200%拿著放大鏡去看有沒有漏掉千分符,上下橫線有沒有對齊,前后reference有沒有不一致。
講財務報告那部分,看到各種亂七八糟的格式會不禁覺得,這是個什么玩意兒?這么丑的東西怎么能拿得出手?后面看到作者擺出一份四大的報告,才感到身心舒暢,覺得本該就是這個樣子。
這本書讓我看到職場里的關系也沒那么令人討厭。
組織結構無論再怎么扁平化,都有上下級關系的存在,只要領導的評價可以決定你的晉升、你的獎金,那就有阿諛奉承,就有拉幫結派,就有職場政治的存在。四大也并不是職場關系真空的象牙塔。
而職場情商也并不都是虛與委蛇。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平衡多方的感受和利益關系其實也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不要逃避成長。
作為小白怎么抓住機會鍛煉自己,作為小頭頭怎么去培養下屬解放自己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怎么去跟領導匯報,怎么給自己爭取機會,怎么協調各部門關系,怎么搞定難相處的同事?
這些問題,這本書里都有一個選項供參考。
一些句子:
像離職與提拔之類的事,挺敏感的,所以溝通的次序很重要。你最在意他意見或是關系最深的那個人,一定要第一個與之溝通。
情感賬戶的建設,其實非常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從生活的點滴做起。
給上司做報告,得先講結論再講邏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