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樣愛好,那就是喜歡買書、讀書。從買第一本書到現在已快50年了,50年來,我購買的書籍已經有幾千冊,它們一本本整齊地排列在我的書櫥里。回想過去買書經歷,不由種種往事涌上心頭。1978年,我開始學寫詩,急于想找一些詩集來讀。在新華書店里,我發現了一本詩人李瑛的《難忘一九七六》,愛不釋手,決定買下這本書。可一看定價是三角七分,而我口袋里只有一角二分錢,還差二角五分錢。回到家里,我向父母要錢。父母聽說我要買的不是學習用書,便斷然拒絕了。他們認為,三角七分錢可以買十幾個燒餅,夠全家六口人吃一頓了,用來買什么詩集簡直是把錢扔進了水里。當時父母的工資都不高,要負擔全家六口人的生活,一分錢都要掰兩半兒花,哪有余錢買閑書呢?可我不死心,偷偷將家里的牙膏皮、舊報紙拿去賣,終于湊足了買書的錢。當我將錢交到營業員手里。拿到這本盼望已久的書時,我的內心特別激動。如今,這本書還珍藏在我的書柜里,這是我買的第一本課外書。1986年的一個夏日,我坐在縣圖書館里讀《文匯報》,看到一則書訊說新書《郁達夫新論》出版了。當時,我是個文學青年,尤其喜歡郁達夫先生的作品,但我所在的小縣城只有一家很小的新華書店,新書來來很少,更不會進這類專業書籍。經過兩天的考慮,我鼓足勇氣給作者寫了一封信,說明了我的情況,并附上了幾元錢,請他代購一本。十多天后,我收到了作者寄來的書,還附有一封信,說書是七折購的,他將多余的錢一并退還。拿到書后,我一連讀了三遍,對郁達夫作品的藝術特點有了清晰的了解。后來,我嘗試寫了兩篇有關郁達夫作品的文章,發表在報刊上。如今一晃30年過去了,沒事時還喜歡翻翻這本書。
十幾年前的一個春天,我到新華書店買書,忽然發現書店旁邊的空地上多了一個舊書攤。出于好奇,我便走了過去。擺舊書攤的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他的這些舊書除了解放后出版的書,還有幾本舊課本,而且品相完好,我高興地掏出10元錢,買了五本舊書。從這以后,我去新華書店時,總不忘到舊書攤轉轉,看到中意的就買下。一來二去,賣書老人和我熟了,收購到好書都特意為我留著。
這些年來,我通過各種途徑購得幾百本。最早的有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最近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版的。這些書,有的已不再版,有的甚至成了珍品。有些朋友聽到我有淘古舊書的愛好后,不甚理解,覺得淘那些紙頁發黃、外形破損的書很沒情趣,但是我卻樂在其中。淘古書在我而言,本身就是一種樂趣,讓我身心愉悅。50年來的買書、讀書歷程,說來都是些很瑣碎的事,但每當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時,就感到了人生的充實和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