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入住塔山賓館,推窗可見威海的海。威海是個好地方,依山建城,朝向大海,而這山合圍硬在大海里抱出一個港灣。有了這個海灣,靠捕魚為生的人們就有了躲避風浪、停泊船只的去所,就有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有了一處安靜祥和的家園。而且在這灣口的中間還棲落著一座小島,站在窗前看這小島,正在海灣的懷抱,隔著盈盈一水,近在咫尺。這就是劉公島嗎?
當年李鴻章看中這里建成了海軍基地,南岸北岸筑起炮臺,劉公島和南岸之間小小的日島筑起炮臺,當然劉公島上也不能少了。它們恰似衛士執戟在手,扼守門戶,封鎖海面,威海灣可謂固若金湯。黃海海戰不敵日本艦隊,旅順失陷,北洋艦隊所有艦船悉數集結到威海港,李鴻章采取防御戰,希望能保存實力。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經濟快速發展向外擴張的欲望急劇膨脹早對大清帝國垂涎三尺,此時怎會善罷甘休。面對戒備森嚴的海灣,日軍果然是狡猾狡猾地,采取海陸夾擊之策,迂回南面從榮成沿海武力登陸,北上,不日攻占南岸炮臺,攻陷威海城,占領北岸炮臺,大海之上,日本艦隊正虎視眈眈。劉公島成了一座孤島,四面受敵。白天,日軍修復了南岸炮臺,炮火投向港灣內的戰艦;夜晚魚雷艇偷襲港灣,重創了北洋旗艦艇定遠號。北洋艦隊和北洋護衛部隊奮起還擊,與日本艦隊交戰,相持十余日,終因外無援兵,彈盡糧絕投降。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自殺、北洋護衛統領張文宣自殺、北洋右翼總兵劉步蟾自殺,北洋護理左翼總兵楊用霖自殺,剩余艦船皆被日軍收繳。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現在劉公島已經是有名的旅游景區了。一早乘游輪過海,見船體劈波斬浪前行,又見一快艇飛馳而過,把海面劃出一道長長的白線,劉公島并非窗前見的那么近,也不在海灣的懷抱,卻要到海灣出海的口外,屛護著整個海灣!上島第一個去處就是東泓炮臺,這是劉公島最東端,高高的山崖之上,炮臺依然堅固,仿制的克虜伯大炮坐落其中,炮口向著東北寬廣的大海逡巡。幾處地堡散落在路旁草叢露出黑洞洞的槍口,冷不丁會有槍聲傳出?海風輕輕拂過,秋日溫暖的陽光照臨,天空澄澈光明,徘徊在山坡古道總免不了發幽古之思!回望威海這座城,現代建筑林林總總密布著,呈現出青春朝氣。乘坐觀光車省了徒步之勞,穿行在水泥小道上,聽講解員說這是高爾夫球場,這是英人別墅,這是博覽園……眼前見得到綠樹夾道,芳草凄凄,落英繽紛,一忽而過。便到了北洋海軍提督署,提督丁汝昌在這里辦公,日軍占領,在這里辦公,英軍租借,也在這里辦公,基本保存著原來的樣子。最后到了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內藏有歷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軍與甲午戰爭文物資料200多件,打撈艦船文物300多件……看著銹跡斑斑仍然棱角分明的殘鐵,聽著講解員情感飽滿鏗鏘有力的敘說,我想,如果大清帝國投入巨資,海軍實力超過日本,結局會是怎樣?很可能會大獲全勝。但是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僅僅物質或技術的現代化是遠遠不夠的。
本應到劉公廟去看看,劉公島就是因劉公的存在而得名的。據說春秋時齊靈公滅萊,齊國的疆域便到了威海,就有了齊人到劉公島定居。傳說漢朝時候有劉姓一家辟劉公島為私家別業,或稱劉家島,大概劉公對來往的船只多行善事,后人便建廟紀念。當然劉公島為世人所知是和甲午之戰分不開的,用悲壯、沉痛這樣的字眼表達情緒并不為過,但是痛定思痛,也多有使人反思、警醒之處。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所以我們記得這里,來到這里。
【編者按】: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記住歷史,痛定思痛。劉公島永遠在訴說遠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