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都來了》是一本由平裝著作,224出版的圖書,本書定價:,頁數:,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來都來了》讀后感(一):來都來了
書的內封和外封都很有特點 很有當代女性的個性化態度,是每個女孩子都值得一讀的一本好書。這本書真切地關注到女性的現實生活,展現一個追隨內心的女性是如何生活的,既能提供情緒價值又有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語言犀利又不失幽默,不回避現實的困境,關照每位女性的具體生活。
「從容面對得不到的,有勇氣去追尋能夠得到的,這才是淋漓盡致的人生。」
《來都來了》讀后感(二):女性除了是女兒、母親、妻子之外,我們更是我們自己
沒有人天生知道自己該怎么走,可能眼前是荒蕪凋敝的沼澤與荊棘,沒關系,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盡興一點,別給自己設限。
有些人把《來都來了》這本書,歸結于“清湯”之類的,但我更愿意把它歸到散文類。
全文沒有讓人興奮的雞湯,平鋪直敘的表達,有點類似于三毛的散文,給人感覺很舒服。
Part1
在這部分印象最深的是美亞對于自我的認知很是一針見血,的確找到自我并不是很難,困難的是,你可能無法喜歡自我。就像我們偶爾的焦慮迷茫,只是自己懶惰與拖延的遮羞布。
關于女性的美,不僅僅是一副皮囊的執著,更是生活的姿態要美,眼到手及之處,都不容一絲懈怠的不體面。
Part2
如何避免成為一個肥膩的中年婦女,書中美亞講了10點,仔細讀過之后,我發現還真的就是這么回事,女性到了某個階段,確實容易陷入家庭的沼澤,希望那時候我依舊記得美亞的建議。
這部分,對于友情美亞也進行了解剖,建議剛畢業,或者對于友情處于困惑期的小伙伴讀一讀,你若盛開,朋友自來~
Part3
兩性關系是陪伴,不是捆綁,我們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會相互依靠,而不是過度依賴。
其中有一章節是:《你愿意嫁給你自己嗎?》
我不愿意
當你想通了,好像對于另一半的小失落瞬間釋然了。
就像美亞所說的:
情之所至,悄無聲息,無法自控;情之所困,又包含太多不甘心與不服輸的微妙。在感情里,我們需要對抗的是人性和本能。
Part4
作為母親,更要清楚的意識到,你是你自己,才會很好的平衡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生與不生,在這之前你都要明白一個道理,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是好是壞與孩子無關,這本身就是一場無法預見性的豪賭。
Part5
這一部分是關于家庭和自我,還有友誼,關于獨立女性,我一直覺得獨立女性不等于女權,她是建立在平等關系上內心的強大,寵辱不驚,能接受好的,對于壞的也可以理解并且接受。
這本書對我而言,區別于其他散文的是,我可以隨時拿出來再次閱讀,在我不知所措時,在我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時,我都可以再次閱讀,而我也相信,這本書每一次都會給我不一樣的啟發。
《來都來了》讀后感(三):難道,結婚生子真的成了一條女生自取滅亡的不歸路?
生活是無邊無際的、浮滿各種漂浮物的、變幻無常的、暴力的,但總是一片澄澈而湛藍的海。 ——三島由紀夫
現在,“恐婚恐育”仿佛成了網絡上的一種“政治正確”,憧憬結婚生子開始成為不那么進步的女性意識。
想想也是,婚姻中女性付出的太多,從柴米油鹽到家務勞動,都得樣樣精通。
既要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有要求女人自己的事業也要做得風生水起。
更別提生育孩子的痛苦和艱辛了。
微博上經常有人做生產后遺癥的科普,從懷孕都產后種種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嚇得各位小姑娘瑟瑟發抖。
先是懷孕時丑陋的妊娠紋爬滿肚皮,再有生產時撕心裂肺的陣痛和手術過程的慘烈,生產過后又有漏尿、松弛、痔瘡、堵奶……甚至還有失明的風險。
全程看下來,仿佛是人間煉獄。難怪有人說:“還是不婚不育好,不用經歷這些痛苦。”
可是,看完這些科普類的微博,也讓人不禁想問:
怎么會有人不知道懷孕生產的風險就開始準備生孩子?
生過孩子的媽媽為什么從來不告訴女兒這些事情?
是不是大家都故意隱瞞這些以便于欺騙年輕小姑娘去生孩子?
為什么有人看完這些還不以為意,沒有改變想要生孩子的想法?
未婚小姑娘在這些問題下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且達成了“每天一條恐婚恐育小技巧”的成就。
漸漸地,網絡中關于婚育問題的討論中言辭也越來越激烈,觀點也越來越偏激了起來,在是否要婚育這個問題上搖擺不定的女性開始決定還是“不婚不育保平安”。
而一些相信愛情、想要孩子的女性在這種問題下面也需要鼓起勇氣才能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難道,結婚生子真的成了一條女生自取滅亡的不歸路?
然而……
網絡中“恐婚恐育”的口號聲勢浩大,現實中“催婚”的壓力也結結實實的落到未婚女青年的身上。
現實生活該如何選擇才不后悔,到底有誰能告訴我們答案呢?
知名博主美亞就在《來都來了》這本書中提及到這一連串的問題,包括“容貌焦慮”“重塑自我” “原生家庭”“恐婚恐育”“安全感缺失”“要不要做家庭主婦”等等。
美亞向大家分享了過來人的真實現狀,沒有懸浮于現實的空洞口號,沒有撒狗血的勵志雞湯,只是跟迷茫的女孩子說一些真心話。
在《生孩子有那么恐怖嗎?》這篇文章中,美亞不僅毫不遮掩地從痔瘡、漏尿、松弛,到網友擔心的失明等狀況進行客觀講述,還回答了為什么生過孩子的媽媽不告知女兒全部風險:
為什么沒有人告訴我們真相,媽媽輩不是故意隱瞞。一來年代久遠,痛感渺然;二是年代所限,疲于生計,衣食足而知榮辱,痔瘡、松弛、漏尿,羞恥感并不是她們的生活關注重點。她們理所應當認為,這些不重要。
到了現代,我們“過來人”也很為難,主動告訴未婚育女性生孩子有多痛多難,該不是個**吧?你要來問我也沒什么好隱瞞的,但是也沒辦法具象地告訴你會發生什么啊。
關于醫學的科普在網絡上比比皆是,我們每個人都能輕易地咨詢到科學的關于產后后遺癥的風險和概率。
除了這些生理上的痛苦,美亞還真切地關注產后抑郁的危害與預防,在醫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肉體上的痛苦已經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而我們生活中的情緒問題,則像是“各人下雪,各有明晦”,不但家人難以察覺我們的情緒問題,我們自己也很可能沒辦法診斷自己是否陷入了抑郁。
至于了解這些艱難和痛苦后要不要生孩子,取決于我們每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美亞用一個比喻將問題化繁為簡:
如果你不喜歡開車,那么你可以終生選擇不買車。如果你喜歡開車,只是怕出車禍剮蹭,就決定不買車,那么你會為小概率事件失去一件終生可以得到快樂的事。同理,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歡孩子,那么不生就規避了所有風險。但是如果它本來就在你的人生計劃內,那些風險概率,就讓你望而卻步,這就是因噎廢食。
這大概是我見過對女生是否要結婚生育這個問題難得的客觀回答,婚育并不是所謂愚蠢的選擇,獨身也并不代表智慧的理念,人生從來就沒有唯一解。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課題,有些問題注定自能一個人解決。沒有人能保證說我們選擇婚育或者選擇獨身就能避免遺憾克服,孤獨感是我們需要終極一生去抗爭的問題。
美亞在《節日是人類的孤獨》一文中這樣說道: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縱向、橫向把我們放在世界與時間里,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自嗨的節日?只不過你是當事人,你看不見自己的升空與墜落,也看不到自己的熱鬧與落寞。我們終其一生,就是希望在自己的生命節里,有人來人往,有酒有肉,不訴離殤。
所以,普世的節日是人類孤獨的對鏡自照,也成為了人類的希望切面。那是一種飲鴆止渴,抱團取暖,好對抗這世上所有虛無的夜晚。
選擇獨身沒有錯,選擇婚育也沒有錯。
有人擅于向內發掘快樂,有人需要再艱難的世界里報團取暖,有人注重自己的邊界不被侵犯,有人需要家人一路相守,有人不想為了孩子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有人享受親子之間的溫暖和拉扯……
所謂的愛自己,是看清自己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為了外界的意見而勉強讓自己進入一個壓迫的境地。
因此,認清自己,提升自己,擁有遵從自己內心選擇的勇氣很重要,而能夠隨時抽身離開、適應另一種生活方式更重要。
“感謝你的到來,但也不害怕你隨時離開”,這大概就是美亞在書中提倡的“單身力”吧。