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作家的甩起畫筆來畫畫,近些年里忽然就多起來,各各仿佛有了身手,正是五花八門。畫的人雖多,畫得有趣味,有性情,合了自己個性同審美的,卻也寥寥。但是,親近筆墨紙硯,總比吊膀子搓麻將,不知好到哪里去。
有一年在廣東開筆會,在禮堂里參加一個與旅游有關的報告會,有儀式,臺上擴音器把講話放大成聒耳噪聲,出汗,如坐針氈。一側頭,我身旁坐的葛水平,卻是安安靜靜,在紙上涂寫什么。好奇,拿眼望去,她那里原來在一張紙上畫小人兒玩。畫完了,我扯過來看,是簽字筆畫的一個戴趙本山那樣帽子的男人,同一個好像戲曲青衣的女子。嗬呀,好!稚拙、夸張、形容可愛,線條大膽肯定,要緊的,是有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我拿手機把它拍了下來,這種野路子的畫風,比受過科班訓練中規中矩畫出來的,有味道得不知凡幾。因我也素喜涂鴉,亦從不按理路出牌,不成想這葛水平比我要更加地放膽胡來,卻又天然地有一種野狐妖媚氣,端的讓我心生歡喜。那臺上的噪聲也頓時便不存在。我就夸她畫得好,言語甚是熱烈。她遂靦腆,細聲細氣道:畫著玩兒呢。我說你的畫里有種民間美術的天真氣,真的是很好。她又搖頭,“畫著玩兒呢。”忽然就散會了,人擁擠起來,這話頭就斷掉了。以后見面,亦不再聊起。
謝天謝地,有了微信朋友圈,星散的人,仿佛時時可以聚起來,音問無礙。就見葛水平,隔三岔五,把她畫的畫貼了出來,一次貼它一幅兩幅。她如今不是拿簽字筆畫畫,是拿毛筆同水墨,也還淡淡地著點顏色。仍是我那回看她在禮堂里畫的畫一樣,有一股中國民間美術里的天真氣、喜氣同樸拙氣。她畫戲曲人物,讓我想起來她原來是在地方劇團唱上黨梆子出身的,同關良一樣,愛戲,于是就畫戲。
她畫的人物,水墨用得特別大膽,大筆涂來,漶漫淋漓,放得開來亦是收得攏去。她用筆極簡,幾無多余,得神而遺形,總之是畫得自由,恣意而為,你看定它,又覺得這畫里總有那么樣一種趣味讓心里頭癢癢的,你于是喜歡,要在下頭點一個贊,或者喝一句彩。要論技術,葛水平的畫里是沒有什么技術的,她畫得有些胡作非為,敗筆亦不少見,然而,她個人天性中的某種才情,某種審美的天趣,同她揮灑筆墨時的喜悅,卻在宣紙中洇洇地透了出來,她畫任何東西,都會是葛水平的,仿佛她的人,見畫如面,有一份親切同可愛,又有一份說不清的魅惑。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畫,在紙上拿水同墨,渲瀉的就是性情同才華。所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得意而忘形。這一路傳統,到了葛水平這樣能把小說寫得錦繡的作家手里,亦是得了自覺或不自覺的傳承。這是文化的遺傳密碼代代因襲么?老實說,我看葛水平的畫,比看好多學院派畫家畫的有技巧而無靈魂的畫要過癮得多。她沒有技巧,但有精神上的一陣微風從宣紙上吹拂過來,讓你神清氣爽。但她的畫畢竟稚嫩、青蔥,正如眉目并不完整的小姑娘,有待在時間中出落。也許她并不在意出落成二八佳麗,而在意這過程中精神上的寫意同張揚。
她畫得業余,卻好在業余,要專業干什么?她的專業是,寫“喊山”那樣的好小說。之余,畫畫,自在,舒展,高興,是幾多的好的人間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