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賴朝與幕府初創》是一本由[日]山本幸司著作,文匯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78.00元,頁數:41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源賴朝與幕府初創》讀后感(一):武士政權的摸索階段
源賴朝想與東部武士結成牢固的御家人關系,就不能不對有獨立傾向的忠常進行誅殺,對源范賴和源義經這些會威脅自家地位的同族人剿滅,為了確立他在東國武士中的威信,他的行動盡量取得公戰的名義,但是直到他去世,他與西國武士之間的關系仍然很薄弱,更像是互相利用的關系。代之而起的北條氏在東國基礎更為薄弱,只能利用評定眾方式議政,對于西國土地,則通過承久之變分封領地給東國武士,讓他們以守護的方式治理并管理西國的御家人。但這種統治方式仍然并不牢靠,當蒙古入侵后御家人破產,幕府又無力賞賜有功之臣,反而大抵提拔御內人,這些西國的御家人聯合**最終推翻了鐮倉幕府。后來的德川家康則吸取了北條氏御家人之體制而除其弊病,從而避免了禍起蕭墻。源公曉殺源實朝更像是被他人攛掇,否則他妥妥的將軍繼承人何必急于求成,作者還假設是源實朝厭世求死,這就更無稽了,他真的厭世,出家,仰藥而死都可以,何必要選擇被繼承人謀殺這一條道路?我看作者應該是北條氏后裔,在替先祖洗地來著。
《源賴朝與幕府初創》讀后感(二):血之鐮倉
一直以來,和很多人一樣,筆者對日本古代史的興趣集中在戰國時代,這次在工作之余,花費大半個月時間讀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今年的大河劇《鐮倉殿的13人》是以此段歷史為題材,如果完全不了解歷史背景,很大程度會減少看劇的樂趣。
此前,筆者對鐮倉幕府歷史的了解,除了從影視動漫作品和游戲中熟知的幾個人名之外,幾乎是一無所知,這次閱讀也算是“補課”了,寫下這篇文字也并不是想就這段歷史發表什么見解,只是單純說說感想。這本書原名叫《賴朝の天下草創》,顧名思義,主要內容是講述源賴朝開創鐮倉幕府以及幕府初期的歷史,講到第五代執權北條時賴為止,兼述了鐮倉的都市、佛教、女性等文化社會史的內容。
讀完這段歷史,給筆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鐮倉幕府從創立到逐漸穩固的過程中,充滿了陰謀與鮮血,與后世德川幕府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源賴朝時代自不必說,源平合戰持續多年,這段戰亂還有個正式的名稱“治承壽永之亂”,可見當時就是一個亂世。等到平家滅亡,源賴朝大權在握,他又開始大殺功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廣為流傳的“源義經之死”。
源賴朝死后,情況并未好轉,圍繞幕府權力的爭奪,源氏將軍以及諸多重臣和北條氏展開了激烈爭奪,二代將軍源賴朝被廢殺、三代將軍源實朝被暗殺,一連串幕府內部的叛亂之后,隨之而來的又是京都朝廷與幕府的對立,最終在北條義時晚期爆發承久之亂,幕府與后鳥羽天皇組織的軍隊進行了一場大戰。由于源氏將軍三代絕后,此后,幕府圍繞將軍之位和執權之爭仍然流血不斷,直到第五代執權北條時賴,還爆發了寶治合戰——三浦一族的動亂。
書中詳細羅列了自源賴朝去世到承久之亂爆發前面幕府的叛亂事件
可以說,這段歷史被稱為“血之鐮倉”也不為過。為何會這樣?根本原因大概是這段時期是一次劇烈的歷史轉型期,日本從貴族政權正向武士政權轉變。正如書名所說這是一個草創期,一切從頭開始,幕府在摸索中不斷創立新的制度,京都的貴族政權不斷被削弱,這期間必然會引發各種矛盾和斗爭。
對于這段歷史,從時人看,它充滿了血腥殺戮,可能并不值得稱道;從后人看,它確實是真正武士政權的開始,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源賴朝與幕府初創》讀后感(三):《鐮倉時代》:開啟一段日本歷史的閱讀,讓我們從根本上了解這個民族
對于我們的近鄰日本,我們是抱著極為復雜的感情的。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日本是跟隨中國一步一趨的前進著;但在近代,日本卻突飛猛進,經過明治維新后,成為東亞的強國,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給中國帶來了極為深痛的恥辱。日本既是我們的近鄰,是我們的伙伴,但也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防著的對手。我們了解這個民族的歷史,也就了解這個民族整個發展過程的底層思維邏輯,這是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為便捷的方式。 當然,關于日本的歷史研究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最為著名的當屬劍橋日本史。當然也有中國人對于日本歷史的研究,但我們更應該了解日本人對于他們自己歷史的研究和整理,日本人對于自己的歷史研究也將更為仔細、透徹,也就有了這一套《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煌煌十大卷本,從日本王權的誕生,一直到明治維新時代,通過整個日本古代史的脈絡梳理,可以讓讀者真正了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整個的發展歷程。 我們都知道日本天皇是世襲制,是日本精神的象征,但卻也是沒有實權的存在,更多代表著一個國家精神的寄托。但在漫長的歷史之中,并不是一直這樣的,日本天皇的權力被架空,就是從這卷本的日本歷史所記述的時代開始的,這就是《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第五卷《源賴朝與幕府初創:鐮倉時代》。從這時開始幕府政權建立,將軍掌握了實權,統治日本700年的武士時代正式開始了。也為日本崇尚武力,最終走向霸權的道路埋下了伏筆。
在這本《鐮倉時代》中,最為重要的當然是源賴朝和他所建立的幕府的整個過程。這是一切的開端,但整個建立的過程也許極為簡單,畢竟這就是一個當權人的一個機構的設立,最為重要的是他把這一制度維持了下去,成為和天皇抗爭的一股力量。而源賴朝和他之后的各個當權者才是歷史的重要書寫者,他們的事跡就是歷史上的各種細節,就構成了歷史真實的一部分。
也許日本和中國畢竟是有著同源的血脈或者近鄰的交流。在關于這段歷史中,我的閱讀總是能夠穿越日本歷史走向中國的古代朝廷。源賴朝和他的家族統治像極了中國的皇家兄弟傾軋、兒孫互防。大名鼎鼎的源賴朝也為了防止他的弟弟源義經和他的家族做出了非常多的殘忍的事情。有時候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個時代的開創者卻又有著各種的人生污點,好像每個統治者都逃不掉這一規律:一將功成萬骨枯。而在這樣的家族統治之下,日本的這段歷史也必然是有著非常多的故事的。
最為吸引人的故事無疑是源賴朝的妻子北條政子參政成為將軍。鐮倉時代的日本女性地位也沒有后來歷史時期那么低。就像中國的唐朝,日本鐮倉時代女性也是地位極高的一個時期,出現了一批優異的女性也就在情理之中。而這本《鐮倉時代》也適時的關注了包括北條政子之內的一批女性,還有專門的章節論述日本女性的地位。但也正是從鐮倉時代后期,日本女性的繼承權逐漸被剝奪,日本女性地位逐漸走向下坡路,這是一個令人思深思的問題。
閱讀歷史重要的是要思考。那些既定的歷史事實已經成為無可更改的部分,但歷史是怎么發生的,有什么樣的走向,這些事實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可以讓我們認識一些關于現實的問題的各種觀點,這本歷史書就沒有白讀。
《源賴朝與幕府初創》讀后感(四):日本700年“幕府時代”,是如何開始的?
公元12世紀末期,代表武士階層的源賴朝,在鐮倉創設幕府。武士,作為統治階級,正式登上了日本歷史的舞臺。
此后,又經歷了源賴朝建立的鐮倉幕府,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以及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戶幕府(中間還穿插了著名的南北朝和戰國時代)。
這一時期,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幕府時代”。
在幕府時代,將軍的幕府,凌駕于天皇的朝廷之上,成為日本真正的統治中心。
幕府時代前后延續近700年,直到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倒幕運動”,德川家族被推翻,才算是結束了日本的幕府統治時期。
此后,以明治天皇為核心的新政權得以確立,“明治維新”拉開序幕,日本走向其近代化歷程,幕府時代逐漸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日本著名史學家山本幸司的《源賴朝與幕府初創:鐮倉時代》,以幕府政治的開創者源賴朝,及其后繼者的政治生涯為主線,再現了鐮倉時代初期,源氏三代將軍的榮辱盛衰,及其身后北條氏的勃興歷程。
該書是《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系列,中文版之第五卷。
講談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之前理想國出版的《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及《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中文版,以好讀,且兼具學術性著稱,在國內讀者中廣受歡迎。
它的這幾套書,各卷均為單人獨著,每一卷之間既相互關聯,又保持著相對獨立性。
像這套《日本的歷史》,你可以整套連起來當通史看,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某一個時期,看單本,都不影響。
我就是隨著自己的興趣,先看了這本《源賴朝與幕府初創:鐮倉時代》。
鐮倉時代這一稱號,顧名思義,是取自源賴朝創建的幕府的所在地——鐮倉。而鐮倉幕府成立時期,也即幕府時代開始時期的劃分,則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
目前大約有六個說法:
1180年(源賴朝定居鐮倉,成為東國實際統治者);1183年(源賴朝接受宣旨,其在東國統治權得到確認);1184年(設置幕府機構公文所、問注所);1185年(設置守護、地頭);1190年(源賴朝被任命為右近衛大將);1192年(源賴朝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
當然,這個我們并不需要記得很清楚,只是大致了解下。因為我們在不同的作品里,可能會看到作者采用的年份有差別,總歸要知道是怎么回事。
本書的作者山本幸司,比較認可的是以在東國實際建立起幕府權力為標準。1180年時,北關東等地尚存在不穩定因素,因此,他認為以壽永二年,也就是1183年,作為鐮倉幕府成立標志,更為妥當。
在鐮倉時代之前,日本的歷史大致經歷了舊石器時代、繩紋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后期,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成為當時的兩大武士集團,并肩而立。1159年“平治之亂”,平氏擊敗源氏,開啟了平氏掌權的時代。
但平氏,只是類似于我們古代的那種權臣,并沒有建立起統治體系,跟后來的幕府時代有著本質區別。
源賴朝,是清和源氏的嫡系血統,平治之亂中,他的父親源義朝戰死,13歲的源賴朝被流放至伊豆,在東國度過了近二十年的流亡生涯。
古代日本,除北陸外的近畿以東諸國,被稱為東國,平安時代指箱根、足柄、確冰以東。
自大和朝廷建立,東國一直都是向朝廷供給軍事力量的基地,但不管在京都貴族眼中,還是在東國人自己的認知里,東國都有種未開化、野蠻的味道,似乎天然處于被統治的地位。
平安時代中期以來,東國已然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建立一個單一的政權,但其勢力實際上不過是一盤散沙。在以京都朝廷為中心的歷史中,他們仍不過是一介配角。
源賴朝最具革命性的地方,便在于他站出來了,成為了那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帶領東國勢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打破了以往東國只能被統治的局面。
治平四年,即1180年,源賴朝打著“奉以仁王令旨”的旗號,在東國舉兵,討伐平氏。至1185年3月壇浦決戰,徹底消滅平氏。
在此過程中,源賴朝通過幕府制度,建立了一套以幕府將軍為核心的統治體系。
此后,東國武士,真正成了日本歷史舞臺上的主角,而這也正是鐮倉幕府建立的歷史意義所在。
東國,是源賴朝的權力根基。
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涯,使得他了解東國當地武士的需求,聚集起一定的威望,擁有統領東國的資格。
但流放伊豆之前,源賴朝還在京都生活過十幾年。時間雖然不長,但對他此后的人生無疑有著重要影響。
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塑造了源賴朝開闊的思維格局。東國是他的統治根基,但源賴朝的關注點不只局限在東國,西國乃至整個日本,也盡在他的視野之中。
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
源賴朝死后,幕府在政治上表現出了以東國為中心的自我局限性,后來掌握幕府實權的北條氏,即便到了鐮倉時代中期,也沒能擺脫東國當地武士固有的思維格局。
北條氏,是源賴朝妻子北條政子的親族。
正治元年(1199年),源賴朝去世,他的兒子源賴家和源實朝先后繼任幕府將軍。源實朝死后,實質上掌握將軍權力的,是被稱為“尼將軍”的北條政子。
而此后,幕府的實權,一直掌握在北條氏的幾位執權手中。鐮倉幕府,已事實上淪為北條幕府。直到足利尊氏打著“將權力歸還給源氏”的旗號,推翻北條氏,建立了室町幕府。
北條政子掌權時,發生了京都朝廷試圖倒幕的“承久之亂”,京都方面慘敗。
在整個天皇與朝廷的歷史中,承久之亂具有重大意義。承久之亂后,人們痛感天皇與京都朝廷已經沒有政治責任感可言了,天皇不過是一枚可以由政治勢力隨意取舍的棋子。
本來就不怎么樣的天皇威嚴,更加一落千丈,京都逐漸沒落,而幕府方面則開始將統治領域擴張至西國。源賴朝曾經設想過的全國性政權,終于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此后,北條氏的幾位執權,北條義時、北條泰時、北條經時、北條時賴等,繼續完善著幕府制度。
以上,是我對本書的一個簡單介紹,當然只是蜻蜓點水,書中對幾位重要人物的個人經歷和政治思想,包括對鐮倉時代女性的地位,新佛教的興起,也都做了深入探討,也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獨到觀點,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一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