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唐朝,對于許多詩人來說是一種不幸,因為那是個群星璀璨的時代,有些人難免聲名不顯,比如羅隱。論知名度,他在唐代文人中恐怕只能算三流。
真正知道羅隱是在十年前,因為一個項目我去富陽出差。國人都有家鄉自豪感,到那兒第一天,當地朋友就向我介紹富陽古代名人,其中一位就是羅隱。當晚我就上網搜索到一些羅隱作品,認真讀了他的幾首詩。讀到《雪》頗受震撼,感覺這首詩就像是為我自己寫的。“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后一句的意思是:長安那些貧窮的人,飽受寒冬之苦。所以即便如俗話所言,瑞雪可以帶來豐年,他也祈禱不要下得太多,讓那些貧苦之人可以熬過這個冬天。
相比李白、杜甫,羅隱的詩略輸文采。然而其作品也接地氣,思想性千百年后亦不過時。
我所在的城市橫跨長江兩岸,可謂不南不北,冬天不一定會下雪。因為羅隱這首詩,每年歲末我都會撰文,祈禱不要下大雪。即便要下,希望下到郊區的農田里,不要下到市區。因為我的熟人圈里有環衛工、交警、外賣小哥……我知道一場大雪,會增加他們多少辛苦;而作為一名“糖友”,我也了解日益老齡化的城市里,一場大雪過后,醫院里會增加多少爆血管的病人,有多少家庭會失去親人……
羅隱一生趕考十多次,屢屢鎩羽而歸,“十上十不第”。或許正因為經歷坎坷,讓他深知民間疾苦,對于蒼生始終有一份悲憫之心。時至今日,他的這份悲憫仍常有人不經意間與他“撞思想”。比如有人曾說:觀察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應看有多少高樓大廈、立交橋,而應該留意盲道建設得怎么樣?公廁里有沒有殘疾人專用蹲位……
當年富陽之行,項目做得不太順利,最終爛尾了。但收獲不小,因為神交了羅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