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商界大佬都有一個不愿提及的兄弟
在商業世界,大多數合作關系的破裂都發生在公司飛黃騰達之前。
一向跟比爾·蓋茨關系還不錯的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最近出了一本很有料的回憶錄:《謀士:微軟聯合創始人回憶錄》(IdeaMan)。在這本書中,艾倫對老友比爾·蓋茨大發牢騷,認為比爾·蓋茨曾經密謀在他得癌癥時掠奪他的股份,并不遺余力地把蓋茨描繪成一個脾氣超壞、滿身銅臭、自我感覺良好的野心家。這引得《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名利場》等大牌媒體,紛紛開始熱烈地八卦起這對如同離婚夫妻般的前合作伙伴。
其實,縱觀微軟、蘋果、Facebook你就會發現,在商業世界,這種類似于由初次婚姻不幸而引發的糾纏不清、刻骨銘心的關系,絕對不是偶然一例,大多數關系的破裂都發生在公司真正飛黃騰達之前。
微軟:隱藏在和諧表面下的內部征戰
根據《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的報道,在《謀士:微軟聯合創始人回憶錄》一書中,收錄有1982年艾倫與蓋茨一次最激烈的對話:“這真是不可思議!這一架總算暴露出你的真面目!我從此就知道你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了!”充斥著前半本書的爆料,總算是給了許多微軟原教旨主義者修正微軟歷史,和兩位大佬關系史的大好機會:長久以來,他們不是被視為對方的興奮劑,就是密友。但認識他倆的朋友看過這本書后都說,本回憶錄確實劃出了一道大口子。在本書的致謝單上,艾倫還感謝了包括蓋茨在內的17人,為他提供了“全面而富有邏輯的幫助。”
在這本爆料書出版之前,蓋茨與艾倫的關系一直是被公認的好,就算58歲的艾倫早已經離開微軟。艾倫離開是在1982年,他患上了癌癥。但是,在本書中艾倫卻說,他離開是因為他對蓋茨的行為越來越不滿,因為在艾倫越發低調的同時,蓋茨卻越發朝一個強勢的工頭轉型。
比爾·蓋茨一直試圖降低艾倫在微軟的股份,也是因為與他們相熟的人都認為艾倫并不在工作狀態,也并沒有對公司全身心奉獻。這是原因之一,而蓋茨在他們的首張合作協議中也寫道,如果他認為兩人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那么他就可以購買艾倫的股份。
艾倫將這份協議寫進書中,但并沒有寫出蓋茨插入的這一條款。微軟的成長也吸引了更多像蓋茨一樣,一條心只管建設微軟的人加入。他們愿意日夜工作,睡在辦公室里。而艾倫卻在此時厭倦了這種生活,拖了團隊的后腿。在書中,艾倫說與蓋茨的斗爭讓他付出了代價。“我低沉的士氣影響了對工作的熱情,這也恰好能促成比爾的下一次攻擊。”他寫道。
艾倫這份毫不遮掩的“蓋茨報告”,確實在微軟的“早期校友”中掀起了一些風浪。那些跟這兩位大佬都認識的人,已經開始私下里懷疑艾倫對于某些事情表述的準確性。舉個例子,一些熟人們就曾證明艾倫并沒有出席某場會議,但艾倫自己的說法就是他當時在場。另外艾倫說他當年去加州帕羅奧圖市挖了一個電腦奇才,后來此人成為微軟最重要的程序員之一。但是熟人揭曉,這個電腦奇才其實是蓋茨三顧茅廬挖來的。
在這本自傳中,艾倫還認為自己點亮了諸多微軟重要創意的火花,并在一些案例中扳倒了蓋茨。而充斥全書的怨恨基調,也是艾倫因為沒有在微軟得到自己應得的贊譽與回報。然而,曾和艾倫并肩作戰的同事們卻持相反看法。“我很驚訝艾倫先生不滿于他在微軟的所得。”曾在1981年加入微軟并在那里工作了20年的卡爾·斯托克說,“我們全都把保羅當朋友,并且認同他為微軟做出的貢獻,但毋庸置疑的是,對微軟的成功影響更大的絕對是比爾,而并非保羅。”
離開微軟后,艾倫基本上是在靠著微軟帶給他的巨大財富過活。他的大部分商業投資不是失敗,就是勉強糊口。認識艾倫的人都覺得,比起經營一個軟件公司,他還擁有更廣闊的志向。曾在上世紀70年代與蓋茨和艾倫共事過的大衛·邦內爾看來,相比蓋茨,艾倫對音樂和文化更有熱情。“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感興趣的是整個世界,而比爾則是一根筋型的。”
蘋果:形同陌路的兩個史蒂夫
1977年的喬布斯和沃茲尼克
曾是《時代》周刊記者的邁克爾·莫里茨,為喬布斯寫了一本傳記:《重返小王國:喬布斯如何改變世界》。在這本書中,他如此描繪了兩個史蒂夫的初次會面:“史蒂夫·喬布斯第一次見到史蒂夫·沃茲尼克和他的電腦時很受震撼,自認為沃茲尼克是他見過的第一個比自己還懂電子學的人。”
但這也僅僅只是初次會面所產生的共鳴。事實上,沃茲尼克是個極客,只對技術感興趣。而喬布斯卻是個“雜家”:“他花了大量時間涉獵文學和藝術,喜愛文學和經典影片,學過莎士比亞作品,把英語老師奉為偶像,為《紅氣球》之類的電影深深感動。”“他跟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個標新立異的小組,叫"巴克魚苗俱樂部",意思拆開是一句下流話。(勵志一生 m.taiks.com)他們把廁所的馬桶漆成金黃色,把它用水泥糊在花盆上,他們把一輛大眾甲殼蟲汽車吊起來,推上學校自助咖啡館的屋頂。”沃茲尼克從不**,是同學印象中的好好先生。但喬布斯卻在父親送他的紅色菲亞特雙門小汽車里吸**和哈希什。
事實上,沃茲尼克以及他的家人,都不怎么相信喬布斯:“他是個邋里邋遢的家伙,赤腳走路,頭發總是黏糊糊的。”而在沃茲尼克的父親杰里·沃茲尼克眼中,喬布斯是“覺得自己理當一上來就占據高位,不肯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從基礎做起”的那種人。
沃茲尼克也并非對蘋果一直忠心耿耿。在喬布斯四處游說忙于拉投資找人才的時候,沃茲尼克卻在考慮是不是接受惠普的邀請。這時候,喬布斯又一次利用了他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和死纏爛打的口才:他動員沃茲尼克所有的朋友來當說客,又在沃茲尼克的父母面前“痛哭流涕”讓他們幫忙把自己的兒子留下。
然而,當蘋果最終“殺出一條血路”,有了比原來的辦公室大15倍的辦公樓后,蘋果二代的幕后功臣沃茲尼克就開始耍起大牌了。在蘋果的編程員迪克·休斯頓眼中,沃茲尼克“失去了挑戰。人們不再對他說,他做的東西是狗屎。他獲得了電腦奇才的地位。日子久了,他自己也相信了。他心里知道不是這么回事兒,可是他喜歡這個角色。所以如果有人拿他說事,他就很容易發作”。
從1983年開始,沃茲尼克就與蘋果產品的研發沒什么關系了。1987年,沃茲尼克不再是蘋果的全職員工,但依然是蘋果的一分子,依然領著蘋果公司的薪酬。他與喬布斯也依然保持聯系,并成為了蘋果的狂熱粉絲。2007年6月29日iPhone發售時,沃茲尼克就在凌晨4點跑到自己家附近的專賣店去排隊。iPad發售后,他也在第一時間預購了3臺:“一臺送朋友,兩臺給自己,其中一臺3GS,另一臺是WiFi。”沃茲尼克還解決了iPhone電池待機時間短的問題:“同時用兩臺iPhone!一臺用來講電話,一臺用來查信息!”最后還不忘告訴記者:“你沒辦法相信,這樣用起來是多么順手!”
今年4月,老沃茲尼克參加了“全球存儲網絡”會議,談到了平板電腦對計算機產業的影響:“它是可以與電視機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相媲美的,它是"普通人"的新PC。”而當被問起與喬布斯的關系時,沃茲尼克回答:“我們之間從未不和,我們只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觀點而已。”這也印證了兩人共同的朋友對兩個史蒂夫的評價:喬布斯有興趣管理公司,沃茲尼克仍然只是一名工程師。
Facebook:大家只好法庭見
2010年的夏天過后,馬克·扎克伯格這個名字就變得像Facebook一樣有名了。雖然在Facebook上線之初,扎克伯格就已經在網頁的最下方打上了“馬克·扎克伯格制作”的Logo,但并非所有使用Facebook的人都真的非常關心這個網站究竟是誰建的。然而,暢銷書作家本·麥茲里克給了Facebook一個更好的解釋:*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