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具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應用,人的思想是越來越趨于依賴性,既然前人和別人的思想那么多并且很容易借用,自己為什么還要千辛萬苦地培養自己的思想呢?人的行為是越來越懶惰,既然一架機器就能創造出成百上千人勞動的價值,自己為什么還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動呢?為此,以人為導不可避免。人導之道,即通過他人或書本引導出來的道路,只有三種情況或結果:一是正確;二是錯誤;三是介于二者之間。正確源自經驗,錯誤源自無經驗。
所謂經驗,即自己的經歷或觀察所得到的又經過自己思考和實踐實驗驗證過的東西。建立在這樣經驗基礎上的認識,對自己而言應該說是正確的。但是,經驗只屬于自己,超越自己的經驗就不再是自己的經驗,而是別人的經驗。這一點,用哲學家培根《解釋自然和人的王國的箴言》中的第一條解釋:“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釋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實上或在思想上對于自然過程所見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是那么多,過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如果希望繼續見到什么或做什么,則是他人的事情,與自己不再有關聯。別人經歷過的事物,對自己來說只有三種情況,一是自己沒有經驗,對此事物不可理解和不能使用,就像《紅樓夢》,很多人看不懂,除了時代差異就是缺少同樣家庭的生活經歷;二是有所經驗,對此事物的認識就與相互間經驗的重合程度相關;三是超越,自己經驗到了別人經驗不足或欠缺的東西。
因此,為了獲得經驗,我們的人生和我們所做的一切仿佛都在“重復昨天的故事”,就像地球一圈又一圈地自傳或公轉,仿佛終點就是原點,但實際上,地球每自傳一圈都是一次晝夜交替的輪回,并且在公轉的軌道上前進了一大截,而地球公轉一圈,總是伴隨太陽在圍繞銀河系的運動中前進了一大截。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對立統一,時間的順序性表現為不可重復的差異空間,時間的持續性則表現為不斷重復的統一空間,重復或統一是必須的,不可跨越和缺少,差異或對立是必然的,不可阻擋和避免。每個人在形成和豐富自己經驗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必須不斷地在學習的基礎上經驗別人經歷過的事情,雖然很多都是在重復,但正如每個人的指紋已被科學證明都只是自己獨有而絕不會和其他人相同一樣,別人看到或想到的,你可能有看不到或想不到的事情,而你看到或想到的,別人也一定有看不到或想不到的事情。這就是一個人為什么要自信的原因,因為大自然是絕對公平無私的。當然,自信的基礎和力量也就是這么一點,超過就是驕傲。明智的人總是選擇:自信不可丟失,驕傲永遠不要近身。
《易經》被譽為萬經之首,但在很多人眼里,這只不過是一本占卜算命的書,有唯心主義的迷信色彩。準確地說,《易經》代表的只是前人的經驗,是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結晶。面對這樣的經驗即《易經》,后人的做法,一是未讀,二是讀。對于未讀的人來說,其表現要么是無知,要么是偏聽偏信、人云亦云。對于讀過《易經》的人來說,有四種情況:一是無經驗的讀,由于自身知識貧乏及以往經驗欠缺而讀不懂或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經驗的讀,孔子為什么五十而學易,原因就在這里,一方面憑借以往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才能讀懂,另一方面在繼續經驗中才能加深認識,進而超越原有的經驗;三是求知的讀,為了獲取知識和發現并接力添加新知識;四是利己的讀,也就是現在極為盛行的商業化閱讀,讀一點賣一點,急功近利滋養浮躁,浮躁滋養弄虛作假,弄虛作假滋養投機取巧,投機取巧滋養強取豪奪。
人都信命,但真正掌握自己命運的只有自己,依靠他人導引出的命運,不會全部正確,也不會全部錯誤,只會在正與誤中波動,正誤參半、正多誤少抑或誤多正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