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舒適心理學: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是一本由加藤諦三著作,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8,頁數:24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人際舒適心理學: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讀后感(一):婚姻生活中,女人付出那么多,為什么還會受傷?
誰都希望擁有高質量的婚姻,可往往婚姻生活中,我們那么努力,付出良多,卻不被對方了解,結果卻大打折扣,不禁感嘆:家里有一個豬隊友,根本不理解我。
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親密關系中,為什么得不到伴侶的理解?
我們常常會因此感到痛苦。
張德芬女士在《遇見未知的知己》一書中告訴我們:親愛的,外面沒有人,只有你自己。
而日本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教授更是爭對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出了本《人際舒適心理學》的書。
這本書專門教會我們如何擺脫人際關系煩惱,如何在親密關系中獲得幸福。
01對伴侶的不滿,也是對當下狀態的不滿
對伴侶或周圍人的不滿,甚至討厭伴侶,是自身欲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
我們總覺得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必須是那樣,作者認為被“應該”支配的人,是喪失了生活的能量、被心靈奴役的人。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自己喜歡上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也就是說,只有我們學會愛自己的時候,才會更好的愛人。
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實現了或滿足了自我,人際關系的不滿也會消失。
接受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才會看見周圍人對自己的付出、幫助。
02眼中只有自己
當親密關系產生矛盾時,如果雙方總認為:我沒錯、我是受傷害的一方。
那么親密關系就不可能和諧,堅持沒錯的一方,是看不到對方的痛苦、煩惱,看不到伴侶的煩惱。
這是因為在狹隘的視角中,只看見自己,而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或者說,這時候在我們眼中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付出。
比如文中妻子希望丈夫多陪自己逛街購物,而丈夫正被公司通知即將在公司的會議室做報告。
丈夫認為這個時候妻子還要他陪著逛街,是不重視自己,一點也不理解他, 一句:“辛苦了,好難吧”都沒有,心里很是生氣。
妻子這一方并不理解丈夫的恐懼,一直以來,我把丈夫放在第一位,而他連周末逛街也不陪我,可是她從來沒有感受到丈夫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可見影響人心情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們看待事物的態度。
或者說這件事對我來說很恐懼,很重要,對別人卻未必能夠體會到。
03受傷害者心態
親密關系出現問題時,總覺得伴侶沒有考慮到自己,而感到憤怒,憤怒的背后其實是悲傷。
“我沒錯,都是你的責任”,這大概是夫妻或情侶們經常說的話了。
“這個人真的無法原諒,以后和這個人也不會合得來”。不管是離婚還是失戀,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我們總是容易單方面指責對方,或傷心,或咬牙切齒的恨著對方。
其實這就是受傷害的心態,把所有的責任推到了對方身上,事實上自己也有缺點。
如果不去思考“為什么會失戀或結束婚姻”,下次的感情大概率也會失敗。
只有面對現實,執著于我沒錯,受傷的總是我這種被害意識的話,一輩子也不會收獲幸福。
事實上,受傷的總是我這種心態的人,往往現實生活中,都有很多訴求,對周圍人要求很多。
而人生得自己個成全自己,好好愛自己,強大自己,多去了解自己的欲求,盡可能去滿足它,只有做到自我實現時,這才是親密關系的良藥。
總是懷有受傷者意識的人,無論到什么時候都沒辦法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強大,也永遠不能消除自己內心的恐懼感,因為眼中只有自己更別提去關心伴侶,共情伴侶。
《人際舒適心理學: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讀后感(二):心理學:為何女人越是對一個男人好,越是不容易被愛?
女人通常在深夜里悲嘆:沒有人理解我。明明自己對家庭,對男人付出了所有,但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但女人的這種悲嘆雖然很令人同情,但卻是情商最低的一句話,對于女人來說指望別人來理解,是最愚蠢的想法。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對方。具體來說就是如果女人僅僅只是責怪別人不理解自己,而意識不到自身的問題,那么即便經過多次的溝通,也僅僅只是在惡性循環。
那些總在感慨沒有人理解的人,倒需要多捫心自問:我做到理解別人了嗎?我有沒有足夠的了解自己?
在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加藤諦三的《人際舒適心理學》中,他提到這樣一個觀點:無法真正接受自己的人,也無法接受他人,無法認可真正自己的人,也不會被別人認可。
也就是說,有自卑之心的女人,通常會通過不斷討好男人,拿對男人的好來獲得被愛,然而扎心的是,當女人付出越多的愛時,男人越無視女人的需求,最終無法擁有和諧的親密關系。
很多女人都會有一種感覺,自己辛辛苦苦起早貪黑地忙碌,卻得不到想要的感恩,反而回饋的是很多的抱怨,就像小玉一樣。
小玉是個職場媽媽,還要在下班后帶著兩個孩子,所以經常忙到飛起。忙碌也讓小玉很煩躁,尤其是看到丈夫一天到晚不回家,即便是回家也是翹著二郎腿,要么刷手機,要么在打電話。
這讓小玉十分憤怒,于是對丈夫的甩手掌柜行為特別不滿,但丈夫被嘮叨急了,也會反駁她:你忙我也忙啊,再說孩子這么大了也不用你管,你辛苦到哪了?
聽到丈夫說這些話,小玉的情緒瞬間爆發了,難道她辛辛苦苦給孩子做飯,輔導作業,為孩子操碎了心,丈夫眼睛都瞎了嗎?
于是兩人越吵越兇,在小玉看來,她一個人既要工作,還要回家照顧一家人,伺候著丈夫的吃和喝,而他竟然沒有一點關心和體諒,反而覺得她并沒有做什么。
其實這里就存在著小玉的意識盲區。所謂意識盲區是自身的盲區,也就是說,小玉只是陷入了自己的情緒中,而沒有站在丈夫的視角去看待問題。
對于小玉來說,她最應該做的不是生氣和發火,而是自己不要一味對丈夫照顧那么好,才讓丈夫覺得享受妻子所有的好,都是輕而易舉能得到的。
換句話說,女人不要少想沒人理解我,多想一想,我該怎么辦。拿小玉來說,她完全可以把帶孩子,輔導交給丈夫來分擔一部分,而不是自己大包大攬后,委屈到抱怨。
心理學上認為,遇到問題時,一個人無法解決自己煩惱的人,通常看不到別人的辛苦。與其不斷說“為什么沒人理解我”,不如先從學會自我解壓和放松開始。
討好永遠都不是愛,而是失望和失去自己。
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一樣,為了獲得男人的認可,她不斷做著討好男人的事,為了滿足對方的期待,拼命地想要變成一個不是自己的人。
然而她越對男人好,越用力去愛一個人的時候,反而是那些男人都離開了她,這時女人付出的一切感情,都是無用功,不僅會越來越討厭自己,而且會越來越低自尊,甚至沒辦法再尊重自己。
所以就有了用盡了全身力氣去愛一個男人,最終不被善待的凄涼,只剩下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其實,該抱歉的不是女人不夠好,而是千萬不要為了得到愛而去討好。就像在《人際關系舒適心理學》中講到的抱怨的實質,其實是因為欲求沒有得到滿足。
很多女人對男人抱怨:我對你足夠好了。可事實上她們自認為的好和男人都是不相干的努力,并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并行動。
比如女人喜歡一個人,不僅僅用自己的方式去對男人好,而且還要多了解對方討厭什么,清楚做什么事對方會不喜歡,這樣的努力才能得到共情。
換句話說,如果女人的好只是自嗨,或者只是討好,不僅會讓對方憎惡,還會產生逃跑的念頭,那么不管女人如何對一個男人好,都無濟于事。
而女人想要得到男人的愛,靠得不是對他好,而是不盲目的好,要投其所好,這才是愛的正確表達方式。
女人想要得到男人的愛,靠的不是對他好,而是不盲目的好,要投其所好,這才是愛的正確表達方式。
對于女人來說,求而不得是最痛苦的,付出了沒有得到回應是最委屈的。
這樣看來,讓女人在感情上覺得痛苦,歸根結底是因為內心有未被滿足的欲求,這時女人為之付出青春和感情的對象,比如男人或者孩子,便成了不滿的對象。
心理學中認為,女人氣憤伴侶無能,就是氣憤自己無能,只不過對方替你受過而已,如果想要解決問題,就要發現自身根本的欲求,然后去滿足它。
馬斯洛說過:出于成長性動機行動的人不會依賴別人,不安引起的敵對意識就會減少。
不依賴別人,意味著獨立和學會自我實現,也可以說一個人擁有成長性動機或匱乏性動機,這時擁有成長性動機的人,看待一件事的會更客觀和樂觀。
而女人固執認為“我沒錯”,都是對方的錯時,其實已經失去了自我,而想要得到愛與舒適,要學會慢慢找到真正的自己,前提是要有認知自己錯誤的意識。
要知道,女人不是不夠好,而是愛的方法錯了,并不是所有的好都可以為自己帶來幸福,所以女人不妨從思維覺醒開始。
不要試圖用對男人好來獲得愛,更不要抱怨“沒人理解我”,女人只需要成為自己,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自然能得到愛與幸福,這才是通向幸福的舒適路徑。
《人際舒適心理學: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讀后感(三):人際交往中的幾個困擾,你遇到幾個?
身邊經常聽到有人吐槽:
自己是個社恐,害怕社交,人際關系不好,經常因為人際關系的問題感到頭疼緊張。
人際關系中存在的問題無外乎這些:
被人誤解
討好他人
感到憋屈
被損害,被忽視
付出沒有回報
這些問題,你遇到過幾個?哪些問題讓你倍感受傷?
如果你能弄清楚背后的原因,這些困擾就不復存在,你的人際關系也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在《人際舒適心理學: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提出:要解決人際關系中的不滿,就要發現自身根本的欲求。
換句話說,在人際交往中,你要找到自己的需求,你才能滿足這些需求。
先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再想想對方需要什么,人際交往才能帶來雙向的滿足,人際關系才能舒適。
茫茫人海,我們都渴望遇見知己。
如同廖一梅說得那樣: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如果你覺得大家都不了解你,沒有一個可以托付心聲的人,問題出在哪里?
心理學中還真有個“沒有人理解我”的癥候群。
那些感覺無人理解的人,往往訴求很多,比如,他對周圍的朋友要求很多,十分依賴,被動型的愿望也十分強烈。
這樣一來,別人達不到他的預期,他就會抱怨,感到自己不被了解。
其實,指望他人來給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值買單,本身就是不明智的。
一位丈夫跟妻子時常拌嘴。
妻子沒有及時備好晚餐,沒有幫他熨燙好第二天要穿的襯衣,沒有提醒他帶證件等。
這些都會讓丈夫對妻子不滿,兩人產生爭執。
如果你是這位妻子,你會怎么做?
多數人可能會回答:“我不是你的老媽子,也不是你家里的保姆,這些事我可以為你做,也可以不為你做,你沒有理由為這些事跟我吵架。”
確實如此。
丈夫的要求看似合情,卻不合理。
妻子的角色是相愛一生,共同扶持的伴侶,不是事無巨細的住家保姆。
丈夫要意識到自己的這些訴求,其實是渴望母愛的折射。
但妻子不是自己的母親,她只渴望丈夫的愛,沒有打算對丈夫提供母愛,兩口子尋求的東西不一樣,日子長了,彼此都覺得對方“不懂我”,溝通就會不順暢,吵架就在所難免,夫妻關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丈夫明白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他就不會對著一個陌生人,祈求母親般的愛和照護,他能試著用平等的態度,和妻子經營感情。
相反,如果妻子懂得丈夫的需求,愿意照顧他,兩人也能過得和美。
我曾有一位同事,在所有人面前都是一副沒有主見,一味討好的姿態。
明明她不喜歡一樣東西,但為了迎合領導的喜好,她會硬著頭皮說喜歡。
她不想做一件事,但面對同事的請求,她只有答應去做。
剛要下班,其他部門的同事過來讓她協助查數據,事情并不緊急,第二天做也可以。她想趕緊回家照顧生病的孩子,又不好意思開口,最后硬著頭皮忙了一個多小時。
討好了太多人,結果是什么?
她越來越累,越來越抑郁。
最后,還沒有一個人真心待她,時常被人“卸磨殺驢”背黑鍋。
《人際舒適心理學》中指出:正常人能和身邊70%的人打好交道就夠了。
換句話說,你不必人人都討好,你也無法跟所有人都交好。
為什么呢?
因為能跟所有人都交往好的人,要么隱藏了他的真實需求,要么對方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
彼此都在敷衍式,迎合式交往。
時間久了,必然會累,這種人際關系一定會有一個人先放棄。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能坦然接受,自己不必討所有人喜歡,處理好身邊70%的人際關系就好了。
有種人很奇怪,跟他們打交道要牢記,不要尖銳直接地批評他,如果可以請多贊美他。否則他容易感到受傷和煩躁。
這種人就是自戀型的人。
判斷身邊有沒有這種人的方法很簡單,心理學家認為,就看這個人是否對所有的批評都非常敏感。
加藤諦三還給出了一個畫像:年紀不小總是一臉抑郁的人,多數是自戀的人。
自戀的人希望滿足自我陶醉的需求,他們總覺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對方要是沒有贊美認可他們,他們會難受。
當他們還沉浸在“我很厲害,值得炫耀”的情緒里,如果我們告訴他們,“你還好,沒有那么厲害”的評價,他們就覺得這是惡意的攻擊。
深入分析,這些人其實就是不自信。
他們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嘉獎,如果你想跟這種人交往,成為他們的朋友,請記得隨時告訴他們:“對,就像你說的那樣”、“你說得沒錯”。
我們每天都在跟別人打交道。
包括父母親人,愛人朋友,同學同事等。
在交往中,我們要么感到快樂滿足,要么感到痛苦難受,甚至還容易收到傷害。
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做了一些不適合自己的事情。
要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我們就要找到讓自己幸福的活法。
加藤諦三在《人際舒適心理學》中指出:了解自己是與他人交往的先決條件。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才能知道對方的需求是什么。
通過認識自己,我們重塑關系。
通過關系,我們重新認識自己。
人際關系對每個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需要改善溝通、看清錯誤的人,釋放自己的壓力,把握人際交往的距離,建立正向的朋友圈,享受好的人際關系帶來的幸福感。
-------------End-------------
文/魚白
圖片來源網絡
《人際舒適心理學: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讀后感(四):“為何受傷的是我”:日本人生問題咨詢欄目主持人這么理解
在生活中總有這一類人,他們認為自己很努力地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對待別人,但是別人似乎總是不領情,甚至可能還會反過來傷害自己,因此會心生“為何受傷的人總是我”這種心理,進而氣憤不已,甚至郁郁寡歡。
在親密關系中,有不少“怨侶”都會進入到這種狀態中:一方似乎很努力地為對方付出,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另一方似乎無動于衷,甚至若即若離,有時候甚至會想逃離,甚至就是用那些比較“出格”的方式決絕地斷絕這段關系,這些人很容易被貼上“渣男”、“渣女”的標簽。
然而,在日本“人生問題咨詢”欄目主持人加藤諦三看來,這種“為何受傷總是我”的心理其實是自我毀滅型人格的體現,需要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反思。
加藤諦三,對中國讀者來說,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1938年出生于日本東京,畢業于東京大學教養系,是日本知名心理學專家、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他也是一位知名主持人,主持“人生問題咨詢”這個節目。
加藤老師也很善于寫作,他之前在國內出版了《情感暴力》、《不乖》,都是暢銷書,備受讀者喜愛。但是,他之前的作品主要脈絡還是讓人不要那么討好他人,卻很少去揭示為何這些人要討好別人,而這次他的新書《人際舒適心理學:如何擺脫人際交往中的受傷感》則另辟蹊徑,不再從“受害人”視角看問題,而是以更為積極主動的視角,認為“受害人”也是“加害者”。關于“為何受傷的總是我”的問題,加藤老師的解析非常有見地,在此分享給大家:
總有人一直努力卻沒有得到回報,其實是因為他們所有的努力,都忽略了和他人之間的聯系。有些人抱怨“我已經夠努力地了”,可事實上,他們所做出的都是些和別人不相干的努力,并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并行動。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讓對方很討厭的事,但你還沒有意識到,那么你的所有努力可能都得不到回報。
一個女性把手伸入熱水中,然后說:“你看,我這么愛你。”
雖然這位女性想要表達她的愛,可是她并不懂正確的表達愛的方式。
在加藤老師看來,這其實是一種自戀的表現。
總感覺“我沒錯,但受傷的總是我”的人多數是自戀的人,他們為了保護內心的傷口才這樣說,以為說著“受傷的人總是我”就能保護內心的傷口。
而自戀的人通常會采取這種執著于自我的方式來表達愛。長期這樣下去,有可能會引起抑郁情緒。
人在自我防御時造成自戀型損傷的表現之一,就是堅持自己是受害者。
自戀的人內心中的“最后誰都沒幫我”和“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是密切相連的。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溫博格曾說過,世界上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沒有人理解我”,這句話表現了說話的人自戀的心情。
總是有人抱怨“我已經這么努力了”,或者憤怒地說“我已經這么努力了,難道你還看不到嗎”。這種努力都是自戀的人自以為是的努力。
對方的現實和你的現實并不一樣,但你并不知道。
感到憤怒的原因,簡單而言就是眼里不存在對方,說高深一點就是“他者的自我化”,對你來說,別人并不是別人,只是你自己的延伸。這的你與別人的關系可以稱作共生關系,而不是有自控能力的人之間的交往。
你所認為的“我如此努力”,其實對對方來說不過是一些麻煩而已。自戀的人不清楚自身與對方在現實上存在的不同,所以會在人際關系中遇到很多麻煩。
自戀的人有想做的事情,同樣,別人也有想做的事情,必須承認這點。但是,自戀的人不愿意承認。
有一個老師曾經和別人傾訴自己的煩惱,然后他突然大吼:
你難道不值得老師這個職業有多忙?
而被他吼的人會覺得:這樣的話,肯定會和周圍的人產生矛盾。
憤怒地抱怨別人不知道,其實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別人不是萬能的。
從別人的角度來說,這件事可能真的不值得去了解。而自戀的人會認為,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是值得了解的,而他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不值得了解。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自戀的人?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認為,其中一個標準就是看這個人是否對所有的批評都非常敏感。
因為很敏感,所以情緒總是不安定。上一分鐘看起來心情不錯,可是下一分鐘就會因為一句話而不開心了。他們雖然表現得十分謙遜,但并不接受別人的批評,如果不受到表揚就會感到受傷。
所以,正如埃里希·弗洛姆所說,謙遜的背后隱藏著脆弱的自我贊譽。
也就是從這里,自戀的人的錯覺開始出現。
當自我存在感受到威脅時,自戀的人就會把自己擁有的貴重物品炫耀給周圍的人看。如果自我存在感變得模糊,就算自己擁有很不錯的經歷,他們還是會感到不安,要通過向別人確認這種經歷確實不錯才能令他們安心。
自卑感很強的人,很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受傷,同時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夸獎而欣喜若狂。對于自卑感很強的人與自信的人而言,別人的一句話所帶有的含義完全不同。
理解一個人其實就是理解對方內心的恐懼感,或者相反,理解對方內心的安定感。
在人際關系中,“善良的意圖”是危險的,因為他們多數都是自以為是的產物。你以為你在鼓勵對方,沒想到卻扼殺了對方的想法。
比如,有人喜歡上一個人,同時,還了解對方討厭什么,清楚“做什么事對方會不喜歡”,這樣的人的努力會得到回報。如果你做的事情讓對方憎恨,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不會得到回報。
精神分析大師卡倫·霍妮認為,有一種人格叫自我毀滅型人格,具體表現如下:
1、通過強行做一些原本沒有被期待的事或過度獻殷勤來避免被苛待。
2、只要沒有獲得內心偷偷期待的報酬,或者沒有回報的話,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
3、當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受到損害時會覺得被苛待。問題是事實上沒有被苛待,只是自我毀滅型人格的人自認為被苛待了而已。
總而言之,自我毀滅型人格為了得到他人的承認和稱贊,會做出堅持不懈且痛苦的努力。勉強自己的努力是一種極度情緒化并且自以為是的努力,自我毀滅型的人既恐懼他人,又害怕被虐待。而這種以恐懼作為動機的努力是為了保護自己,所以不會獲得回報。
因此,請放下固執地認為“我沒錯”,不要再咒罵“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
為了讓自己擺脫不安,即便做出了犧牲,也不會獲得幸福。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做出了犧牲之后才感到幸福?
其實不做出犧牲原本是可以變得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