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我不是中國互聯網“壞孩子”
4月上旬,劉強東在自己的微博上撂下這句話,“李認為自己圖書很強大,我斗不過,等著瞧。”“李”指的是當當網的李國慶,事情緣起于去年歲末的圖書大戰。劉強東下了很大的決心,“圖書部門3年內毛利為正、5年內凈利為正全部開除。”
而在此之前,劉強東和當當網的李國慶在微博上時常調侃。
當當上市時,李國慶請前女友去慶功。劉強東在微博上調侃,如果有一天京東上市,自己更應該邀請初戀女友來慶功。這么一唱一和,竟成為2010年歲末一件頗為好玩的事情,當當上市那一周,“前女友”成為互聯網大佬們的關鍵詞。
因為屢屢挑戰規則,也屢屢被封殺,因此,活躍在媒體視野中的劉強東霸氣外露,公眾形象多多少少有點張牙舞爪;但劉強東并不喜歡,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一直是個溫柔、簡單的人。”
出現在北辰世紀中心10樓的劉強東,穿著一件綠色的T恤,外表憨厚,略顯木訥。但對熟知劉強東的人來說,這只是一種表象。他行事不墨守成規,敢賭,有魄力。有一個細節似乎可以看出劉強東與當日諸多互聯網大佬的不同。
他賠本賺吆喝的起家資本是2000萬,是他在中關村5年所賺的全部家當。
而相比于早期互聯網的那撥人,劉強東是豪賭。1998年,馬化騰等5人湊了50萬創辦騰訊,史玉柱借了50萬搞腦白金;1999年,丁磊用50萬創辦163,陳天橋炒股賺了50萬,創辦盛大;還是1999年,馬云等18人湊了50萬,注冊阿里巴巴。
誤打誤撞
這么些年來,互聯網大佬劉強東似乎是從一次“抉擇”開始的。
2003年,29歲的劉強東已經擁有13個店鋪,但SARS來襲,短短21天,他就虧損了八百多萬,占其資金總額的三分之一。沒有坐以待斃,他在論壇上發了一個帖子,當天就成交了6筆生意。歲末,他深思熟慮,關掉了為其提供95%利潤的實體店,專心做線上商城。
這就是京東最初的雛形。有意思的是,據說當時的劉強東沒上過當當、卓越,甚至沒聽說過8848。如此細節,或許只是想強調他進入電子商務領域的誤打誤撞,但恰好也證實了他在把握市場機遇上的前瞻性。
當然,對于每個人來說,人生的選擇都是一環扣著一環,劉強東亦不例外。
劉強東1974年出生于江蘇宿遷,他骨子里非常有主意,在考大學這個問題上,亦是如此。“我是農村出來的,初中同學大部分選擇了考中專或中師,但保送我也不上,我一定要上大學,而且一定要在北京或者上海,別的城市我也不去。”
1992年,他來到了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讀的是社會學專業,打算從政,但他很快就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在讀大學的時候,他很快賺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超過10萬元),隨后又承包了學校附近的一家餐館,但最終以虧損24萬而告終,畢業時他債臺高筑。
在一家日資IT公司工作了兩年并還清債務后,他懷里揣著1.2萬元,來到了中關村,租了一個柜臺就開始了新的事業。沒有人支持他,包括他的父母和女朋友。他的行為被視為不務正業,對于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而言。
多年后,當記者問他為什么沒有從政時,他如此回答:“到大三的時候,我就明白,我是不會走仕途的。理由很簡單,一個人改變不了整個社會,有些問題不是哪幾個人能解決的。”
在劉強東看來,商業是可控的。當然,京東早年的成長故事一點都不復雜。
無利不起早,是商人的屬性。早年,在跟京東合作的小快遞公司業務員的意識中,劉強東很“瘋狂”,因為他時常做的是賠本買賣,當時進貨價2000元/臺的冰箱,1980元/臺賣出去。
用劉強東自己的話說,“別人賣內存賺10元,我只賺1元,甚至要賠錢。早期想跟品牌廠商直接合作,他們都不愿意。我們也不著急,繼續努力……到我們占市場10%以上份額時,我不找他,他也得找我。”
更為重要的是,此時中國最著名的兩家B2C公司——當當和卓越亞馬遜的主業還是圖書零售,在互聯網的3C和家電領域,劉強東幾乎沒有對手。
幾年以后,這個低價與規模譜寫的商業故事,被業界戲謔為劉強東最成功之處。利用“低成本、高效率”,京東轉變成一家優質的物流以及服務公司,用極低的價錢,快速地將商品直接從供應商送到終端用戶。對此,劉強東頗為得意,他認為,這就是京東對廠商和消費者創造價值的體現。
客觀來說,在京東早年起家的故事中,劉強東放棄了利潤,這說明了他的遠見。就這樣過了兩年,2006年,京東的資金鏈非常緊張。歲末,劉強東碰到了今日資本的徐新,她被打動了。
沒花一分錢廣告費,月增長高達10%;京東當時非常小,做賬請的臨時工,企業的ERP系統是劉強東自己設計的,財務也并不規范。但徐新抽查京東的存貨和現金,發現每一筆都對得上。
徐新給了劉強東1000萬美金。這些錢,給京東插上了翅膀。后來的故事就眾所周知了,劉強東率領京東顛覆了中國的零售業渠道,從一個后來者變為中國B2C領域的巨鱷。
狂飆突進
如文章開頭所述,劉強東進入電子商務領域極其偶然。中國互聯網一直走的是一條模仿的路。百度正如美國的谷歌,當當正如美國的亞馬遜,三大門戶正如美國的雅虎……
但故事到了B2C(Business-to-Consumer)領域,亞馬遜網上書店由杰夫貝索斯在1995年7月創立。1999年8月,王峻濤的8848公司成立。那一年,美國《時代》周刊將1999年封面人物授予了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
中國電子商務鼻祖王峻濤創立8848的時候,劉強東還在中關村溜達。那段時間,是他人生中比較迷茫的一個階段,“沒有錢、沒有人、沒有渠道、沒有客戶,也沒有技術,更重要的是——沒有人相信你。”
互聯網風光旖旎一段時間后,Nasdaq指數已經開始下滑。亞馬遜自1999年12月10日創下106.5美元的股價新高后,一路下跌。而被譽為中國亞馬遜的8848,王峻濤失去了話語權,離開。而8848則是在這一輪互聯網泡沫中隕落的明星。
8848凍傻了,失卻靈魂的那個階段,劉強東卻在中關村拾獲信心。
那時候的劉強東堅持做好的是兩件事情:一是明碼標價,薄利多銷;二是做好服務。就這樣,一個柜臺,變成了兩個,兩個變成了4個……最后有了13個柜臺,那個時候,他對自己的期望是,在2010年擁有300到400家的連鎖店。
后來,中國電子商務B2C的代表成了卓越和當當。2004年,大洋彼岸的亞馬遜開始盈利,也是在那一年,亞馬遜給李國慶夫婦開出了1.5億美金的價碼,想收購當當70%的股份,結果被其婉拒。因此,亞馬遜買下了陳年創立的卓越網。
陳年告訴記者,中國B2C在2004年之前走的都是非常艱難困苦的路。陳年說的是一種普遍現象,當然也適用于發展初期的劉強東。但后來,故事到了劉強東的京東這里,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2004年京東剛剛上線時銷售收入約為1000萬元人民幣,而2007年完成第一輪融資后,隨即增長到3.6億元,到了2010年,收入已膨脹28倍,達到102億元,同時也成為中國第一家年收入超100億元的電子商務企業。2011年,劉強東給自己定的目標是280億到300億。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08-2010年中國網購市場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30%、93.7%和89.4%,而京東的年復合增長超200%。(創業 m.taiks.com)這樣的增長速度讓人瞠目結舌,曾經因為野蠻擴張而著名的傳統3C零售商國美,用了15年時間才讓年收入突破100億元。
而與這些數字相伴隨的,是一波接一波的封殺。
翻閱京東歷史,不難發現,自2004年京東商城成立以來,封殺就一直伴隨其發展。先是明基對京東封殺,公開表示不承諾京東特價品的售后服務,其后京東遭遇技嘉科技的封殺,遭遇液晶廠商瀚視奇的封殺,當然還有蘇寧、國美,以及當當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